文/赵慧 王小军 郝喆 王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不断深入,人们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充分激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需要针对问题举起新旗帜、提出新目标、运用新手段、制定新举措。《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点任务,并把加快培养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师作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发展提升是学校教育亟待思考的核心问题。
信息素养一词在1994年被南非信息科学系的高级讲师Shirely定义为“通过训练,掌握信息工具,获取相关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21世纪“互联网+”的发展,技术赋能时代下信息素养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有学者认为,教师信息化素养不仅专注技术,更要注重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以及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与应用信息创造新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技术赋能时代下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
1.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融入技术的学习,教师必须通过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技术和理论学习来适应智能时代教育工作。
2.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重点在于培养教师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与教育实践融合起来,在信息化教育环境支持下,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3.技术赋能教育,不仅要进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帮助教师掌握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还要帮助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准确进行教学评价,培养教师利用教学数据的意识能力,助推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深度和广度。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教职工信息化素养现状,探索提高教职工信息化素养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江苏开放大学面向全体教职工,发起了线上信息化素养问卷调查活动。问卷共设置34道题目,调研范围涉及信息化技能、信息安全、校内信息化服务等内容,共收集有效问卷600份。
从收集到的问卷结果中选择信息技术知识素养、信息化技能、信息安全、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需求这四大类问题进行分析可知:
1.教职工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素养,且有应用实践经验。调查显示,在学校600位受访教职工中,60%以上的人对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素养,而且超过70%的教职工经常接触信息技术。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技术知识素养调查情况
2.信息化技能多应用于办公场景,高阶应用能力还需提升。在信息化技能调研中,总的来看,96.86%的教职工认为自己具备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41.65%的教职工认为具备声音、视频软件的录制和处理技能;16.53%的教职工具备网页制作技能。
约58%的教职工表示没有做过直播课,说明教职工在信息化教学实践尤其是直播教学方面亟待加强实践。
3.信息安全知识储备不足,安全防范措施不够。在调查中,仅有5.45%的教职工表示“很懂”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和一般的计算机犯罪活动。安全防范措施方面,仅有53.39%的教职工表示安装了防病毒软件并做到了及时更新。
调研中发现,有55.04%的教职工的统一身份认证账号使用了较强密码;仅有9.59%的教职工会定期更新统一身份认证密码;而47.27%的教职工甚至长期不更新密码。这说明教职工的密码安全意识较薄弱。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
图2 信息安全防范意识调查情况
4.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力度有待加强,培训模式有待创新。 在关于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学应用效果的调研中,一部分教职工认为提升应用系统的共融性是最有效的措施外,另一部分则认为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最有效。在最佳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方法调研中,65.92%的教职工选择了讲授、讨论、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19.75%的教职工选择了网络在线视频学习的培训方式。说明教师期待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并希望转变传统培训方式。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需求调查情况
总的来说,在教师信息素养方面,江苏开放大学大部分教师能够使用基础数字资源和工具开展教学,但仅满足日常在校学习办公,对于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及专业发展方面均较为薄弱,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性解决教学问题能力方面还有不足;教职工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力度方面亟需强化,培训体系与方式有待创新。
1.教师传统教学思维方式与技术赋能教育之间的挑战。第一,部分教师对于教学模式改革下的新教学方式存在难以接受、不习惯的心理,同时对于技术赋能教育下的教学软件使用能力欠缺,难以灵活开展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活动;第二,部分教师由于对线上教学软件的不熟悉导致课堂质量下降,师生缺乏有效沟通,严重影响教师自信力,难免产生抗拒心理。
2.教师与受教者信息能力之间的挑战。软件设计师马克·普连斯基提出“数字原生代”和“数字移民”的概念,他认为现在的学生都是一出生就面临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作为“数字原生代”,他们依赖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开展社交活动,更善于迅速处理信息内容。现在的教师只能被称为“数字移民 ”,面对受教者的转变,对于教学更要遵循其个性化和差异化,智能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角色定位面临挑战。
3.传统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之间的挑战。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技术赋能教育的影响来自学习、教学、领导力、评价和基础设施等多个因素。以往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都只关注教师对某种信息技术的掌握和技能的习得,但由于学校硬件设施条件或者政策等原因,无法真正让教师达到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和整合,未能实现教师培训的知识迁移。
教师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是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前提,激发教师学习新技术的热情能使其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新环境、新角色的改变。同时,也使其更有信心将信息技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个人能力提升。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安排信息技术专业背景人才作为教师信息能力提升的领跑者,为学校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其次,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要聚焦于与教学活动相关的信息能力。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为各学科教师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用实践来提升各自的信息能力。再次,发挥技术赋能优势,为教师搭建可以参与学习讨论的网络知识学习社区,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与校内、校外经验丰富者的学习与交流,营造人人参与、事事交流的学习氛围,不断增强其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认同感和对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期望。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S.弗里德曼认为,群体背景能够引起行为内驱力的增加。一个氛围浓厚的学习交流环境能为教师学习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使教师由被动的国家愿景强制实行转化为自身信息素养学习的内生动力,实现其专业能力的自主可持续发展。
在技术赋能型教学环境下,教学方式呈现多元化和智能化特点。面对新一代“数字原生代”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更加重视差异性和个人能力培养。教师的主要教学对象是学生,如何利用技术促进学生学习,增强师生和资源的互动性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更是教师自身信息素养能力的体现。
新一代智能技术进入教育教学,要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持和帮助教师的教与学,从技术上引领教师的信息能力提升,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跨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比如“5G”、VR技术等营造沉浸式、跨时空的教学环境,积极推广翻转课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智能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教与学过程中的行为数据,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场景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目前,人机协作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虽然可以通过智能技术帮助自己更好地教学,但如果只是借助技术减轻其工作压力,那这并不是新时代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最终愿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了解,也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教师利用技术为学生课堂学习提供创新的学习策略服务,培养学生自主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字化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能够帮助教师评估信息技术与教学质量关系以及学生的需求,形成教师和学生的相互赋能,不断提升适应人机协作的数字胜任力。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推动着社会大众不断趋向数字化学习、网络化学习和虚拟化学习。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其实和“学生”一样都是新手,只有让教师适应并习惯数字化学习、网络化学习和虚拟化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用信息化手段教导学生。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结合学校学情,创新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是改变传统线下教师面授培训方式,要利用平台思维,为教师搭建网络培训平台。高度重视网络培训资源的建设,为教师提供直播讲座、专项培训以及优秀课程展示等多种学习资源,提升教师培训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教师的工学矛盾。
二是网络培训平台上除了引入多种高质量的视听学习资源以外,还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师提供虚拟环境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自主训练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多元化数字化教学方式,将数字化模拟应用场景转化为教学工作场景,不断提升教师实践信息化教学的适应性。这种学习与虚拟实践并存的多种培训方式保证了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立体化提升。
三是要加强过程管理。由于网络培训平台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也会存在部分教师的学习惰性。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培训监督管理制度,安排培训督导定期对教师的培训进行系统管理,并且做好教师信息化培训的考核评价,严格意义上可纳入绩效考核;学校领导层应该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对年度考评优秀或信息化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积极引导教师实现信息化能力的转化应用,同时,制度的保障不断促进教师持续尝试进行信息化教学和自身专业的成长。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技术赋能教育的同时,教育变革也在不断升级,信息素养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教师信息化能力也在不断丰富。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并在宏观层面进一步完善政策和标准。这不仅需要学校层面的努力,还需要上级单位认真执行国家政策,以促进区域内高校教育信息化协调发展,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