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翠娟,孙明明
(东北石油大学 a.经济管理学院,b.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3318)
资源型城市是指城市经济高度依赖资源产业,以开采和加工资源为主导产业的城市。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困境以及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问题受到了社会和各学科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越发重视绿色发展模式。目前,国内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赵蕊芬等对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进行了综述[1]、张惠程详细地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相关概念进行了综述[2],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内涵的研究较为深入,而对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其他具体研究方向还有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对我国关于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归纳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内涵,总结探寻有助于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转型的策略和路径,为我国后续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帮助。
本文研究的具体问题有三个: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与一般转型有何不同?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获得的绩效如何?哪些策略有助于我国资源型城市推进绿色转型?
在上述问题驱动下,本文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探究答案。系统性文献综述法不仅是一种文献综述方法,而且是一种问题驱动的知识创新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知识。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在文献的筛选和研究上具有标准化的优点,能够保证研究信度[3]。
由于国外的一些资源型城市已于20世纪80年代基本完成转型,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关于“可持续转型”的,文献中鲜有“绿色转型”的提法[2]。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同国外存在差异,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转型需求,针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特征来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转型发展策略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因此,本文主要关注我国关于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相关研究,以我国比较权威的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为检索来源。将检索关键词设定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检索范围为总库,文献发表时间不限,检索时间为2022年2月15日,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初步检索获得相关文献94篇,通过对文献进行阅读剔除了期刊主题介绍和新闻报道等无效文献,以及与研究主题关系不密切的文献,最终获得与“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密切相关的文献58篇。进而,采用量化统计法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研究的基本现状和趋势,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力求回答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发现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对所选择的58篇文献进行全文阅读,从发表期刊、发表时间、被引次数和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发表期刊来看,我国发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文章的期刊数量比较多,但同一期刊发表数量较少,发表数量较多的期刊也只有2篇,如《资源与产业》《生态经济》《煤炭经济研究》和《北方经贸》。这些文献主要发表在与城市、资源、环境领域相关的期刊上,如《城市发展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环境经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中国矿业》《中国煤炭》等;与经济领域相关的期刊也有发表,如《经济问题探索》《经济研究导刊》《经济与管理》《经济师》《经济论坛》《技术经济》《当代经济》《金融经济》等。此外,少数高校学报也有刊发,如《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辽宁科技大学学报》等。
从发表时间来看,文献显示,我国关于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研究是从2007年开始的,论文发表数量一直缓慢增加,如图1所示。从图1可知,2007-2008年是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研究的起步阶段,每年有1篇相关论文见刊;2009-2012年发表论文数量明显增长,而且出现了一批高被引论文,说明这一时期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2012年发表论文数量较多,说明2011年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激发了研究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积极性;2013-2016年,每年发表论文数量维持在3-4篇;2017-2018年论文数量又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说明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再次为研究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注入新的活力;2019-2021年,每年发文数量稳定在4-5篇。从整体研究趋势来看,尽管文献数量有所增多,但相对于资源型城市对绿色转型发展策略的迫切性需求而言,研究成果的数量还明显不足。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问题应该引起更多学者的重视。
图1 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研究文献发表趋势
对文献被引次数进行分析,发现四位作者的论文被高频引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刘纯彬和张晨合作的论文被引次数最多,有3篇论文共被引135次,其中最多的一篇被引79次;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王艳秋有2篇论文共被引54次;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和城市研究所的李昊有1篇论文被引16次。此外,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的周璞、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张晋光和原太原市人民政府市长张兵生分别有1篇论文被引次数超过了5次。高被引作者比较集中,说明我国研究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问题的学者较少。其中,张兵生最早关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问题,共发文3篇,2007年撰文探讨了绿色转型的基本理论,2008年和2010年又发文探讨了太原市绿色转型的基本思路和路径[4-6]。刘纯彬和张晨、王艳秋发文较多,分别从多个方面研究了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问题。刘纯彬和张晨共发文4篇,涉及了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内涵、与一般经济转型的不同、绿色转型的成本分析和时机选择以及太原市绿色发展能力评价[7-10];王艳秋共发文5篇,研究了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利益相关者博弈、绿色转型能力评价以及系统动力学模型[11-15]。
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规范研究(19篇),主要通过分析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内涵、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转型时机、转型成本等,根据其内在联系进行演绎推理建立新的理论;二是实证研究(14篇),主要通过搜集数据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能力、绿色转型效率、绿色发展水平等进行评价,采用的具体方法有DEA模型、AHP、模糊评价法、熵权法、生态足迹法、分解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德尔菲法等;三是实践研究(16篇),主要针对某一具体的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和提出对策建议,其中,针对太原市的研究最多(6篇)。
为了揭示何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如何以及资源型城市应如何推进绿色转型,从内涵、评价和对策三个视角对所选58篇文献进行深入阅读。
要将资源型城市由黑色发展模式转变为绿色发展模式,改变高度依赖资源却不能高效利用资源的现状,首先要明确绿色转型的内涵。经过文献梳理发现,有5篇文献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张兵生最早提出“绿色转型”的核心内涵,他认为绿色转型就是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相协调的发展形态[4]。在此基础上,刘纯彬和张晨构建了绿色转型的三维结构模型,从原因、方法、效果三个维度对绿色转型的内涵进行了阐释[7];王艳秋等建立了绿色转型TPE模型,从动力系统、推力系统和效果系统三个方面对绿色转型内涵进行了分析[11]。这两篇文献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从三个方面对绿色转型进行了界定:绿色转型的内在动力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转型的实现途径为政府进行绿色管理、产业进行绿色重组、企业进行绿色经营;绿色转型的最终目标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创新等。孙衍训从原因维、主体维和目标维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系统的三维结构模型进行了更深入的阐释[16],此三维结构模型现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此外,侯秀秀等基于人地关系协调理论,提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就是在人地关系理论的指导下,促使人的活动和地的结构不断协调,即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关系的协调发展[17]。这一观点同样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
资源型行业通常是高污染、高消耗的行业,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结果,而绿色转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绿色转型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政府、产业、企业和居民的协同配合。因此,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多种因素的协同配合,实现协同效应。究其实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中要更强调绿色因素,不仅要规避经济停滞、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要实现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即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要实现人民生活质量提高、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优美宜居。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资源产业,所谓转型就是要改变这种依赖资源的发展模式,因此,转型的一般思路是脱离资源产业,大力培育接续和替代产业,而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协调,就是要在现有资源环境条件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转型思路应该是利用城市自身优势,依托资源产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对传统资源产业进行绿色改造,将原有的产业链条进行绿色延伸,同时依据城市优势培育新兴绿色产业。
自2006年太原市最早推进绿色转型以来,许多资源型城市开始了绿色转型实践的探索,相应的,研究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评价的文献也开始出现。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有13篇文献是关于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评价问题的。刘纯彬和张晨基于绿色转型的内涵,主要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维度对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能力进行考量[8],之后很多研究以此为基础对评价维度进行拓展,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能力、水平和绩效进行了评价,增加的评价维度有资源、环境、科技、产业等,采用熵值法、AHP、德尔菲法、模糊评价法等方法,这些研究大多是对某一资源型城市在一段时期内的绿色转型发展趋势进行评价,而且得出了一个相对一致的结论:所考察城市的绿色转型水平在考察期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这说明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些学者采用DEA模型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效率进行评价,罗宣等指出,2011-2015年我国中东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远远没有达到DEA有效状态[18];赵洋采用DEA模型对我国地级资源型城市近10年的绿色转型效率进行测算,也得出各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效率相差不大,且转型效率相对较低,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的结论[19]。此外,王耕等采用生态足迹法对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评价[20];方琳等采用分解分析法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效率进行了时空对比分析[21]。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早期探索阶段,学者们主要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能力进行评价,而在十余年之后,学者们主要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绩效和效率进行评价。
在研究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58篇文献中,有15篇文献从多个角度深入讨论了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思路和推进策略。这些文献的对策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一是针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评价的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二是针对某一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经验总结,提出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对策建议。对文献中提出的对策建议关键词进行统计,发现“产业结构”出现的频次最高,其后依次为“政府支持”“技术创新”“绿色考评”“生态补偿”“绿色意识”“绿色消费”等,如图2所示。
图2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出现频次
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重在经济转型,经济转型的重点则在于改变资源型产业占比过高的产业结构。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是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战略的重点和突破口[6]。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产业结构的优化,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内部的深化以及平衡产业间的资源分配来实现[22]。政府的支持力度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有很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充分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引导,发挥政府各部门的职能作用[23]。政府应主导构建有效的人才、信息、知识产权、投融资、法律等公共平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绿色转型,形成政府与企业相协同的新局面[24]。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要依靠创新驱动,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技术创新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化和产业的生态化[25]。企业的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行为对产业绿色转型有着最直接的作用[23],并且对城市绿色转型产生重要作用。政府应彻底改变唯GDP的政绩观,树立绿色转型的思想自觉[26]。应采取多种措施培育企业的绿色经济意识,使企业正视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和浪费,主动控制污染、节约资源[22]。应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绿色生态理念,提升人们的生态文化素养,改变生活态度和方式,提倡绿色生活理念[24]。要建立和完善纵向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使资源型地区的生态破坏得到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为经济绿色发展转型提供政策支持[27],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条件下,对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25]。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需要构建包括经济增长绿色指标、资源环境绿色指标和政府政策绿色指标的绿色考核体系[26],使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有可依据的标准。
通过从内涵、评价和对策三个视角进行系统分析,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研究现状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将这三个视角结合起来,构建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研究结构图,如图3所示,进一步分析目前研究尚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图3 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研究结构图
就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内涵而言,目前已经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是指将资源型城市由黑色发展模式转变为绿色发展模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发展形态,主要通过政府绿色管理、产业绿色重组、企业绿色经营,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创新等。这一内涵是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些新的特点出现,以及绿色发展理论应用的不断深入,应当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内涵进行进一步拓展。当前,我国的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永续发展的基本国策。我国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在当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明确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新的内涵,不仅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更要实现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发展高质量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结合。还需要拓展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研究视角,例如基于系统工程理论从多维协同的视角进行研究、基于产业生态学理论从生态管理的视角进行研究等。
就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评价来看,目前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评价方法比较单一。较多采用熵值法、AHP和DEA法,这些方法虽然能从某一角度测度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效果,但由于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采取多种评价方法综合对其进行评价。二是评价指标体系应更突出“绿色”。由于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不同于一般的经济转型,二者在转型思路上有本质的区别,评价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效果时,不仅要测度转型度,更要突出绿色度。随着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绿色发展模式的不断创新和绿色发展系统的不断完善,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评价体系也会被赋予新的内容,如目前的评价中对绿色生活、绿色治理等方面就较少涉及,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评价应将这些方面考虑进去。三是尚未考虑协同度。目前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核心内涵强调了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那么对其评价也应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度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度,然而,目前的研究尚未将和谐度或协调度纳入综合评价体系。
就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对策而言,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内涵,从政府、产业、企业、居民四大主体提出推进策略,主要有政府的主导和支持、制定绿色评价标准体系、制定生态补偿机制;产业结构绿色化和生态化;企业开展绿色经营和绿色技术创新;居民实践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这些对策对于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新形势对绿色转型对策进行更深入系统的研究,比如,针对政府绿色治理体系,资源型产业生态化网络,资源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标准和绿色评价体系等的研究。
本文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从文献发表期刊、发表时间、被引次数和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从内涵、评价和对策三个角度进行了系统性分析;通过构建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研究结构图,分析了目前研究的不足。由于目前关于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研究的论文数量有限,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因此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若想引起更广泛的重视,还需要开展更多的前瞻性学术探讨,未来的研究可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从多维协同的视角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进行研究。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是一个涉及经济转型、城市建设转型、生活方式转型等多个子系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转型过程受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转型的效果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转型实施涉及政府、企业、市民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因此,研究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可以从多维协同的视角,深入探究如何实现多个维度的协同以及多个系统的协调。
(2)从生态管理的视角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进行研究。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核心内涵是将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绿色发展模式,将经济、社会、生态各自独立的发展形态转变为经济、社会、生态相协调的发展形态,这与生态管理的思想不谋而合。生态管理是将生态学的理论应用于组织管理,如产业生态学理论,强调系统的整体发展、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种群的耦合共生。这些原理与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生态管理的视角研究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问题。
(3)从双碳目标的视角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进行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的必然选择,这为资源型城市重新定义了绿色转型的目标路径和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愿景。作为节能降碳的重点行业,资源型企业必须加快绿色化、数智化转型,持续提升产业链绿色化水平,积极向新能源、节能环保领域拓展。资源型城市必须顺应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赋能资源型城市节能降碳,助推产业升级,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转型,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双碳目标是实现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因此,可以从实现双碳目标的视角对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