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背景下浙江国际产业合作园的运行机制研究

2022-07-19 01:32蔡陆晨
商场现代化 2022年9期
关键词:产业升级双循环

蔡陆晨

课题项目:浙江省党校系统社会科学联合会规划课题,“双循环”背景下浙江国际产业合作园的运行分析与对策建议,编号:ZX23125

摘 要:全球产业链调整、国际投资流动趋缓、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等现实问题对国际产业合作园带来了新挑战。文章结合地区产业升级、国际产业转移、地区产业链竞争力提升相关理论与实例,通过对浙江省国际产业合作园运营现状及特点的归纳,提出中外多形式股权合作,培养外商“根植性”,促进“产研金”融合一体化,建立“自身为主”、“双向双园”的产业供应链的对策建议,为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国际产业合作园;双循环;产业升级

一、国际产业合作园促进产业升级的路径

在新发展理念下,浙江省国际产业合作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体制优化、产业升级、创新发展作为建设目标。特别是在合作国家和产业的挑选上,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开放合作、技术共享,力求建设“自身为主”、“双向双园”的产业供应链体系。

1.发展国际产业合作园是新形势下地区产业集群升级,高质量外资项目发展的重要途径

浙江省国际产业合作园基于国际资源的纵向合作,从价值链视角寻求本地集群的升级路径,推动地方产业集群参与发达国家先进产业的合作,共同融入全球价值链,并由此获得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例如嘉兴平湖引进日本电产等国际知名企业,优化园区已有特色产业集群。同时结合长三角区位优势与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德西福格集团在汽车零部件产业上的深度合作,带动了一批德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入驻,从2012年的2家德国企业,成长到2021年的30家德国企业,使平湖地区在高端装备制造產业领域量质并进,快速适应产业升级的国际新形势。而衢州则从产业链纵向合作出发,围绕化工新材料氨纶丝,特殊纺织品材料顺利引进韩国晓星集团。在国际产业合作园综合考评会议中成绩优异的湖州长兴,重点关注园区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推动长兴超威集团与美国GE公司进行深度合作,成功投产国内首个钠盐电池项目。

2.发展国际产业合作园是顺应国际产业转移与合作新方向,提升创新合作能力的高效方式

浙江省国际产业合作园推动契合本地技术发展阶段需求的国际合作,来推动现有的产业集群跨区域整合,以最终实现园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例如杭州的新加坡科技园,以高新技术研究院,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所,青年科创中心为载体,顺利与美国礼来、德国西门子、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合作建立科研机构。杭州余杭立足园区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以色列米超林集团,以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园战略合作协议形式,开展深度合作,顺利引进国际生物医药先进技术进入园区,推动本地技术升级与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

3.发展国际产业合作园是推动地区产业链竞争力提升,打响园区品牌影响力的有效手段

浙江省国际产业合作园搭建资源跨区域流通平台与国际共享机制,推动园区产业链竞争力提升,形成品牌影响力。借助国家招商推介会、境外招商办事处、人才引进机构、国际友好城市等平台的交流合作,浙江省国际产业园的知名度、美誉度、品牌影响力在合作国当地提升显著。例如嘉兴嘉善在荷兰进行的多场园区宣传推介活动,在当地吸引了政府、商会、企业的多方关注,有效提升了园区知名度。嘉兴平湖的中日产业园则以日资企业聚集地为特色,先后引进83家日资企业,使园区在光电机产业链竞争力提升显著。宁波北欧工业园则基于全球创新的产业发展网络,积极引进推动北欧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与本地产业链深度融合,强化园区要素供给效度,构建国际产业合作新平台、新品牌。

二、浙江省国际产业合作园的发展实践

1.发展现状

截至2021年12月,浙江共创建了三批19家国际产业合作园,成功引进了对应合作国家项目880多个,储备和在谈项目10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90.8亿美元。进入2022年,浙江省已有20家国际产业合作园正在建设中,以合作国家所在区域看,其中约50%位于欧洲,另有15%位于北美洲。

据浙江省商务厅规划,计划经过3年-5年的努力,全省要建设20家-30家开放程度高、产业结构层次高、研发创新功能强、国际交流渠道畅、综合服务效率好的国际产业合作园。

截至2021年12月,浙江省国际产业合作园已经形成了“4+11+N”发展格局,其中包括4个国家级产业园、11个省级国际产业合作园、若干个在创国际产业合作园,形成了重要示范效应。浙江的国际产业合作园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充分结合浙江特色,有效利用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对于推动浙江在新形势下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浙江国际产业合作园国际经贸合作克服疫情影响,取得了长足进步。以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为例,在宁波投资贸易云洽会暨中东欧商品云上展中,宁波与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等欧洲国家,成功签约15个项目,投资总额达70.7亿元,项目涉及超级跑车、轮毂电机全集成产业化、超轻型可循环使用智能纸托盘等。宁波在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中,突出“平台+企业”新模式,与市场化主体,在招商引资、产业论坛、信息交流等活动上积极合作,成效显著。

2.发展特征

国际产业合作园已逐步成为浙江省“一带一路”枢纽中的新地标,高质量利用外资的集聚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平台。具体而言,呈现以下发展特点:

(1) 合作模式:浙江省国际产业合作园合作模式特征为“境内政府引导,国际市场运作”。在园区建设、政策配套方面,地方政府参与较多。在企业引进、运营管理上,市场化的机构、中介参与较多,总体呈现立体化、多元化的合作模式。

(2) 合作地区:浙江省国际产业合作园合作地区主要是欧洲,环太平洋地区发达国家。19家中,12家的合作伙伴为德国、捷克、法国、荷兰、瑞士、意大利等欧洲地区国家,且单与德国合作就有3家。另7家为日韩美澳等环太平洋发达国家。

(3) 园区分布: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域分布和浙江省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基本趋同。杭州3家,嘉兴4家,宁波4家,三市共计11家,省内其他城市8家。由于原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化水平高低不同,总体呈现“北多南少”情况。

(4) 合作领域:园区合作领域多样化,合作产业高端化。园区产业合作已从过去引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过渡到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研发、软件技术开发等为核心的新型现代园区。同时结合绿色生态、现代服务、金融创新等新元素。整体表现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

(5) 合作方式:国际合作方式由过去的单向的资本引进,演变到资本、技术、人才流动的新方式。并且呈现双向化新的态势,即从发达国家简单“引进来”企业与技术,升级为园区企业直接走出去,在合作国当设立研究机构,建设合资企业,进一步掌握核心技术,接近消费市场。同时开展“退低进高”,推动园区有基础的企业赴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融入全球产业链,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

三、浙江省国际产业合作园的主要问题、新挑战与对策建议

自2015年以来,浙江省开展了国际产业合作园创建工作,全省开发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大力建设国际产业合作园”的要求,以开放为旗帜,以产业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质量为根本,打响园区品牌,强化精准招商引资,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建设了一批国际产业合作园,打造成为了开放强省的排头兵。但是,国际合作不广不深的问题依然存在。浙江省国际产业园的发展面临诸多现实情况与全新挑战。

1.主要问题

(1) 在国际合作上,部分園区,合作形式单一,产业合作对象固化,合作领域停留在传统行业。体制优化、特色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定位不够明确,“低效用地”问题突出。部分园区沿用经济开发区“旧思路”,招商引资合作对象停留于少数国家,企业或中介。在园区建设初期缺乏市场调研与顶层设计,未充分有效开展产业规划、园区设计、发展定位等论证设计,致使部分园区内产业出现“大杂烩”现象、产业链内的优质项目不愿入驻、园区产业定位重合领域较多。

(2) 在利用外资上,省内各产业园区域发展分布不均衡,地方协同机制不够高效。目前,省内国际产业合作园主要集中于浙北(杭州、嘉兴、宁波),占比超过50%。各产业园未有效明确本地政府、园区管理、引进企业三方的互动机制,存在管理分工不明、本地协作不强等问题。尤其是外方政府、商会、协会、机构在建设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园区定位、平台建设、管理运营基本由中方政府机构负责,使得园区项目协同不够高效,建设推进效率不高,产业合作、联合研发、人才互动等多维度交流不足。

(3) 在运营管理上,省内各园区综合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后,国际化水平不高。以优化园区营商环境为例,当前措施主要集中在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便利化的审批程序领域,以及相对传统的税收减免、租金优惠、融资服务等方面。但是在外商重点关注的知识产权保护、员工生活环境等长期影响因素上着力较少。如在省内名列前茅的中德(长兴)产业合作园优化营商环境主要依托“互联网+”审批模式,确保项目业主“最多跑一次”,加快项目审批和落地进程,但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涉及较少。同时,省内园区能够独立组建专业服务团队进驻外企,协调解决基础设施配套、招工用工、以及高素质人才子女就学等问题的成熟做法不多。

2.新的挑战

(1) 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面对全球供应链重组,产业链区域化态势,浙江“产业脱链、断链”风险加剧,外商撤资、订单萎缩、投资收窄、技术脱钩等风险加大。譬如美国拜登政府就推出一系列针对美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回流美国本土。具体而言,浙江国际产业合作园一方面面临国内挑战,省外其他地区的各类型国际产业合作园的竞争。另一方面,更大的威胁来自中南半岛的越南、泰国等地,以及其他东盟国家。同时,在高新技术领域,例如5G、半导体等产业还将面临欧美发达国家的竞争。

(2) 国际投资流动趋缓。随着我国开放模式的不断演进,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一直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首要目的之一。但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跨国公司盈利能力下降,对外投资意愿降低。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国际投资流动更是进一步受阻。加之国内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基于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弱化。2021年7月,美联储表示将收缩资产负债表规模,带来市场担忧。同期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则进一步加剧了浙江外贸出口压力。因此,面对当前形势,浙江省国际产业合作园跳出园区企业“大杂烩”现象,面向特定企业与国家,准确引入本地产业转型亟需的产业,已是各地政府与园区企业的共识。

(3)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新冠疫情暴发之后,世界经济增长出现放缓的迹象,悲观的经济预期阻碍企业跨国投资,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夹杂民族主义再次抬头。浙江是一个贸易大省,国际进出口贸易是浙江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此新形势下,浙江制造“危机”并存,如何精准判断当前局势的新挑战,抓住历史发展机遇,推动浙江各地产业集群以国际产业合作园为平台和载体,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大洗牌”中提高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3.对策建议

(1) 推广中外多形式股权合作,优化多领域合作形式

浙江省内19家国际产业合作园股权合作形式亟待优化,尤其是部分国际合作产业园,投入巨大资金建设园区基础设施,配套相关政策,最后却留不住企业与技术。引进企业的业在享受政府谋划的优惠条件和要素成本后,没有在技术合作、管理运营上与中方深度融合,甚至转投其他园区,造成项目外流。因此,除了将企业引入园区,提供优惠措施,中方企业、园区管理方可以积极参与投资,过股权投资成为这些公司的股东,进入董事会,与这些先进企业深度融合,把好的外国企业从技术上、产业链上“内化”在危中加强外资集聚,增强双方企业的“融合性”。

(2) 培养外商“根植性”,提高外商投资稳定性

具有稳定性的融合式发展是增加企业“根植性”的关键,企业才愿意留在本地发展。在融合式合作中,文化融合是其中非常关键的手段,具体来说,在园区的建设中需要根据“国际理念、国际标准、国际技术”做好园区规划、形象设计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深入研究合作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生产、生活特色,积极改善外商生活环境。以平湖樱花小镇为例,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外商的“第二故乡”,进一步吸引外商长期投资,增强外企的“根植性”。以海盐中法国际产业园,核电小镇为例,瞄准法国核能企业,核能协会,持续加大各层次产业对接力度,积极拓展国际核能多维度合作空间,积极寻求企业品牌、管理理念、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以资源要素换资金、换技术、换品牌,吸引更多欧洲(法国)优质企业入驻园区。

(3) 促进“产研金”一体化,突出“引进、吸收、转化”

国际产业园是本地国际交流,人才引进和技术转化的重要平台与载体。促进“产研金”一体化,采取一个园区,配套一个研究院,一个基金的模式,有助于强化园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高效服务于园区内企业的发展需求,完善地区产业链的关键技术节点,形成本地技术共享交流平台。以嘉兴中德产业园为例,布局三大先进制造业功能区和一大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重点发展高端精密机械设备制造、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配套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科技检测等科技服务业。着力打造成为德国企业先进技术、高层次人才在华发展、中德企业创新交流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4) 建立“自身为主”、“双向双园”的产业供应链体系

当前浙江国际产业合作园的实践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关键平台与载体。基于实践效应视角来看,国际产业合作园作为重要实践平台,应积极采用“退低进高”策略,优化现有园区内企业,引进重点行业优质企业,缓解“低效用地”问题,提高土地、政策资源利用率。这对于浙江产业集群升级、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产业链竞争力提升有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产业集群升级的知识溢出效应,国际产业转移的投资要素转移效应,产业链竞争力提升的整合效应。以嘉兴国际产业合作园为例,围绕已有的卡森印尼工业园区等加快在东盟、非洲等地布局资源开发性和生产制造型园区,鼓励企业在日韩、欧美等发达地区布局科技研发型园区。通过跨区域国际合作,补齐产业短板,構建以“自身为主”、“双向双园”的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强化区域经济合作,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刘昀翔.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36):20-21.

[2]王宏利,刘新敏,陈文文.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若干思考[J].开放导报,2021(01):106-112.

[3]付书科.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及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712(21):199-200.

[4]剧宇宏.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革路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7,25(07):85-91.

[5]查志强.原产地多元化视角下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2(04):46-52.

[6]王倩雅.浙江:国际范“区中园”怎样炼成的[J].决策,2019(11): 46-48.

[7]王娟娟.以产业链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21,43(05):46-56.

[8]李子文.中国供应链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19(07):111-114.

猜你喜欢
产业升级双循环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依托工会优势,践行“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江苏省OFDI产业升级效应浅析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高职院校电类专业“双循环”实训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