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汉武 蔡杰 许白云
小小猕猴桃助推企业海外上市;一亩亩油茶树种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一座座育苗大棚通过手机App 进行生产管理……
2020 年12 月, 湖北省科技厅遴选出50 个首批湖北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科创基地”)。 这些科创基地在开展新品种、 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示范,推广成套化、标准化技术方面成效显著,已成为湖北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样板,有力推动地方产业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
截至2021 年底, 湖北省首批50 家科创基地取得农业新品种审定或登记19 个,转化示范农业新品种76 个, 示范新技术132 项, 示范带动面积173.2万亩,开展技术培训1385 场次,培训农户数47904人次, 示范带动农户达5 万户以上, 实现户均增收1.8 万元以上。科创基地是围绕地方主导、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创新强县,着力打造的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要素集聚、技术含量高精、示范辐射显著的县域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科创基地通过与高校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委托研发、技术许可、成果转让等多种形式产学研合作,解决自身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试验示范,以“钱变纸”推动更多“纸变钱”。 科创基地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60个,2020 年共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64 个,涉及合同金额4833 万元,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106 个,科创基地与产学研创新团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氛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同时,科创基地充分打破科技资源集聚度不高的格局,实现科技创新平台、项目、人才、成果的高度集中、集聚、集成。 50 个科创基地建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6 个,其中企校联合创新中心9 个,星创天地23 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9 个。 组建产学研创新合作团队60 个共418 人,选派各级科技特派员296 人, 科创基地已发展成为湖北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
据了解, 在首批50 家科创基地中,90%以上科创基地利用农业物联网、 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电商销售和多媒体宣传,为科创基地节约生产成本、 拓展产品销路和宣传农业品牌起到了有效的支撑作用。大力开展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形成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淡水水产四大产业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模式, 对地区其它产业起到了典型引路的效应,凸显了智慧农业中精品农业的价值。
湖北赤壁猕猴桃种植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所依托的单位赤壁神山兴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 年,是一家专注于猕猴桃全产业链发展的农业产业化企业。 目前在湖北赤壁流转林地超过10000 亩, 建设高标准猕猴桃生产基地4000余亩,建有冷链深加工一体化工厂,总投资超过4亿元。 年猕猴桃产量约4000 吨,产值超过1 亿元。未来两年全部丰产后,预计产量超过10000 吨。
赤壁神山兴农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赤壁猕猴桃种植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021 年7 月5 日在新加坡上市,成为我国在猕猴桃产业中第一家上市的企业、湖北省海外主板上市第一家企业、赤壁市第一家上市企业。
赤壁神山兴农科技有限公司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科技的力量,成立有专门的研发团队,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公司总投入的5%左右。 但公司早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园区单产较低,特别是主要园区还受到猕猴桃溃疡病危害, 存在毁园危机。为应对这种危机,该公司开始广泛寻求科技支撑,先后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茶所、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所、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等单位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并在2019 年联合上述单位发起成立“长江猕猴桃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在系统的科技支撑下,该公司开始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创新能力也不断提升,目前已取得产业相关专利74 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授权6 项。
赤壁猕猴桃种植科创基地的建设在当地起到了良好的带头示范效应,近两年,赤壁农村开始涌现一股猕猴桃种植热潮, 一些小型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春天的时候高枝牵引、除草,夏季修剪、摘花蕾,秋天摘果,收入一个月有4000 元。 ”赤壁市神山镇西湖村村民陈新梅说。 她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园区上班已有10 多年,依托猕猴桃产业,陈新梅家六口人不仅如期脱了贫,还逐步过上了好日子。
现今, 赤壁猕猴桃种植科创基地带动赤壁6个乡镇建设了9 大标准化种植基地,总面积过1 万亩,常年向农民提供就业岗位500 人以上,农忙季节达1000 人以上。同时,科创基地引领带动了赤壁市黄肉猕猴桃等品种在全市的大面积种植推广并获得成功,赋予了“赤壁猕猴桃”更高的商业价值。
赤壁猕猴桃种植科创基地负责人表示:“未来, 将进一步发挥赤壁猕猴桃种植科创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以科创基地建设带动周边乃至全省、全国猕猴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依托中国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充足的科研力量,打造出一个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猕猴桃产业企业。 ”
拥有首家国家级油茶产业示范园、 中国首个油茶博物馆,集精深加工、栽培示范、科研教学、文旅于一体的湖北通城油茶种植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湖北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拥有年处理万吨油茶籽冷榨生产线4 条、4 万吨茶饼浸出车间、5000 吨茶油精炼车间、时产3000 瓶(壶)的罐装车间、 年产2000 吨茶皂素加工车间、5000 平方米成品车间。 黄袍山油茶科创基地在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示范,推广成套化、标准化技术方面成效显著,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2021 年2 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油茶产品生产车间
黄袍山油茶科创基地与多所大专院校、 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围绕油茶产业化开发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油茶良种繁育、良法栽培、规模种植、油茶果前处理、剩余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截至目前,黄袍山油茶科创基地已从国家油茶科学中心引进高产无性系21 个、 杂交无性系5 个和浙江红花油茶无性系25 个进行试验评价, 明确了长林4 号、53 号为通城县主栽品种。 而与高校联合研发的“油茶籽脱壳冷榨生产纯天然油茶籽油”技术,则获得了国家专利,属国内首创、国际领先。
为提高油茶资源利用率,黄袍山油茶科创基地每年投入销售收入的6%以上作为研发资金, 不断延伸农业科技产业链。 其中,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开展了茶皂素提纯研究,解决了茶皂素制取工艺存在的生产周期长、纯度低、生产成本高等缺陷, 填补了国内高纯度茶皂生产体系的空白。 此外,与南昌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进行了针对儿童、孕产妇、糠尿病人、心血管病人等人群的营养用油的研究,开发出了“本草天香”系列营养强化用油产品,行销全国。
结合科创基地建设标准,该企业针对通城全县所有油茶基地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并已建成5000 亩良种油茶高产示范基地, 集品种对比筛选、采穗、标准化种植为一体,带动全县20000 亩高标准良种油茶基地的建设, 带动1100 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 基地5-8 年受益后,每亩油茶鲜果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20000 亩产值达4000 万元,通过精深加工,产值达1.04 亿元以上,带动效益十分明显。
一座座温室大棚集高新技术、品种展示、智能控制于一体,种植户通过手机、电脑就能及时了解大棚内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状况, 及时调控棚内的空调、灌溉系统、补光灯等。 在湖北石首瓜蔬种植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农户说,村里种瓜蔬的大棚,比城里养娃的设备还新奇。
石首瓜蔬种植科创基地位于石首市大垸镇新沟村, 是以石首市天字号瓜蔬股份专业合作社为承建单位,并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荆州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为技术支撑,致力于设施瓜蔬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的科创基地。
石首瓜蔬种植科创基地负责人、 石首市天字号瓜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锋说:“基地通过与华中农大、湖北省农科院、荆州市农科院等高校院所紧密合作, 每年引进优质瓜蔬新品种新技术10 个以上, 带动周边1500 户农户种植瓜蔬面积达8 万亩,年产总量超过24 万吨,实现年产值近10 亿元。 ”
石首瓜蔬种植科创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科研”的运行模式,发展“瓜-瓜-菜”(西瓜-甜瓜-蔬菜)产业,示范推广绿色、轻简、高效瓜蔬生产及绿色栽培技术, 打造精品瓜蔬示范基地,以获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助力乡村振兴。
据了解,截至2021 年底,石首瓜蔬种植科创基地已建成300 亩智能育苗大棚, 开发自动化管理平台系统, 通过手机App 管理大棚内的通风、浇灌、施肥等工作,实现大棚种植半自动化生产管理。 下一步,石首瓜蔬种植科创基地将持续加强成果转化与基地推广工作, 重点进行瓜菜集约化健康种苗繁育技术、 品种茬口优化技术、设施耐重茬技术、净菜加工技术研究集成、尾菜无害化处理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研究及示范,依托科技力量发展壮大瓜蔬特色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