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2022-07-19 22:37苏阳昱
民族文汇 2022年49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

苏阳昱

摘 要:如今,世界呈多元化发展态势,社会已迈上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之路,文化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各国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因此,怎样在数字化背景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好十分重要。鉴于此,详细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进而更好地为行业的繁荣发展助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引言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社会与媒体关注的焦点。当前,时代更替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因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具备的非物质性、文化性及民俗性特点疏离日常生活,脱节现代社会,地理区域零星,传承人老龄化等隐形问题,使其在市场需求下难以维系,面临失传的窘境。非遗文化保护难度大,传统代际传递、口传心授的方式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无法真正达到对非遗文化的保护。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和传承方式,对非物质文化进行合理数字化采集、保存、展示与传播,可为我国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播,从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1.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传承形式单一

在传统媒体时代,非遗的传承方式局限性极强。于代代相传之中,传承形式多为图文记录、口传心授、外在模仿,其弊端暴露无遗,创新匮乏,因袭保守,非但没有完整记录非遗文化,甚至变形失真。非遗文化的前景应是市场化和时代化,但传承手段和传播力却无法适应社会发展,以致知者甚少,失传种类频增。

1.2受众局限导致传承链断裂

许多青年人表示:“非遗文化确实不是我们这个年龄段会去关注的艺术形式。”彝族锦绣、新疆曲子、山东梆子、东北二人转等非遗文化以老年群体为其拥趸。传承及传播方式仅为以老带幼的言传身教,于少年群体中只在课余浅尝辄止,难成体系。同时,非遗的地域性特征导致传承群体局限。传承人受制于自身教育程度及思想守旧,难以走出去,引进来。

1.3有虚无实,敷衍了事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重申报、轻保护是普遍现象。冯骥才曾在采访中说道:“申遗时,带着政绩需求,目的不纯。申遗成功了,政绩提升了,非遗就被扔在一边了。”多地舍本逐末,宣传时轰轰烈烈,但落实到保护上时悄无声息;很多项目只有名字,而无传承之实。如宁波滩簧、上蔡杠天神、广东鹤舞等,只有传人,难再组织具体的表演。再者,有的地方政府借保护非遗文化的噱头乘虚而入,进行不合理开发,破坏非遗的“原生态性”,凭借知者寡而维者弱,为所欲为。总之,非遗之立于当代已是进退维谷,且深陷过分依赖传承人的泥潭。随着文化全球化的盛行,非物質文化遗产受创愈甚,传统方式恐难维系发展,由此观之,另辟蹊径,迫在眉睫。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利用数字化媒体继承创新,当为最优之选。

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2.1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的应用优势

纸媒时代,大众获取信息途径有限。5G时代来临,较之新媒体传播,传统媒体传播方式明显滞后于时代。随时间推移,事件的多变性更会导致人们获取信息如同管中窥豹。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众获取信息方式与内容日益多样化、丰富化。人们获取信息不再局限于广播、电视等特定播放时间,而渐趋灵活,随时随地。这样,非遗的地域化局限性几近消除,因之知者多而图者益,可传承之辈更甚,失传之困则有否去泰来之势。

2.2数字化媒体助力非遗传播的进阶路径

(1)影像——光影下的匠心传承如今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数不胜数,数字摄影已成为非遗传承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拍摄作品,可以成为图书杂志素材,可以进行线上或线下展览……图书杂志中,各式各样的图片配以文字的详解,使广大读者对非遗了解愈深;展览进行时,馆中展出的图片配以讲解员的针对性讲解,使观众感同身受。

如果说照片只展现出非遗文化的静态美,不足以尽现其魅力,那么视频展现出的动态美,定能更好地诠释。提到视频,可能最先想到影视剧、纪录片、综艺……这些都可将非遗设为主题,中国首档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万里走单骑》于2021年1月31日开播,亦有综艺《希望的田野》、励志情感剧《因为遇见你》等中展现了美丽的刺绣织品,加之明星宣传,令更多人关注到相关的非遗文化。“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开设了(电视台.看文艺)非遗文化专题栏目,“非遗文化”栏目囊括了很多特色专题:“非遗文化大讲坛”带你了解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探索与努力;“致非遗 敬匠心 颂传承”能带你了解中国手作,认识到每一位工匠,都是编织中国声音的传承;“二十四节气”带你了解中国传统历法,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所形成的规律体系……还有分省( 区市)的非遗文化介绍等各具特色。众人周知的李子柒作为成都非遗推广大使,利用抖音短视频平台,真实表现出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另外,一种全新的动态方式——互动视频,可在观影中与视频互动,通过观众的选择决定剧情走向,像游戏一样,可以激发观众的兴趣和想象力。于是,未来我们就可以创作以非遗为主题的互动视频,多分支,多结局,可吸引观众反复观看,解锁多种剧情,让观者由“看”向“玩”进化,体会更多乐趣,也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增强文化认同。

(2)动画——运动中的全新观感如果说影像更适合成年人,那动画就是未成年人的不二选择。凡事需从娃娃抓起,青少年将是未来非遗文化的传承主体,只有将非遗传承这个“接力棒”顺利交接给青少年群体,才能使非遗文化经久不衰。现在国产动画——《天官赐福》就做到了在动画片结尾加设非遗小课堂来传承非遗,弘扬经典。动画天然的吸引力效果拔群,让青少年儿童在观看的过程中,享受快乐,收获知识,产生兴趣。《天官赐福》动画加设的非遗小课堂,其运用的也是真实的视频影像,虽确实尊重了非遗的真实性,可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动漫化的表达更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好奇心,他们会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模仿实践,这样就达到了传承非遗的效果。

(3)声音——画面外的另种临境声音这种传承方式,很容易被忽略。可有些非遗文化,只能靠声音传承。有的歌剧难以重新演绎,就只能靠歌唱来引起重视。近日,雷州一位年轻姑娘在街头演唱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雷剧《春草闯堂》选段,人们纷纷赞叹这是雷剧艺坛新秀,表示雷剧振兴有望;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依靠耳朵去聆听,大部分戏剧都应用方言;一些歌曲、乐器被列入非遗,也只能靠聆听去感受其中的意韵,如呼麦歌曲、马头琴……现在许多年轻人喜欢听书,这也是一种传播形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出品的非遗文化传承声音纪录片《非遗第N年》就选择用声音传递家乡非遗魅力,致敬非遗匠心。所以,我们不止可以运用眼睛去观看,还可以运用耳朵去聆听。传承非遗文化,任何方式都不可忽略。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困境不容小觑,通过种种事例能看出,我国现在利用数字化媒体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趋势十分明显。这种方式让非遗与大众的日常生活重新产生联系,让其功能再现,让大众意识到了非遗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文化认同,自觉保护传承非遗文化。但想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需加大借助数字化媒体的力度,图像采集、声音收纳、视频影像和动画制作等各方面都尚需改进,利用数字化媒体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道阻且长,仍需进一步引导改善。

参考文献

[1]宋方昊,刘燕.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5(02):83-87.

[2]黄永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文化遗产,2015(01):1-10+157.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实证分析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浅谈土家族茅古斯的艺术价值及传承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龙母文化动画剧本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的特点与表现形态解读
中小学校本课程视野下的信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初探贵州花苗“长衫龙”芦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