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意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浙江 东阳 322100)
婺州,金华之古称,位于浙江省中部。现今金华市境内保存着许多明清建筑砖雕,在兰溪、东阳、义乌、武义、永康等地都有发现。其中,最集中、最丰富、最精湛的当属金华汤溪寺平古村的门楼砖雕(见图1)。此外,太平天国侍王府的照壁砖雕、诸葛八卦村的宝顶砖雕、东阳卢宅的牌楼门等也极为出色。
图1 寺平崇厚堂门楼砖雕(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明史·舆服志》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三十五年复申禁饰,不许造九五间数”[1]。由此可见,明代对民间建筑的架构、色彩等都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清代并未对此项规定做任意变动,仍将这一传统继续保留。不仅如此,明清时期建筑材料也被赋予了等级划分的意义。例如,琉璃这类优质的建筑材料主要用于皇室宫殿,民间建筑禁止使用,这样便促使砖雕在明清民居中得到广泛应用。究其原因,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方面,相较木材,砖的防水、防火及防腐性能更强;另一方面,砖雕的题材选择与构图形式不受限制,民间匠人可以自由发挥,砖雕装饰更具生机和活力。
明代中后期,婺州经济繁荣发展,为婺州地区产生大量精美的砖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据《清光绪金华县志》记载,从明弘治年间至清道光年间,婺州人口足足增长了近17万人。同时,商品经济的繁盛使得人们生活日益富庶,营造奢华的建筑来显示村落宗族和家庭的兴盛在当时蔚然成风,民间建筑以砖雕装饰为荣。从婺州民间遗存的明清建筑以及以往的研究资料来看,寺平崇厚堂、诸葛雍睦堂、白坦福舆堂等都是明清婺州民居砖雕艺术的杰出代表。
文献资料显示,明清时期,人口大幅上涨,民众对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需求量随之增长。另外,东阳的土地已无法负载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对严峻的形势,东阳人逐渐萌生出“以工求生”的意识,“百工之路”从此展开。东阳帮,即一个以泥水匠、木匠、雕花匠等传统手工匠人为主体的庞大群体,它所承接的业务主要是房屋桥梁施工,尤以民居建造最为出色。砖雕依附建筑而存在,东阳帮为婺州砖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明清时期,婺州地区的砖雕主要以门楼砖雕为主,内容多体现人们“讨彩”和“辟邪”的心理。此外,婺州的照壁砖雕、屋脊砖雕、砖牌楼门等也极具特色。
2.1.1 门楼砖雕
《黄帝宅经》有云:“宅以门户为冠带”[2]。对于传统民居建筑来说,门楼是一个家族的脸面,凸显户主的资望与地位。从现存古民居的实地调查情况来看,门楼砖雕在婺州砖雕中占绝大部分,可以说是婺州砖雕的代表,也最能体现婺州文化特征。据调查,婺州的门楼砖雕主要位于古建筑构件的装饰上,如斗栱、方框、额枋等。
1)斗栱 处于柱顶、额枋、屋顶之间,是我国古建筑中的承重构件。早期,斗栱主要应用榫卯结构来发挥其整体功能。明清时期,砖雕斗栱已不再考虑原有构件的承重能力,它的装饰性远远大于实用性。婺州砖雕斗栱上雕刻的题材多是博古纹、几何纹、植物纹样。
2)额枋 处于斗栱之下,也称“通景”[3]。额枋处的砖雕装饰往往以整体性和主题性的形象呈现,犹如一幅完整的山水画卷。一个题材往往由5~7块水磨青砖组成,长度在5~7尺,厚度多不超过半尺;画面一般以人物为主,辅以山石树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同时,综合运用浮雕、透雕、平雕等雕刻技法,使得整幅画面极富层次感。可以说,额枋处的砖雕是婺州门楼砖雕中最为出彩的部分。
3)方框 处于额枋的下方,是用一块整砖雕刻出来的。根据实际情况,通常由2、4个或8个方框组合而成。其装饰题材的主题互不相关,以人物为主,亦有动物和花草。
4)垂花柱 处于门楼的左右两边,多是方形的。用于垂花柱上的装饰主要采用倒垂形式,题材多选用花草植物,如莲瓣、花篮、石榴头等,尤以莲瓣纹最为常见。
2.1.2 照壁砖雕
照壁又称影壁。根据其所处位置不同,大致可分为门外影壁和门内影壁两类。门外影壁既有单独建构的,也有随墙构筑的,有助于提升建筑的整体气势。门内影壁以单体短墙的形式放置于宅院之内,多与大门对立。婺州照壁砖雕的装饰主要在壁顶、檐口、壁心等部位。其中以壁心的装饰最为集中。从构图形式上看,多选用规则式构图,常以线条或纹样围合成方形“池子”,内部施以各种书画或雕饰。从装饰题材上看,除了一些具有吉祥寓意的动物、植物、人物外,也有一些吉利的文字,装饰内容十分丰富。例如,太平天国侍王府的照壁砖雕,其檐下雕有“军士出行图”,四周雕有“丹凤朝阳”“双龙戏珠”等,壁心位置原嵌有石雕团龙(见图2),技法精到,粗中有细,生动地映衬了太平天国的英雄气概。由此可见,婺州照壁砖雕在形式和装饰上都极为考究。
图2 太平天国侍王府壁心(图片来源:网络)
2.1.3 屋脊砖雕
屋脊也是砖雕装饰集聚之处。屋脊的形式多种多样,具体包括正脊、博脊、角脊等。婺州屋脊砖雕装饰主要集中在正脊,它由屋顶前后斜坡相交而成。正脊的左右两侧常做成满脊通饰,在其中心放置宝顶。宝顶一般选用花瓶、香炉、葫芦、宝塔等造型,再饰以花草植物、吉祥文字等花纹。例如,诸葛八卦村的雍睦堂(明正德年间)宝顶由瓶(与“平”谐音)、笙(与“升”谐音)、三只戟(与“级”谐音)组成“平升三级”(见图3),寓意官运亨通。
图3 诸葛村雍睦堂宝顶(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从民间遗存的实物来看,婺州砖雕的装饰题材主要包括人物故事、祥禽瑞兽、花草植物等。
1)人物故事 婺州砖雕人物类题材装饰图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的,人们虚构出来的人物形象,即仙界人物(神话传说);另一类是现实世界中存在过的真实人物形象,即历史人物(历史典故)。仙界人物(神话传说)在婺州建筑砖雕装饰中的占比较大,如“三星高照”“和合二圣”“麻姑献寿”等。这些仙界人物都被赋予了某种强大的能力,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另外,民间匠人也经常采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以及与他们相关的故事来做装饰,如“渔樵耕读”“王祥卧冰”“姜太公钓鱼”等,都是婺州砖雕装饰中的常见题材。此外,戏曲人物故事场景在婺州古民居的雕刻构件中也经常出现,如《刘备招亲》《打金枝》《渭水访贤》等。
2)祥禽瑞兽 婺州砖雕装饰中有许多民间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它们虽不曾真实存在,但已然成为民众的固定俗信与崇拜对象,如四灵——麒麟、凤、龟、龙,它们都是我国传统神话中的瑞兽。另外还有一些因谐音吉利、寓意吉祥而被广泛应用的动物,如蝙蝠因“蝠”谐音“福”,象征幸福;“猴”谐音“侯”,寓意受封侯爵。婺州砖雕常用的动物题材主要是龙、麒麟、凤、龟、狮子、蝙蝠、喜鹊、鹿、鱼、仙鹤等。它们既可以单独做装饰图案,也可以将其与植物、人物、建筑等其他题材组合起来构成较为丰富的装饰图案。如用狮子与绣球组成纹饰,谓之“狮子滚绣球”,寓意喜狮(“事”)上门;用凤与牡丹组成纹样,谓之“凤穿牡丹”,象征美好、光明和幸福。
3)花草植物 明清时期,民间工匠常常把花木人格化,借助它们的谐音及其挺拔刚直、傲霜耐寒等自然特性来表达户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高尚品格的推崇。在婺州传统建筑的装饰上,牡丹、荷花、梅花、兰花、翠竹、菊花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植物纹饰。有的单独出现,也有的与其他题材的纹饰搭配组合出现,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牡丹象征富贵。婺州砖雕艺人将砖雕与花木、动物以及器物做搭配,组合出几十种吉祥寓意。牡丹与玉兰花、海棠花组合成“玉堂富贵”,寓意富裕荣显;牡丹与凤凰组合成“凤戏牡丹”,寓意富贵吉祥;此外,将梅、兰、竹、菊组成“四君子”,寓意圣人高尚的品德。
4)书法文字 书法文字是婺州砖雕中比较常用的一类题材,多采用隶书、篆书、楷书、草书。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具体分为单字、二字、四字。单字多雕于门楼,带有很强的图案性。如“天”“子”“福”“寿”等。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寺平崇德堂门楼左右两边借用“仙鹤”之嘴雕刻出的“天”“子”二字。二字和四字多用于门楼字牌,内容多是表现宅主人的美好祈愿,如“迿祥纳庆”“来风到舟”“跃鱼飞鸟”等。
5)几何图案 在婺州砖雕纹样中,还有装饰性与象征性相统一的几何图案,是通过审美提炼、简化处理后所形成的具有装饰性的纹样符号。这些纹饰多作为花边,起辅助和衬托作用,也可以作为主题独立使用。例如云纹、回纹、米字纹等。
由此可见,婺州砖雕的装饰题材丰富多样。就装饰内容而言,祈福纳吉是婺州砖雕一个持久不变的主题,其内容主要包括招财进宝、官运亨通、延年益寿等。福者,百顺之名;吉者,福善之事。民间工匠选择具有美好寓意的图案纹饰进行雕刻,不仅寄托着民众对家族兴旺、社会地位、生命价值的追求,也反映了民众的伦理思想、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
婺州砖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一个重要因素的影响,即东阳木雕。东阳木雕历史悠久,技术精湛,位居“中国四大木雕之首”。它对婺州砖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题材类型 如“渔樵耕读”(人物故事类)、“松鹤延年”(祥禽瑞兽类)、“岁寒三友”(花草植物类)等,这些婺州砖雕装饰上常见的题材类型在东阳木雕的装饰中也都能见到。
2)雕刻技法 如平面浮雕、半圆雕、圆雕等东阳木雕的常用技法,在婺州砖雕的现存作品中也能发现它们的痕迹;在对人物形象、山水树木、几何图案等雕刻的技法处理上,二者也具有相通之处。
3)某些构件的处理方式与基本形制 如字牌和兜肚的边框处理,与当时的门窗木雕处理方式基本一致,或用几何图案将四周围合起来作为花边,或仅仅用简单的线条组成方框与委角框;门楼两边的垂莲柱,从柱身到柱头都可以从木结构建筑中找到原型。
作为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的婺剧是婺州戏曲艺术的主要代表。它对婺州砖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题材方面。明清时期,戏曲故事已经成为婺州门楼砖雕的主要题材。婺州戏曲砖雕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连环画的方式表现典型场景,最大程度上实现从观者角度出发的可阅读性和可理解性。从戏曲故事本身来看,可以选用的题材非常多,如《梁祝》《三娘教子》《三国演义》《合珠记》等。民间艺人一般倾向于从祈福戏、三国戏、神仙戏、婚爱戏中汲取养分,其中包括《渭水访贤》(南戏遗响)、《三娘教子》(明清昆曲)、《二堂舍子》(地方乱弹)等。当前,在婺城区汤溪镇寺平古村、厚大村、仓里村等地都能发现戏雕的身影。
婺州砖雕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它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明清经济的繁荣以及东阳帮的逐步壮大。从整体上看,婺州砖雕以门楼砖雕为代表,受东阳木雕与婺地戏曲艺术的双重影响,通过民间匠人精湛的雕刻技艺,同时综合运用象形、借代、隐喻、谐音等艺术手法,将各种具有象征寓意的符号或物象借助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众多约定俗成且极具特色的装饰图案,以此展现婺州砖雕丰富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