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玲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区医院外二科,南阳 473000)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以肩关节疼痛、手部浮肿疼痛及功能受限的复杂症候群,亦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1]。报道称其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12.5%,多发生在中风后1~3个月内,未有效治疗可能造成永久性急性或功能丧失[2]。西医对于该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多实施康复训练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可获得一定临床疗效。中医在脑卒中及相关并发症治疗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针灸、中药热奄包等均为中医特色治疗方法。本次对我院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实施针灸、中药热奄包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总结如下。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我院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78例,按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58.63±6.49)岁,其中脑梗死27例,脑出血12例,左侧偏瘫17例,右侧偏瘫22例,SHS分期:I期20例,II期19例;试验组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58.73±6.55)岁,其中脑梗死26例,脑出血13例,左侧偏瘫18例,右侧偏瘫21例,SHS分期:I期17例,II期22例。两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3]中相关脑卒中诊断标准;(2)发病后累及上肢功能;(3)SHS分期I-II期,I期:手部肿胀,手部皮肤出现色泽改变,肩、手、腕等部位出现疼痛性运动障碍,X线可见肩部、手部骨骼局灶性脱钙;II期:皮肤色泽、肿胀部分改变,肩部与手部疼痛性运动障碍减轻,手部及上肢皮肤出现变薄,皮肤温度明显降低,手部小肌肉萎缩,手掌筋膜存在一定程度的肥厚;(4)患者意识清晰且治疗依从性良好;(5)家属均知情并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标准:排除卒中前即合并肩手关节功能异常患者、脑外伤引起的肩手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加强康复训练:包含日常体位训练、上肢关节被动及主动训练等内容,指导患者健侧卧位,胸前放置垫枕避免腕部及手部悬空。关节训练以向心力缠绕、冷热水浸泡法、抓握训练等,依照指导患者进行肩、肘、腕、手指关节活动,同时采用Bobath技术指导患者开肩肘腕关节屈曲及伸张训练。康复训练强度视患者耐力情况而定,1次/d,单次不少于30 min,连续训练4周。
试验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开展针灸、中药热奄包治疗,(1)针灸:选取肩髃穴、肩髎穴、肩前穴、肩贞穴、曲池穴、天泉穴、外关穴、合谷穴、后溪穴,仰卧位下暴露患患侧肩部、上臂,就保持肘关节及腕关节平伸状态,采用0.3 mm×25 mm华佗牌无菌毫针,进针得气后行捻转补泻法,留针30 min,1次/d,5次/周,连续治疗4周。(2)中药热奄包:桂枝、薄荷、制乳香、每药各10 g,大黄、泽兰、侧柏叶、透骨草各15 g,鲜姜20 g,伸筋草、黄柏各30 g,置于清水中浸泡30 min后采用纱布包裹并再行蒸煮就30 min,取出后待温度降至38~40℃时热敷于患处,15 min/次,2次/d,连续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FMA评分及ADL评分情况。疗效评定标准[4]:治疗后肩部及上肢各关节疼痛、水肿症状消失,未发生肌肉萎缩且肢体活动功能基本正常,判定显效;治疗后疼痛及水肿症状明显缓解,关节活动轻度受限但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判定有效;治疗后关节疼痛、水肿症状无明显变化或症状加重,关节活动中、重度受限,评定无效。总有效率为前两者之和。
依照视觉模拟评分法[5](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分值同疼痛程度成正相关。
依照Fugel-Meyer评定量表[6](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共包含对7个项目(无支撑坐位、健侧展翅反应、患侧展翅反应、支撑下站立、无支撑站立、健侧站立、患侧站立)的评定,分值越低提示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越明显。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7](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包含对10项内容(大便控制、膀胱控制、进食、穿衣、入厕、个人卫生、自己洗澡、转移、行走、上楼梯)综合评定,分值越高提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分析各数据,以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临床疗效 对照组总有效率74.36%(29/39),试验组总有效率92.31%(3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FMA评分、ADL评分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FMA评分、AD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FMA评分、ADL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FMA评分、ADL评分情况(±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FMA评分、ADL评分情况(±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例数VAS治疗前治疗后FMA治疗前 治疗后ADL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试验组t P 39 39 5.73±1.31 5.81±1.27 0.272 0.393 3.15±0.48*1.46±0.23*19.620 0.000 63.27±7.24 63.35±7.41 0.048 0.481 70.62±6.14*78.44±8.05*4.800 0.000 62.27±5.49 62.34±5.52 0.056 0.478 73.95±8.12*81.29±6.53*4.364 0.000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同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神经源性炎症反应、肩—手泵机制受损有直接关联,且脑卒中后腕关节异常屈曲导致的上肢血液回流受阻亦是引发该病的重要因素[8]。故西医认为通过康复运动训练方法,可在促进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的同时,提升残余神经元兴奋性及代偿能力,并通过对下级中枢的重新控制而改善疼痛及水肿症状,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中医理论将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归为“痹症”范畴,认为中风后的机体血运不畅可致关节痹阻,经络不通可致疼痛,气滞水停则致关节肿胀[9]。基于该理论,试验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开展针灸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及ADL评分高于对照组。中医最早关于针灸治疗痹症的记载可追溯至《针灸甲乙经》中,其认为“偏枯”后导致臂腕发痛,肘屈不得伸[10]。另有《诸病源候论》中记载:“风湿客于半身,于分腠之间,致气血凝涩、不能润养”[11]。可见中医认为该病属本虚标实之证,以气血不足为本,以血瘀水停为表,病位在于肩手,宜将疏经通络、祛除痰湿最为基本治疗原则。此次针灸治疗过程中,选取“肩三针”肩髎穴、肩前穴、肩贞穴为主穴,针刺可疏风活络、通利关节。且肩髃穴作为三脉之会,具舒经利节、理气化痰之功,为上肢疾病针刺治疗的要穴,同时辅以曲池穴、天泉穴、外关穴、合谷穴、后溪穴针刺,共行消肿止痛、积散风通络、行气活血之功。中药热奄包治疗中,各药物联合共奏活血化瘀、燥湿散寒、理气止痛之功效。且另有研究表明,中药热奄包方式可借助热力作用将药力透支病灶深处,避免了口服药物治疗后药物作用分散的局限性[12]。患处毛孔及毛细血管热刺激作用下促进了药效成分的渗透,药物作用效果增强。
综上所述,针灸、中药热奄包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在脑卒中SHS患者中的开展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