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笑
东山名人馆橱窗内陈列着砖雕“还我农民”,四字阳刻在两块砖上,每块砖高28厘米,宽38厘米,旁边所附陈列说明写着:“「还我农民」是土政时湖湾乡农会为纪念接管学校而砌在校门外巷门上的砖方。”湖湾,今属东山莫厘村。此砖雕已经陈列很多年了,因为不太理解其中意思,也没有名家落款,所以一直没有太关注。最近整理古碑,又看到了这四字,据说是蒋吟秋的手笔。
蒋吟秋,苏州人,善篆刻,书法四体皆工,尤擅篆隶,与吴清望、余觉、吴进贤时称“吴门新四杰”;亦工绘事,擅诗词,是苏州沧浪诗社最早发起人之一,与周瘦鹃、范烟桥、程小青并称于吴中文化界,系我国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诗人、教育家、图书馆学家。1935年,蒋吟秋任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长,在抗战时期为转移保管馆藏古籍善本做出了重大贡献。1964年,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征求书写《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文》时,陈毅元帅在全国著名书法家的众多来稿中,选中了蒋吟秋的隶书,并将蒋吟秋的书法、周瘦鹃的盆景艺术和苏州园林誉为“苏州三宝”。这么著名的蒋吟秋,他是怎样和东山的湖湾发生了关系,书写了“还我农民”呢?
原东山历史文化研究会薛利华说,在土地改革完成后,东山湖湾的农民接管了原私立安定小学,改为民办湖湾小学。湖湾乡农会为纪念此农村土改的胜利,经反复讨论,最后决定用砖雕“还我农民”四个字,砌在校门外过街巷门额上。当时学校金湲老师的姑父——徐湛秋,是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副馆长,写得一手好字,于是大家委托金湲老师去请徐湛秋书写这四个字。徐湛秋一听来龙去脉,觉得那是件好事、大事,说自己的字拿不出手,非得请曾任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长蒋吟秋书写才能匹配。就这样拐了几个弯,蒋吟秋书写的“还我农民”四个大字,不久便被寄到东山,后来砖雕砌在了湖湾小学的校门额上。
“还我农民”四字启发于岳飞的“还我河山”。1921年,《中国形势一览图》的编著童世亨为激励国人,将岳飞的“还我河山”作为扉页,刊入再版的地理图册,《东方杂志》随后也刊出了岳飞的“还我河山”。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东北沦陷,中华民族发出了“还我河山,勿忘国耻”的共鸣,爱国名将冯玉祥作了一副《感时联》:“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代表着岳飞精神的“还我河山”迅速传遍中华大地。1936年1月4日的《救国日报》头版更将“还我河山”作为当年中国国民的座右铭。“还我农民”虽然不能和“还我河山”相提并论,但这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岳飞的“还我河山”是清末秀才周承忠集钩而成。周承忠就旧藏石刻岳飞《吊古战场文》拓本中,钩“秦汉而还”之“还”字、“奇兵有异于仁义”中繁体“義”字下半截之“我”字、“河冰夜渡”之“河”字和“山川震眩”之“山”字,成“还我河山”四字;以缩本《出师表》署名之“岳飞”二字照钩为款;又在杭州岳庙石刻拓本内钩“岳飞私印”四字之方章。所以,“还我河山”四字后款印齐全,其实并非岳飞真迹,而“还我农民”四字后款印全无,确是蒋吟秋手书。
蒋吟秋在八年抗战护书期间,遴选出的首批古籍360种,装了8只柳条箱,转运秘藏的地点是东山鉴塘小学,可以说在东山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大笔,却没有在鉴塘小学留下任何墨迹。湖湾小学的“还我农民”或许是蒋吟秋留在东山的唯一手迹,是东山人民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