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工柳
“中国的油画艺术还很年轻”,这句话经常有人说,究竟包含什么意思?现代的中国木刻艺术才30年,没有人说它年轻。而油画传到中国已50年,却说它还很年轻,这究竟怎样解释呢?中国的木刻和油画有不同情况和经历,它本身也有不同特点。我们知道中国现代木刻是接受外国进步艺术的影响,从一开始就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思潮中走上正确的道路。它在党的领导下,逐步和革命斗争结合起来,和群众结合起来,在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下,经过长期的锻炼,逐渐成熟起来的。而中国的油画呢?它自始就接受西欧资产阶级艺术的影响。又由于中国长期处在革命战争中,革命根据地处在农村,缺乏必要的条件来发展油画这门艺术,因此中国油画长期处在资产阶级掌握之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一直到1949年以后,中国油画才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为工农兵服务的道路,迅速发展起来。这样,革命锻炼的经历就比木刻年轻得多,成熟程度也就不免差得多。当然,油画和木刻又有不同的特点,木刻的基本技巧比较容易掌握,需要的条件比较单纯。油画的技巧比较复杂,需要的技术基础也复杂,培养一个油画人才需要较长时间。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油画的普及性,也就影响到它的发展速度。说“中国油画艺术还很年轻”,我看道理在此。
学油画的青年人中间,某些人有这样的想法:俄国油画经过一百年的发展才出现了列宾、苏里科夫。在中国发展油画,看不到名画原作,恐怕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赶上欧洲的油画水平。我们这一代的工作只是“垫脚石”,成就要等下一代看。
如果从油画创作实践的全程来说,达到油画新的高峰,确实需要相当长时间。培养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很高的人才,需要经历极艰苦的劳动。对困难作充分估计,从战术上更重视些,是完全有好处的。这样可以督促我们更严肃、更虚心、更发奋图强。但如果正确地分析俄罗斯油画的历史经验,就可以找到与上述那种暗淡的想法不同的结论。俄罗斯的油画到列宾、苏里科夫这一辈手里达到高峰,这不是走沙皇学院派艺术道路的结果,恰恰相反,是列宾、苏里科夫他们反了学院派,走上面向人民生活的道路,在进步的民主思想的促使下,使油画创作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历史地和阶级地分析,而系统地、机械地推算时间,翻老皇历,是错误的。
罗工柳(1916-2004)
“鲁艺木刻工作团”在沁县铜川中学举办“木刻展览”留影,左起:彦涵、华山、胡一川、罗工柳(1939年1月)
罗工柳(左一)在抗美援朝前线为战士画速写(1952年夏)
罗工柳在麦积山临摹壁画(1953年7月)
今天摆在中国油画面前有非常优越的有利的条件:第一,我们有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有为工农兵服务的正确方向。第二,我们有无限丰富的中国革命斗争历史和现实生活作创作源泉!第三,我们有中国悠久的成熟的绘画传统作借鉴。这些条件将极有力地促进中国油画的发展,根本没有理由把中国油画艺术发展前途看得那样暗淡。我认为,中国油画的前途是乐观的,我们应该有雄心壮志。
油画在欧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有了成熟的技巧。这种技巧就是通过长期深入地研究对象,达到用色彩去整体地表现各种情况下的对象,用色彩充分地刻画形象。这种技巧可以用来准确、鲜明和生动地表现中国各历史阶段中人民的革命斗争和现实生活,为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就是人民需要油画的道理。但欧洲的油画对于我们是不是完全够用,完全适用呢?是不是不必发展,搬过来就行呢?当然不是。我认为时代变了,群众的心情变了,环境变了,人民事业发展了,观众不同了,观众的口味也变了,而且民族传统的欣赏习惯也有自己的特点……所有这些,都要求油画必须变化和发展。中国油画未来的变化完全可以意料,不仅技巧要变,形式风格也要变,甚至材料也要变,一定会变得更丰富多彩。这也是群众对中国油画的热望。
从中国绘画传统的角度看,也可以预料到中国油画将来的变化。中国的壁画、中国画和民间美术,有许多的精华,这些精华都是帮助中国油画成长最好的营养,都能促使油画向着民族化的道路上发展。近年来许多同志在理论研究上探讨,在创作实践上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值得庆贺的。
在油画民族化的探讨和尝试中遇到两个问题:(1)是否要求一个画家同时掌握中国画和油画两种技巧“双管齐下”“齐头并进”呢?(2)中国的传统形式怎样吸收利用?
有的同志主张“油画、中国画同时画,达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主张在美术学校教学计划上“中国画、油画双管齐下,齐头并进,既可发展我国民族传统的绘画,又能实现油画民族化”。
罗工柳 前赴后继 180×150cm 油画 195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我想,油画家学习中国画,油画系学生学点中国画,很有好处,很有必要。不然很难真正懂得中国民族绘画传统的精华。但油画家学中国画的目的,是为了吸收中国画的精华去发展油画,而主要不是同时做国画家。中国画和油画都是一门技巧很高的艺术,要真正掌握它并不是太容易的事。油画家画中国画,学油画的学生去学中国画也不宜用对半的力量去“双管齐下”“齐头并进”,而必须以油画为主,否则就容易放松油画专业的钻研(当然也有特殊情况,一个技巧成熟的油画家,对中国画经过长时间地磨炼,而掌握了中国画的技巧,也是可能的)。但油画吸收了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当还是油画,不是抛弃自己的长处去向中国画看齐。
老国画家偶然非常有兴趣要画画油画,当然可以。能不能画好?也有可能。国画家注意研究欧洲的油画作品,从中吸收一些营养,好不好?当然也是好的。但要不要国画家都来动手画油画,来“双管齐下”“齐头并进”?这就要考虑。对年轻学生来说,应该特别慎重。因为:其一,油画、中国画同时学,很难两样都学好,结果必将影响专业的质量。其二,“双管齐下”有可能发生忽视传统的危险。其三,分散中国画创作力量。因此我不赞成年轻国画家学油画。我看油画民族化的工作,还是让油画家在实践中去完成比较切合实际。国画家给油画家当老师就可以,兼当油画家不分散中国画发展的力量吗?
有不少同志利用中国画传统形式,尝试创造油画的民族化。如:打破焦点透视、横幅立幅、单线平涂、留空白、题字等。作为尝试,是很好的现象,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失败也并非没有好处,艺术的劳动常常是经过千百次失败后才获得成功。因此,我赞成大胆尝试,不怕失败。但在尝试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如下几点:(1)所利用的传统形式,与所表现的内容有没有矛盾,是妨碍了还是有助于内容的表现。(2)利用了传统形式,效果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和提高了还是反不如原来中国工具所表现出来的传统形式为好。(3)利用传统形式时,油画原来的好处用上了没有,油画的长处是丰富了发展了,还是削弱丧失了。(4)最重要的是利用的结果,群众喜欢还是不喜欢。在尝试中,从这些方面来考虑是有好处的。目的是要推陈出新,如果没有产生“新”,就还得再研究。
我坚信,学习中国绘画传统,吸收其精华,对创造油画民族化有极大的意义。我们应该广阔地从中国美术传统中学到成熟的艺术语言,使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从完美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来,这对中国油画的发展影响极大。除向传统绘画学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向老百姓学习。中国木刻发展的历史有过这条经验,现代木刻开始也是接受外国影响,和油画一样,有一个“欧化”的问题。当时知识分子对“欧化”并不反感,因此没有想到要改变它。但当木刻真正到了工农兵群众中去之后,问题马上就突出暴露出来了。工农兵群众说“满脸胡,不好看”“应该有颜色”“应该有头有尾”。“欧化”的木刻在老百姓面前没有通过,但从此新的木刻在老百姓的要求下向着民族化的道路发展起来。为什么老百姓可以当我们的老师呢?第一,老百姓有的是民族传统的艺术观,没有中“欧化”的毒。第二,老百姓和旧知识分子不同,他们有的是劳动人民本身具有的健康的美学观。把我们的艺术观和劳动人民一致起来,是油画民族化实践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认真地把外国油画技巧的精华学到手,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吸收到油画里,画家和劳动人民的美学观点、艺术观点一致起来。这样,中国油画艺术距离成熟的阶段就不远了。
1949年以来,中国油画发展是迅速的,新生力量产生了,大量作品出现了。但在油画创作上遇到什么问题呢?
罗工柳 毛主席在井冈山 193×290cm 油画 1961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高质量的作品很快创作出来,好不好?好。有没有可能?有。但快是由于条件造成的,当某一个题材已经在作者的思想上、艺术处理问题上酝酿到非常成熟时,下笔成章的事是常见的。但当作者还没有酝酿成熟,思想上、艺术上很多问题、困难还未解决的情况下,急于上画布,急于求成,就会欲速则不达。这不是快而是更慢。创作的快慢又和作者的创作习惯有关,有些人善于快,有些人条件很成熟也快不了,这也是常见的,不可能强求一致。快,也是相对的,快不是创作的标准和目的,目的是创作出好画。一般说,一幅概括了一个时代精神的好画,需要一个过程。要研究生活、要思想酝酿、要艺术加工。在酝酿中,主题、形象、形式和风格的成熟往往不是一下子解决的。画时还要考虑布局、色彩、气氛和情绪;还有,油画技巧即使熟练,也要考虑如何适应这幅画的要求,这个过程就需要一定时间。当然,作品有严肃的题材,也有轻松的题材,题材不同,工作量也不同,完成作品的时间有长短。轻松的题材,从内容、从给观众的印象来说是轻松的,但对画家的创作劳动来说,不能看成也是轻松的,同样要付出辛勤的劳动。
“出题目”搞创作,可不可以?可以。如博物馆的历史画,常常是出题目请画家画成的。美术创作本来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在深入生活中受到启发而产生自己的作品的主题。一种是先有了题材然后去研究历史材料,初步获得创作的明确目的,然后再经过研究生活材料,使主题深刻化。虽然情况有两种,但方法仍然是一个,就是从生活中找到原料,然后进行艺术加工。一般我们经常是在第一种情况下进行创作的,这本来是很普通的事,但现在有少数人认为出题目是最好的办法,认为好作品都是从出好题目来的,而且主张在学校中采用出题目的办法进行创作教学。当然,对学生并不是不能出题目作画,但最重要的是系统地训练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把基础打好。应该训练学生深入生活,从观察生活开始,一直到选择题材、构图……到作品完成,使学生真正懂得和掌握创作的规律。
集体创作,在两种特殊情况下采用集体创作有其优越性:第一,规模大。第二,时间紧。一个人完成不了,必须组织较多的人来完成,但不能视作就是唯一最好的方式。集体创作完全有可能产生优秀的作品,但不是所有好作品都是集体创作搞出来的。也有人认为“尖端的作品”一定是集体创作,一起搞集体创作是最好的办法。对这种看法,我不能不从另一方面考虑它是否站得住。比如,用这种办法去教学,很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只会“跑龙套”,这不是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吗?而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办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出独立创作的能力,使他将来能独立工作,形成独创的艺术风格。这才算完成学校培养人才的任务。
在创作上发扬集体主义,是要求同志们互相启发与帮助,听取群众的意见,从群众智慧中汲取力量,以充分发展个人的艺术才能,形成多样的风格。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是在那种把艺术当作商品、大家都要“留一手”的资本主义的人与人的关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创作上可以从多个方面发扬,而集体创作只是在特殊情况下采用的一种方式。
深入生活是使作品内容更丰富更深刻的根本办法,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动摇。到生活中去会遇到一系列问题,有时到生活中去了也一时搞不出好作品来,甚至连题材都抓不到,即使这样也不要动摇。因为画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而要经过长期的反复多次的在火热斗争中的磨炼,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才会敏锐起来。画家的观察力经常是和许多条件和修养相联系的,这就是画家生活深入的程度、对生活的感情、对政策的理解、革命斗争的经验、艺术实践的经验、历史知识和文艺修养等等,所有这些,都对画家在观察生活中起作用,都是画家对生活是否感受敏锐的决定因素,都能造成画家的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都能帮助画家进行形象思维和创作构思。
经过深入生活,获得了题材,有了构图,这就要看作者的油画表现能力了。也常见到一种情况:题材很好,构图也很好,很有可能画成为一幅好画,但画成后往往成了平平淡淡的东西,看来这是迫切需要提高油画技巧。怎么办?在学校培养油画人才,必须采取严格训练的办法,一定要把油画的基础打好。对于有油画基础的画家,提高油画技巧的主要方式应该是结合深入生活,多画肖像、风景和油画创作稿,结合创作和创作准备工作力求提高。如有可能得到有经验的油画家的指导,得到优秀的油画原作的启发,当然更好了。
总之,只要我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提高了,生活深入了,创作态度严肃了,民族艺术传统的素养深厚了,油画技巧才能提高,高质量、多品种的油画作品将会源源不断地出现。
(原载《美术》1961年第1期)
罗工柳 地道战 140×170cm 油画 1951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罗工柳 整风报告 164×236cm 油画 1951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罗工柳 严寒 91×73cm 油画 1961年 宁波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