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慧为,陈志,杨春丽,楼丽琼,夏文翰
(江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南昌 330006)
镇静治疗是对ICU患者进行高级生命支持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1]。但镇静过浅或过深均可能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可能使患者发生危险[2-4]。有学者提出,重症患者应遵循以疾病为导向的镇静策略,即对不同疾病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镇静方案[5]。 但目前并无更多的研究对此镇静策略及镇静药物的选择进行评估。Amato等[6-7]研究认为气道驱动压(ΔP)反映了肺损伤的严重程度及范围,ΔP大于14 cmH2O提示预后不良,是反应ARDS患者病死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设计为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研究,以期评估以驱动压为导向的镇静治疗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纳入标准:预计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大于48小时,并且已经接受持续或间断给予镇静镇痛药物治疗。排除标准:年龄小于18岁;存在神经功能损伤;孕妇;烧伤;痴呆;采取姑息治疗。本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选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入选人群均在ICU接受常规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4小时进行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评分)。研究组在进行镇静评分的同时测量患者的呼吸驱动压(ΔP),如ΔP≤14 cmH2O,镇静目标为RASS评分>-3分,如ΔP>14 cmH2O,镇静目标为RASS评分≤-3分。对照组采用浅镇静策略,镇静目标为RASS评分>-3分。记录每组患者呼吸机相关事件、镇静药物用量以及60 d生存率。两组患者均在枸橼酸舒芬太尼的镇痛基础上给予丙泊酚和(或)咪达唑仑镇静治疗,在治疗期间均给予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入院和入住ICU的基本情况及24小时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 对纳入的患者从入住ICU到转出ICU或ICU住院28天时进行评价,并随访至60天。研究者或接受过培训的护士每4小时记录呼吸机驱动压,对患者进行RASS评分,评分标准见表1。主要观察指标为28 d无机械通气时间,次要观察指标为气管插管拔管成功率,60 d生存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和谵妄的发生率以及丙泊酚和咪达唑仑的用量。
表1 RASS评分表
两组患者在入组时的性别、年龄、APACH评分Ⅱ、原发疾病以及驱动压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本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28 d无机械通气时间,次要观察指标为气管插管拔管成功率,60 d生存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谵妄的发生率。结果显示,研究组28 d无机械通气时间中位数为19(0,22)d,对照组为10(0,16)d,有显著性差异(P=0.008),研究组的VAP的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更少(P=0.048),且未发生谵妄(P=0.040),而两组的拔管成功率及60 d生存率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患者均接受了丙泊酚和(或)咪达唑仑的镇静治疗,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以及镇静目标选择不同的药物,两组患者丙泊酚的日均用量[(1128±493)mg vs(1212±337)mg[及咪达唑仑的日均用量[(44±54)mg vs(27±43)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及图1。
表3 不同镇静策略对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
表4 两组患者镇静药物日均用量
图1 两组患者镇静药物日均用量
气管插管是帮助患者建立人工气道的一种方式,这种有创机械通气在保证患者气道开放和氧合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疼痛、吸痰、束缚、被动体位等不舒适的体验,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均造成不利的影响。对于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镇痛镇静治疗早已广为认可,但对于镇静深度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2013年美国重症医学会《ICU成年患者疼痛、躁动和谵妄处理指南》推荐除非有禁忌,对所有ICU患者应尽可能地保持浅镇静[8]。浅镇静有可能会增加机械通气的患者的严重不舒适感[9],这会引起机体应激增强。此外,浅镇静还会增加机械通气患者发现意外拔管的风险[10]。较早的研究显示,对重度ARDS患者(氧合指数<150),在深度镇静的基础上,给予48 h神经肌肉阻断剂可降低患者90天病死率[11]。所以,单纯的浅镇静或深镇静不能满足临床的所有需求。
事实上,患者在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特征,不能一概而论的给予同一种镇静目标。孙铭浛[12]等人通过对137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实施早期目标导向镇静策略(EGDS)发现,EGDS策略可减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药物用量,缩短ICU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减少谵妄发生。这项研究提示我们对患者镇静策略的选择,是在体现人文关怀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实现器官功能的保护。
气道驱动压(ΔP)是潮气量(VT)与呼吸系统顺应性(CRS)的比值(VT/CRS)。在床旁可由气道平台压减去呼气末正压计算得出 (ΔP=Pplat-PEEP)[13]。驱动压是给予机械通气的潮气量后所产生的压力负荷,克服呼吸系统弹性回缩力的压力。它不仅可以对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层,也可以用于评估呼吸机相关肺损伤(Ventilation Induced Lung Injury,VILI)风险。由于驱动压与ARDS的病死率相关[14],对于机械通气患者而言,通过药物治疗和呼吸机调整降低驱动压,是实现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的具体目标。
本研究的核心思想旨在对于驱动压较高的患者,早期使用深镇静策略,有助于降低驱动压,降低呼吸肌功耗,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经过治疗后患者驱动压下降,预示患者疾病好转,及时减少镇静药物用量,尽早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与浅镇静治疗策略(RASS评分>-3分)相比较,以驱动压为导向的镇静治疗能增加患者的28 d无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及谵妄的发生率,并且不会增加镇静药物的用量。另有学者[15]研究了驱动压和呼吸频率的乘积(ΔP×RR)对撤机的影响,结果显示低ΔP×RR的患者撤机成功率显著升高,而降低ΔP×RR仍然需要依靠调整镇静深度来实现,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也是一致的。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从患者入组时的APACHⅡ评分来看,纳入的患者总体病情较重,气管插管拔管成功率较低,故两组的结果未能显示差异性,这也可能与样本含量偏小有关;其次,本研究未对不同疾病导致的呼吸衰竭进行亚组分析,可能导致结果的偏差;第三,由于患者疾病本身的考虑,本研究在镇静药物的选择上使用丙泊酚和(或)咪唑安定进行镇静,本研究结果不能体现何种镇静药物更具优势;第四,本研究未做到双盲,对患者的镇静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操作者的主观影响。今后可设计更大样本的随机双盲试验来进一步证实本研究的结果。
综上所述,以驱动压为导向的镇静治疗能有效地减少有创机械通气的时间,降低VAP及谵妄的发生率,并且不增加镇静药物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