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芳芳 刘爱军
对于任何社会发展而言,意识形态的发展显然构成了其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人是一种在社会化生存中成长起来的社会人,是在一定的文化意识形态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文化人。人的社会化离不开社会意识形态化的过程,在人的发展背后便始终离不开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然而,对于人的发展背后的意识形态向度的研究,长期以来却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在学术界得到应有的重视。
20多年来,关于人的发展问题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们对于与人的发展相关的基本理论都进行了广泛而富有成果的考察,如对人的发展的基本内涵、本质要求、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整体上来看,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一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来研究人的发展。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人学意蕴,因此从人的发展角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理论热点。一些学者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分工、市民社会、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价值、社会发展观、消费理论、交往实践、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代价、社会转型、社会形态、社会现代化、社会交往、世界历史、历史主体性、对象化与异化、生产力发展等诸多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发展理论进行了研究。此外,有的学者还依据马克思主义和谐理论角度,从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思维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专题研究。
二是从文化学角度来研究人的发展。由于人本身是一种在文化之中生成的产物,人的发展当然离不开一定社会历史时期文化的发展。文化人已经成为我们衡量一个人是否得到发展的一个核心指标。对此,一些学者不仅从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文化权利、文化建设方面,也从传统文化、大众文化、和谐文化、企业文化、体育文化、消费文化、科学文化、哲学文化、文化转型等诸方面,研究了人的发展与文化之间的纷繁复杂的关系。此外,有的学者还具体依据当代人类社会所具有的网络文化特征,从虚拟社会、虚拟交往、虚拟技术、虚拟人性等方面展开了相关专题性的研究。
三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人的发展。学者们主要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理解人的发展。市场经济作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对于人的发展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效应。市场经济使人的发展由依附型向独立型、软弱型向能力型、封闭型向开放型方向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拜物导致人并没有获得真正独立性的发展,利益至上带来了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道德危机。此外,学者们还从循环经济、可持续性、知识经济、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制度、经济增长、生态文明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进而形成了一种有关人的发展的经济学。
四是从政治法律制度角度来研究人的发展。学者们主要从政治文明角度来研究人的发展。民主政治制度所提供的政治权利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开放宽容的社会政治意识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宽松和谐的政治文化环境,广泛的政治参与促进了人的能力发展,高效率、负责任的政府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和社会机制,主体自身的政治文明状况是人的发展的有力资源。此外,学者们还从民主自由、分配制度、劳动权、法治人权、法的发展、公平正义等其他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
五是从教育学角度来研究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核心,教育内容的设计、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目标的设定、教学手段的运用等,都需要围绕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的发展而展开。纵观人类发展史,不同时期的教育均在个体、群体和类等多层面深深地影响着人的发展。对此,一些学者从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技术、教育价值、音乐教育、艺术教育、道德审美教育等多个方面,详细探讨了人的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六是从经济全球化、文化大众化、信息社会化角度来研究人的发展。由于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并逐步整体性步入信息化社会、全球化时代、媒介大众化时代,因此,如何基于这一时代大背景来思考人的发展问题,如何思考在信息化、全球化、大众化背景下人的现代化发展与人的数字化生存问题,如何思考在信息化、全球化、大众化时代下的技术异化问题,如何思考在信息化、全球化、大众化时代下人的教育终身化和媒介化的问题等等,都已经成为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有的学者从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日常生活、消费社会等众多方面,详细探讨了新时代与人的社会发展相关联的问题。
七是从科学技术角度来研究人的发展。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与人密切相关,科学技术是由人来创造和发明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与人直接相关的发展,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进步力量。科学技术无疑大大提升了人类行为的能力、科学思维的能力、跨越时空交往的能力、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质量等,它通过提高人对自然的认识、社会的认识乃至自身的认识而促进了人的发展,通过保护优化自然与人本身而促进了人的发展;反之,人依据社会性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而在认识与改造世界之中的发展,也必然会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科学技术之思背后,显然少不了人的发展中的文化价值精神的考量。面对日新月异的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一些学者思考了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进化、人的素质能力提升、人的现代化、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科学技术革命与人的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技术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学者们也回应了科学技术的客观发展与人的文化意识形态发展之间的“同一论”“对立论”“中立论”等不同论说,思考了科学技术发展对于人的发展所产生的实践理性弱化、功利化文化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机械化负面作用及其社会根源,探究了未来学家有关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之关系的种种论述。此外,有些学者也从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革命、系统科学、科学精神、生物技术等方面,对于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之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
从学术界上述有关人的发展研究的整体情况来看,他们对于人的发展的研究角度很多,对于人的发展的研究要比对社会发展的研究丰富复杂得多。这些研究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深入系统地研究有关人的发展问题,无疑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角度和思想资源。但是,在这些理论研究背后也存在一个普遍的理论限制,即相当多的学者尚未能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研究人的发展问题,尽管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大体上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探析。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社会教育、社会整合、社会凝聚等社会功能,因此对生活于某一个社会中的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当我们思考与人的发展相关的各种问题的时候,必然需要从意识形态角度来对此加以展开。当然,在详细阐发人的发展背后的意识形态向度之前,有关人的发展基本内涵、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的研究则是我们此处思考问题的一个逻辑起点。
就人的发展的含义而言,由于人的存在主要包括人的自然存在与人的社会存在这两个方面,因此,从人的存在方式来看,所谓人的发展便必然包括人的自然方面的发展与人的社会方面的发展这两个最为基本的方面。早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发展问题便得到了极大的关注。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人的发展与人的解放问题。他曾将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自由个性阶段,看作是人的发展所经历的三个历史阶段或形态。马克思人学理论视域下的人的发展观念清晰地表明,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发展,但与自然界的发展不同,人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为性使得其发展远远超越了自然界物质与遗传性物质的制约。简言之,人的发展主要指的是社会主体在物质层面、行为层面与精神层面上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自觉自为的进步状态,即一种文化上的进步状态。
就人的发展的基本内容而言,它们是丰富而多样的。人的发展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能力的发展、人的个性即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思想道德与知识技能水平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人的现实生活状态的发展以及人的意识形态的发展等。在准确合理地理解和把握人的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坚持人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一要义,也要坚持人的发展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要义。
一方面,人的发展应当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的发展应当是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与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发展是指人作为社会主体方面的发展。这里面的“人”,指的是作为社会历史真正主体的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真正创造者。同时,人的发展必然应当是一种能够体现人们利益和需要的发展,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与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一种提升民众获得感的发展。依据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强调的是发展背后的人民福祉的增进、共同富裕的稳步前进与实质性进展。于是,在国家和民族进行战略目标、战略部署、战略抉择的确立过程中,应当始终以人民的发展为中心,要始终将人民的幸福生活、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贯穿各项发展事业的一条主线。
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应当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所追寻的一种崇高的价值理想和最高的价值追求。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发展当然离不开人的发展这一终极目的。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是部署工作和进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期望享受更好的教育,期望获得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期望有一份可靠的社会保障,期望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保障,期望生活在蓝天白云笼罩下的优美环境中,这些都需要一切工作的部署与完成要紧紧围绕人的发展而展开,一切社会方面的重大改革都要围绕人的发展而加以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智力和体力能够实现充分的统一的和谐的发展,是为一切人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发展所寻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目标,绝不是某一个人的解放、某一个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而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全体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全体人类的自由解放。人的发展所蕴含的内在逻辑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通过建立一种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的发展才会真正不断得到实现。
人的发展能够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牢牢把握人的发展背后的意识形态向度。就人的发展而言,它始终离不开文化中的意识形态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社会生成往往是在意识形态场域之中来完成自身建构的一种存在物,来形成符合占统治地位的政治阶级需要的社会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讲,人的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发展,往往制约和影响着人的发展。众所周知,没有无文化的社会和个人,无论一个社会的文化多么简陋也总会有自己的文化,而从每个社会个体都要置身于一种或几种文化的视角来看,每个社会个体也都是由文化来加以形成和塑造的。不过,任何文化本身,总是要承载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部分。意识形态是文化价值系统中最为中坚的部分,与那些外围的文化内容相比较,它显然具有自身相对稳定的独立的客观实在性,它们是由世代的人们建构和发展的,同时也反过来塑造着一个又一个生存于这种文化之中的个体。
进一步讲,人是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的对象。每个人都是降生在先于他而存在的文化环境之中的,这种文化环境自从个人诞生之日起便支配着他,并且随着他的成长和成熟而赋予他以语言、习俗、信仰及工具。一个人来到世间,就是不断实现文化化的一个过程。他存在于这个世界中,实质上是指他存在于文化之中。人的行为应当根据文化来加以解释。“正是文化向他提供了人之为人的那种行为的形式和内容。”“人,作为一个动物种系,既在群体中生活,也作为个人而生活。人类中个人之间的关系,为群体文化所制约,即由观念、情感、工具、技术和行为规范等制约。……人类行为总的来说,或就其在典型群体成员的意义上说,是由文化决定的。”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和文化要素的有机体,社会个体表征的是超生物学的文化传统在人类有机体形态中的具体展现,社会个体作为人类而进行的思维、感觉和行为只不过是他参与社会文化过程的表现,社会个体的思维、感觉和显露行为都是文化系统、文化过程在他自己这个生命有机体中的表现。这样看来,人所具有的超自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便成为人与动物相差异的基本因素之一。
人的存在和发展必然需要意识形态,其内在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从人与其他生命相区别的本质来看,人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物,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存在物。在现实的客观的实践活动中,人总会以社会意识、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各种社会行为。因此,只有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信念体系的引领下,人的社会行为才能得以现实地发生和展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人的文化化、价值化和意识形态化的过程。作为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场域,文化与意识形态不仅约束了人们的价值观,而且也约束了人们的知觉乃至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人与动物既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又有许多基本的差异,其中一个差异就在于人的未特定化。人是不断生成的一种特殊存在,人不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生活现状,总是不断地思考自身和自身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人总是具有文化意识的人,人在这种反思性的思考中不断创造知识和文化。文化具有无所不在的特性,各种意识形态的观念潜在于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之中,它触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理性行动、感情反应乃至心理反应都有意识形态的影子。只有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人们的生活才被赋予意义,人们的自我才保持着同一性,社会在更多的时候才是有序的。正如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所说:“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比做一个满足的猪好;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做一个傻子好。万一傻子或是猪看法不同,这是因为他们只知道这个问题的他们自己的那方面。苏格拉底一类的人却知道两方面。”的确,人类不仅可以在“苏格拉底”与“傻子”之间做出价值上的区分和评判,也可以在“人”和“猪”之间做出价值上的区分和评判。总之,“文化是我们产生的母腹,是我们每个人及其命运经受锻打的铁钻。对人类文化及其运行的研究同时也就是勇敢地进入社会领域、探索我们自己”。人的生存及其现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文化和意识形态所发挥的作用。因此,要“必须把文化当作一个千差万别的活动领域,而不是隔绝病毒似地把文化与现实世界隔绝开来”。作为现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发展当然离不开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强大影响。
第二,从个人的发展历程来看,人创造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创造人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动态过程,它不断推动着人自身不断向前发展。文化中的意识形态的漫长形成和发展历程,所展现出来的实际上是一种化人的过程。即使是作为个人而存在的人,他与文化中的意识形态的关系也是双向互动的。文化中的意识形态依赖于人,没有了人也就不存在意识形态。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是人类行动和思想的产物,意识形态的元素是人为的、创造出来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人造物。同时,人的发展历程往往通过学习和教育而被意识形态所创造,我们必须以文化和意识形态来说明人。人一旦创立了自己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便成为一种需要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中生成的存在物。正如美国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所言:“我们必须把个体理解为生活于他的文化中的个体;把文化理解为由个体赋予其生命的文化。”人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这种双向互动关系,也正如另一位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所言:“没有人类当然就没有文化,但是同样,更有意义的是,没有文化就没有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动物,人类是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来使自己完备或完善的那种不完备和不完善的动物,而且不是通过一般意义的文化而是通过高度系统化的文化形式即意识形态来达到这一点的。人类行为除了本能控制之外,更需要的是文化尤其是意识形态的控制。
第三,从人类发生史的角度来看,文化和意识形态所产生的作用极其重大。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积累不仅在生物进化结束前已经在正常地进行着,而且很可能在生物进化最后阶段的塑造上扮演积极的角色。人类如果没有文化和意识形态,便不会发展成为具有内在禀赋但未至完善的猿类,反而只会成为完全没有头脑并最终是不中用的怪物。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价值、我们的行动、我们的信念,甚至于我们的情感,就像我们的神经系统自身一样,都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产物。人类文化和意识形态无疑是人类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一种无关紧要的补充。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变迁直接影响了作为生物而存在的人类的发展变化。在理论界曾经存在一种流行的观点,即认为人的心理气质在遗传上先于文化和意识形态,实际能力所代表的只是这种文化和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先在的气质的放大与扩展。但是,人类学的研究却表明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人的生物进化的最后阶段发生在文化成长的最初阶段之后这一明显的事实显示:‘基本的’、‘纯粹的’或者是‘无条件的’人性,在人的内部构造的意义上,在功能上是如此不完全,以至于无用。工具、狩猎、家庭组织及后来的艺术、宗教和‘科学’从肉体上塑造了人;它们不仅对人的存在是必要的,而且对存在的实现也是必要的。”人类进化的客观事实,表明了文化和意识形态资源不是人类思维的附属物,而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四,从理解人的行为角度来看,它既包括心理生理等生物因素更包括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因素。“当文化被看作是控制行为的一套符号装置,看作是超越肉体的信息资源时,在人的天生的变化能力和人的实际上的逐步变化之间,文化提供了联接。变成人类就是变成个体的人,而我们是在文化模式指导下变成个体的人的;文化模式是历史地创立的有意义的系统,据此我们将形式、秩序、意义、方向赋予我们的生活。”就人的行为而言,它并不像我们乍看上去那样简单,并不像铜或金那样是单一的和同类的质,而是如同水或食盐那样是一个复合体,这个复合体由两种截然不同的独立因素构成:一种是生物因素,即神经、感官、肌肉、腺体、附加物等因素;另一种是超生物和超有机体的文化因素。换句话说,人类行为是由心理和文化意识形态这两种独特和不同的因素构成的复合体。人是灵长目有机体的一定类型,但是人更是由文化意识形态的工具、思想、信仰、习俗、态度等构成的。人之所以为人的行为,也就是与非符号性的灵长目动物行为有别的行为,正是人类机体与超有机体的文化意识形态传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换句话说,人类行为既是生物有机体的功能,又是超有机体的文化意识形态传统或文化意识形态过程的功能。正是第二种因素和功能才最终决定了人的行为背后的文化意识形态生成。在低等动物或人类的非符号、非人性的行为中,个人生物有机体作为个体行为的决定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当我们一旦谈到人类行为和人类意识的时候,生物有机体便不具有重要意义。决定着一个人说中文还是英文,信仰上帝还是不信仰任何神,讨厌牛奶还是将牛奉为神灵的东西,显然不是他的身材、肤色、颅骨、大脑皮层活动或腺体分泌等东西,而是完全由这个人所接受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传统来决定的。
第五,从理解人的意识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得了解影响着人的思维和感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普通的、典型的或正常的个人意识,往往是由其接受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铸就的。因此,如果我们要理解人的意识,当然必须得通晓文化和意识形态。人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超有机体的文化过程的心理表现形式而已。与本能不同,人这一概念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维度,决定了我们不仅仅是在说话,而是要在适当的社交场合,用适当的语调和适当的含蓄以间接的方式来说出适当的语词;决定了我们不仅仅是在吃饭,而是要提供以特定的方法烹调的特定的食品,并且按照严格的饭桌上的规矩来吃掉食品。可以说,在人类意识的范畴中,在人类意识的精神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文化、意识形态与心理的因素。文化和意识形态决定了人的精神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个人意识体现了支配着他的文化意识形态系统的功能,文化和意识形态是影响个人意识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在做什么,在信仰什么,在思维什么,在感觉什么,这些都不是由个人而是由文化、意识形态环境来决定的。“精神只是文化的一种反射,只有通过思考文化,才能使人类意识成为可以理解的东西。”在人之为人的意识活动之中,存在着非心理性的即超有机体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然而,反过来,我们却不能根据个人精神以解释文化,文化系统只有从文化和意识形态术语中才能得到说明。
第六,从人的社会化角度来看,人的发展依然离不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作用。人的社会化可以从社会的角度与个人的角度进行考察。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使得一个新人能够适应有组织的生活方式,并教给他们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传统的过程。经过社会化的历程,一个新人会摆脱动物性的生存而成为真正的人,并且成为社会的一分子。从个人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人自我发展的过程。一个人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可以获得某种独特的身份,可以建立与发展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与欲望,可以发掘自身的潜力。自我意识的形成以及自我身份的认同都离不开社会化过程。对人的生存具有如此意义的双重社会化历程,显然都离不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认为,文化价值通常表现在一系列的规范之中,即表现在指导社会个体所从事的各种现实社会行为之中。社会个体的文化价值生成与社会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当然也就离不开一个社会所拥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现实存在。
综上所述,人既可以创造自己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又必然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产物。在人与文化及意识形态的相互生成、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过程中,必然包含着人与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即意识形态的内在关联。单个的个体在社会化的生活实践中,始终都难以摆脱掉一定民族传统与历史文化传统下的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人是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中成长起来的动物。于是,一方面,人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创造者,人们周围的世界归根结底是由现实生活中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是一种属人的世界;另一方面,人又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创造物,一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制约着人们的思想方式、行为规范、价值理念、信念追求等,人又是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中生成和发展的存在物。这种人与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双向互动过程,才真正地形成了人的个体发生,才真正地决定了由人所构成的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生存始终离不开社会化历程,只有借此历程才能传递社会传统与塑造自我人格。
当然,在人与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的思考中,任何过分强调一方的看法,都必然会陷入一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窠臼之中。对于片面强调文化和意识形态决定性的旧唯物主义,马克思就曾进行了直接的批判:“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人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动物,人都是在由意识形态构成的精神环境和思想教育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一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决定论,因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
根据上文所述,我们知道,人的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人的发展的丰富内涵中内在地包含着意识形态的发展。因此,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实现人的意识形态的发展,是实现人的真正发展所必须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里,人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也必然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一个人应当始终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时代新人,应当立志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终生的时代新人,成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时代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首要体现在对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知、认同和践行上,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上,体现在拥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上,体现在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大爱大德大情怀上。人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具体体现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人们的头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飞跃。在新时代,人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发展,首要的便体现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来发展人和完善人。通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最终使社会主体能够成为一个具有高水平意识形态能力和素质的良好公民,能够做到增强“四个意识”和坚定“四个自信”,能够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能够自觉地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做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够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行动者和践行者。
作为一种具有政治性的思想观念系统,人的意识形态能力的塑造和培养,当然离不开教育者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发展的教育主体是多元的,既包括家庭中的家长也包括学校中的教师,既包括社会中的各种教育人员也包括政府部门的宣传、教育等人员。在当代中国,人所需要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必然要求一个人应当成为时代新人,成为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者和接班人。于是,教育者要认清楚为了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新任务。“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在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始终将落实立德树人作为各项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教育所塑造的具有意识形态能力和素质的时代新人,来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事业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乃至强国的目标才会实现。
人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制度作为保障,需要有良好的机制来具体落实。在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首要的是需要坚持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全面领导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领导是人的意识形态发展得以实现的根本政治保障。要建立人的意识形态发展的“三全育人”机制,即在人的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能够建立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教育机制,将文化和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之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等第二课堂教育之中,融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个领域之中,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各个体系之中;要建立人的意识形态发展的工作责任机制和动态考核监督机制,通过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巡视和督查,建立起强有力的人的意识形态发展的实现机制。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发展。一个人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将强有力地支撑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并最终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