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2022-07-19 03:02田晓东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9期
关键词:保护管理文物博物馆

【摘要】博物馆文物皆有独一无二的历史背景故事,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与传承者,对研究历史文化具有深刻意义。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何做好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为相关学者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9-214-03

【本文著录格式】田晓东.浅谈如何做好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J].中国民族博览,2022,05(09):214-216.

文物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通过文物可以打破时空壁垒,感受到文物诞生时的发展背景、经济水平、民间信仰、社会风尚、生产工艺以及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是一个时代从产生到结束的变迁见证。因此,博物馆作为保护与管理文物的重要场所,应进一步完善与优化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一、博物馆的文物保护措施

(一)文物清洁

1.瓷器

由于瓷器在地下掩埋时间较久,导致瓷器表面上会存在不同脏污程度的污垢,如果就污垢原生形式进行陈列展览的话,则会加重污垢对瓷器的侵害,因此,对瓷器文物进行保护,需对瓷器进行污垢清除,表面清洁是尤为重要的。文物保护人员需要利用清水、干净柔软的手帕、绒毛细腻的刷子对瓷器进行清洁,若有清洁不掉的污垢则可以将瓷器浸泡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前提是确保瓷器周身无裂纹,否则会加重瓷器裂纹程度,随后取出浸泡一段时间的瓷器进行二次污垢清洁,最终确保瓷器表面不存在脏污[1]。

2.陶器

在进行陶器清理保护时,首先要采取跟上述瓷器一样的污垢清理办法,由于陶器上的污垢比瓷器难处理,所以在遇到第一次清洁不干净的陶器时,不能再采用纯清水浸泡的形式,而要采取相应的化学手段进行清洁,随后用清水二次冲洗。但在利用化学手段清理陶器污垢前,需要提前对陶器里外进行固色处理,避免在利用化学手段清洁污垢的过程中对陶器原有的色彩造成破坏,使陶器表面颜料性质发生变化。

3.青铜器

青铜器不如瓷器与陶器的化学物质稳定,由于长期在地下掩埋,极易产生化学反应,致使青铜器本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经过反应后的腐蚀物也会留存在青铜器表面,使青铜器的纹路遭到损坏。青铜器表面存在的腐蚀物质主要是无害锈与有害锈两种。在对青铜器进行保护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青铜器表面锈体面积覆盖程度而定,对锈体面积较小的青铜器进行保护材料涂抹,防止锈体面积扩大。对锈体面积较大且损坏严重的青铜器则应选择机械清除。

4.纺织品

纺织品文物的保护在其他种类文物保护中,属于较难操作的文物种类之一。工作人员需要根据纺织品文物的材质、用料、大小、色彩、性质等多种因素进行考虑,采取适合纺织品文物的清洁方式。例如,针对容易变形的纺织品文物需要利用特殊的有机溶剂进行清洁,对强度较高的纺织品温度可以采取清水冲洗[2]。总之,在纺织品文物清洁时需要视情况而定,选择更适合该纺织品文物的清洁方式。

(二)清除博物馆不利因素

部分文物由于长时间接触空气容易发生氧化以及与空气中湿润气体接触会产生化学反应从而污染文物,导致文物遭到破坏。因此,这类文物需保存在特定的环境中,而博物馆在对其进行保存管理时,由于保存设备滞后,大多会采取金属箱或木质柜对其进行保存,但由于文物对密封性的高要求,使博物馆所提供的金属箱与木质柜无法满足文物需求,进而导致纸质、棉质、铁质等性质的文物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基于此,针对该问题,博物馆应完善文物保护措施,首先需要严格把控文物藏品保存环境,根据文物藏品实际需求打造具有高密封程度的玻璃柜,从而有效隔绝空气中的氧化分子、湿气以及有害气体。其次博物馆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对文物保存环境进行查看,将不利于文物保存管理的因素进行清除[3]。最后定期保养文物。

(三)打造数字化展厅

陈列展览过程中的文物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灰尘、气体、光辐射、空气湿度等环境因素都是可能造成文物损坏的主要原因[4]。首先,光源是文物在陈列展览中必不可少的打光形式,是为了让群众可以更好地观看文物细节的主要方式,但文物长时间在光辐射的影响下,也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其中对纸质品、纺织品、漆木器等文物的影响较大,长时间照射会直接破坏文物表面物质。其次,每一次進行大规模文物陈列展览时,展览举办方都会制定一批新的陈列柜用来放置文物,但是新的陈列柜一般都具有浓重的材料气味,这些气味中都会伴有严重的刺激性与挥发性气体,这部分气体的主要物质是乙酸和甲醛,长期处于乙酸和甲醛作用下的文物会将自身携带的化学物质与乙酸和甲醛发生反应,进而破坏文物性质。最后,在文物陈列展览过程中,如果空气环境中的湿度较高,将会直接对陈列的纸质、木质、铁质文物造成破坏,使性质发生变化。

基于上述文物陈列展览中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为有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提高文物陈列展览效果,博物馆应转变传统文物陈列展览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内部打造数字化文物展厅,利用现代化技术将文物数字化,继而在展厅陈列展览虚拟文物,以防易损坏文物受到不可逆的破坏[5]。

(四)优化管理体制

合理、科学、高效的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是对文物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优化管理体制可以将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由复杂化、无序化转变为科学化、规划化。根据文物保护有关规章条例要求,相关文物保护者必须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在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中,必须承担起文物保护责任,将文物保护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基于此,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工作中,需要完善管理体制,制定详细的工作细则,要求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根据工作细则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杜绝一切形式化主义工作,从务实工作出发,针对每一件文物,制定不同的,专一的,适用于该件文物的保护方案、储藏办法、陈列条件等,进而规范各项文物保护工作[6]。

(五)运用数字化技术修复文物

出土文物在长期地下掩埋中会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为有效复原受损文物的外貌,丰富完善我国历史文化,可以采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物现存的结构轮廓线进行提取,应用3D重建技术将提取出来的轮廓线结合文物历史图片、文献等内容进行复原,最大可能地还原出文物外形或内部结构,进而便于学者基于还原后的文物开展历史文化研究。

(六)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评估

基于大数据技术对文物全方面数据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并将提取到的数据纳入数据库,通过计算机对将文物数据信息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掌握文物所携带的问题,根据问题制定科学的文物保护策略。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结果,了解文物在历史长河中的物质变化,从而在实际保护工作中为馆内的文物提供最佳的储存保管温度、湿度。

二、博物馆文物管理路径

(一)多媒体技术与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相结合

博物馆开展文物陈列展览活动时,仅能将不易被破坏的文物进行陈列,而这类文物大多在某方面具有同一性,这就导致参观群众对博物馆文物的观看兴致大打折扣,从而使博物馆人流量持续下滑。基于此,为进一步推动博物馆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做好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创新文物陈列展览方式,例如,构建时空对话与交互式导视系统。

时空对话。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新颖、酷炫上面,因此,多媒体技术与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相结合,能够从侧重参观者感官体验的层面考虑,发展人物与文物时空对话形式,即借助多媒体技术连接参观者与文物,使二者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时空对话,让参观者身临地其境感受到文物所诞生年代的文化情景氛围,聆听文物自己所讲述的文物故事,从而消除参观者与文物之间相隔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距离感”,使参观者感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增加民族认同感。

交互式导视系统。交互式导视系统即在文物陈列中插入交互功能的技能型动画,参观者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交互动画,并在参观者主动参与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参观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参观者通过主动选择提高参与积极性。而交互动画所模拟的素材皆来源于人们日常所能接触到的生活,因此,无论参观者选择什么样的动画题材都能与动画形成情感共鸣,以此吸引参与者注意力,使参与者沉浸其中全方面地体会文物内涵[7]。

(二)构建文化品牌

为保障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质量,可以从构建博物馆新媒体文化品牌层面入手,即根据博物馆文物特色延伸新媒体产业。

例如,山西省大型文博栏目《文明守望》,该栏目全年共分四季内容,一季十期,已播出的节目有“文明守望(走进长城)——请城砖回家,为长城疗伤”。自栏目创建起就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各期节目好评如潮,在人民群众之间产生谈论热潮。与此同时,地质科普文化与艺术创作系列音频专题栏目《听得见的博物馆》也正式上映,该栏目以自然资源文化与矿物化石文化为主题重点介绍了山西地质博物馆的精品标本,截至2021年7月,阅读量已高达230万次,社会反响强烈,赢得广泛好评[8]。

通过上述文化节目反馈可知,构建新媒体文化品牌,创建一档优秀的专题栏目对提高文物利用率具有良好成效。因此,博物馆文物管理应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与当地广播电视台、报刊、小红书、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均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从而基于馆藏文物构建文化品牌。

(三)创新博物馆文物管理模式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在二十世纪就被使用于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中。新媒体技术不仅将具有超高研究价值但遭到破坏而不完整的国家级珍贵文物进行成功修复,还将博物馆所珍藏且无法对群众进行展览的典藏文物通过新媒体技术将其转换为数字投影,并在博物馆面向群众进行陈列展览。此外,新媒体技术可以依托大数据分析参观者的兴趣爱好,分析参观者与馆内所陈列的文物匹配度,在尊重参观者的意愿下,将参观者带到相关文物面前并沉浸式了解文物的各种形态和信息,进而通过体验式互动加强文物藏品与参观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基于此,随着社会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在博物馆文物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展陈数字化建设进行改善,在博物馆文物资源匮乏劣势下可以帮助博物馆突出特色,以质取胜。例如,金川博物馆独特的沙井文化,若依旧按照传统的展示方式进行陈列展示的话将依然无法长久性地吸引观众目光,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利用声、光、电、影等虚拟技术进行文化展示,从而聚集观众目光,激发参观兴趣。

(四)开设多媒体视频功能区

以根雕艺术为例,根雕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民间艺术之一,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极具深远,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以其精湛的工艺惊叹时代。而根雕艺术主要的承载物为树根,在雕刻过程中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以及“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根雕工艺。其中“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主要表明根雕艺术中“根”的重要性,强调自然美,要利用精湛的工艺对具有特殊自然形态的根材进行创作,使“根”在艺术手法的加持下更具艺术魅力。而“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则强调的是“工艺”的重要性,虽然根雕“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但将“七分天成”的“根”创作成具有超高赏析价值、研究价值的艺术品则需要靠“工艺”来实现。而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根雕工艺在当前我国众多根雕艺术家中也是屈指可数的,该工艺不仅需要艺术家具备超高的雕刻手艺,还需要艺术家具备超高的思想觉悟,能够将人文精神融入根雕艺术品中,进而赋予根雕艺术品独一无二的生命力。基于此,针对根雕所具备的独特魅力,可以开设多媒体视频功能区,在该区陈列展览根雕藏品以及利用多媒体技术,按照根雕流程播放根雕不同环节的工艺技术,从而通过声音、视频、文字等形式让参观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根雕传统艺术。此外,为进一步传承民族文化,还可以利用博物馆影响力,在博物馆多媒体视频功能区设置根雕艺术体验区,专门体验制作根雕手工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传播我国传统根雕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作为保管、陈列、修复文物藏品的主要场所,承担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责任,在当代社会发展下,应通过文物清洁、清除博物馆不利因素、打造数字化展厅、优化管理体制、运用数字化技术修复文物、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评估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杜侃.文物预防性保护在首博的实践与思考[J].首都博物馆论丛,2020(00):349-357.

[2]李乐.浅谈地方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以葫芦岛市博物馆为例[J].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20(00):240-245.

[3]李文洁.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24):235-237.

[4]张亚晓.考古发掘及博物馆文物的保护管理[J].炎黄地理,2020(12):72-74.

[5]商鑫龍.浅析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J].东方收藏,2020(23):76-79.

[6]巴叶.浅谈如何做好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2):146-147.

[7]王国宏.试论如何做好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工作[J].丝绸之路,2019(3):175-176.

[8]朱琳.如何做好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J].智库时代,2019(22):121-122.

作者简介:田晓东(1985-),男,汉族,甘肃武威人,本科,文博助理馆员,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安全保卫部部长,研究方向为文物安全与保护。

猜你喜欢
保护管理文物博物馆
博物馆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徐州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策略
自然保护区风景资源保护初探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