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赶考”路 永不负人民

2022-07-20 02:32钱敏整理报道
人民周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赶考领导

本刊记者 钱敏(整理报道)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如何建设好国家,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毛泽东念兹在兹。据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1949—1976》,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出巡活动时间近1/3。该书作者袁小荣30多年如一日,辛苦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数百万字,精心打磨形成这部匠心之作,书中很多细节展示了毛泽东的高风亮节。日前,记者采访了袁小荣,听他讲述领袖的故事。

保持清醒

1950年2月,毛泽东一行访苏回国,受到时任松江省市领导的隆重接待,他们为中央首长准备了丰盛的晚宴。对于这一特意安排,毛泽东发现了问题。他吃得很勉强,饭后专门叮嘱哈尔滨市领导:“我们国家还很穷,不能浪费,不能搞大鱼大肉、山珍海味。”

据毛泽东秘书叶子龙回忆,毛泽东此次回国,与松江省市领导有过一番严肃的谈话。毛泽东说:“现在大家都进城了,住上了楼房、洋房,还坐上了小汽车,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忘了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任何时候都不要忘掉革命的优良传统!”“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必须吃苦在前。”到达长春,大马路上却见不到一个人。和在哈尔滨一样,这里施行了戒严。毛泽东说:“搞戒严,不让老百姓出来,这样太脱离群众了。”毛泽东动了气。

在长春和哈尔滨一样,安排了丰盛的宴席,毛泽东很不高兴:“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你们一层一层仿效下去,这么吃起来,在人民群众中将会有什么影响?你们应重温七届二中全会精神。”

毛泽东到达沈阳,东北局、辽宁省、沈阳市的领导又安排了更丰盛的宴席,毛泽东几乎没吃什么。他召集东北局、辽宁省、沈阳市的领导开会,说此次路过东北,主要是想了解东北的工作情况,却没想到浪费太大。“我在哈尔滨提过不要大吃大喝,到沈阳一看比哈尔滨还厉害。”毛泽东情绪激动,“你们要做刘宗敏,我可不想当李自成啊!”

“不当李自成”,从党中央离开西柏坡的那天起,毛泽东就反复提及。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村进北京时,毛泽东就意识到那是“赶考”。他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是一步艰难的跨越。毛泽东深知,在胜利“前夜”,务必使全党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决不能重蹈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提到的李自成的覆辙。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工作的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辛苦,继而提出“两个务必”。

生活俭朴

袁小荣生长于部队大院,父亲所在的部队曾接待过毛泽东。在系统整理有关毛泽东出巡活动资料之前,对于主席俭朴的生活作风,他早已有所耳闻。但具体整理时,种种细节还是令他感动不已。

在哈尔滨接受松江省市领导宴请当晚,毛泽东让卫士为他换上硬板床,换上随身携带的旧被子和枕头。毛泽东说:“搞那么好的东西没有必要,如果到一个地方换一套,我用了别人怎么用?那是一种浪费!”

《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1949—1976》一书中讲述了一段故事:1956年6月2日晚,毛泽东第二次游泳横渡长江后,应湖北省委领导王任重之邀,下榻东湖宾馆。由于不习惯睡高级弹簧床,那一夜,毛泽东睡在地板上。

艰苦朴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作为全党最高领袖,毛泽东始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新中国成立几十年,虽然生活条件改善了,但毛泽东一日三餐却始终保持最简单的四菜一汤,他穿的衣服补了又补,仍不舍丢弃。

1957年9月8日中秋节,在长沙开完座谈会,毛泽东到湘江游泳,工作人员发现他没有专门的游泳裤,而是把延安时期的长裤剪掉半截作短裤。晚上,毛泽东在船上用餐,四菜一汤,外加一盒月饼。人多菜少,又是中秋节,常德地委书记孙云英去厨房建议加菜,却吃了“闭门羹”。厨师说,这是主席的用餐制度,不能违背!

1958年3月9日至26日,成都会议在郊外金牛坝宾馆举行。据工作人员回忆,“招待所给他准备的软床他不要,要睡硬板床。给他准备了三床棉絮,他只要一床。他的衣着很朴素,穿的衬衣打着补丁。吃的很简单,只要两菜一汤,稍稍多做了一点菜,他就要批评。他要炊事员在米饭里加苞谷、豆类,每天给他一块烤红苕。”

身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在生活中对自己要求极严,而且几十年如一日。

1975年2月,在杭州,眼科医生唐由之为82岁高龄的毛泽东做白内障手术。他发现,毛泽东腕上的手表是老“上海”牌,身上的旧浴衣打着补丁。

心怀人民

1952年10月底,毛泽东沿黄河视察,晚上在兰封(现兰考)停车休息。

第二天,毛泽东早早起来向附近农村走去。他走进一户农家,看看农民的生活情况。他掀起床单,看看褥子厚不厚、破不破,揭开盆盆罐罐,看看米面还有多少,他从缸里抓起一把黄豆,看到又小又瘪像辣椒籽。农家老汉告诉毛泽东,这里是黄泛区,到处都是盐碱地,所以收成不好。老汉问,有没有办法治治这盐碱地?老农的话,毛泽东记在了心上,这次每到一地,总是打听盐碱地怎么治。

到了新乡,毛泽东视察了引黄济卫工程,又沿着卫河视察。毛泽东问陪同的领导:“水量增加,水位提高,两岸土质盐碱化怎么办?”毛泽东遇到一个老农又问:“你有治碱的办法吗?”又到一地,毛泽东又问遇到的农民。他指着渠道旁已发白的土地问:“你们对土地碱化有法子治吗?”一个上了年岁的农民告诉他:“抬田。”“怎么个抬法?”“挖沟。挖了沟,土地不是抬高了吗?水就往沟里跑了嘛!”毛泽东笑了:“抬田的法子好,法子好。”

一个国家的最高领袖,就是这样把人民群众的事挂在心上,时时操着心。

家风严正

袁小荣说:“毛泽东没有私心,他心里从来惦记的都是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建设。身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袖,他只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务员。他严格要求自己,这种自律,不是出于制度要求,而是源于一名共产党员的党性。”

1950年11月,毛泽东支持儿子毛岸英奔赴战场。毛岸英牺牲后,他强压悲痛,把岸英和千百万志愿军烈士一起埋在他乡。

毛泽东是慈父,也是严师,对待儿女要求极严,平时不准他们在家里吃饭,而是和工作人员一起吃大食堂。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李讷在学校吃不饱,他不许身边工作人员给她送零食,不许搞特殊,要她与大家同甘共苦。尤其在原则性问题上,毛泽东更是寸步不让。“文化大革命”中,李讷一度当上北京市领导干部,毛泽东知道后,立即让她到江西农村锻炼。毛泽东出巡途经南昌,也顾不上去看望女儿。

1960年6月26日,毛泽东在上海锦江饭店接见小学教师吴启瑞。谈及女儿未来的职业,毛泽东说:“我是支持李讷将来当一名教师的。”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正如袁小荣所说,毛泽东对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是自觉的,完全是出于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信条:不脱离群众,不脱离人民。这本书用许多活生生的故事和毛泽东自己的话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员要干什么。

猜你喜欢
赶考领导
院领导简介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致辞
律师“赶考”法官
不忘初心,继续“赶考”
亚投行“赶考”
以“赶考”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我家领导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