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江 王靖翔 高祥冠
大同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与厚重的历史底蕴,1982年入选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00年,政府出台《古城保护管理条例》。2008年,确定“一轴双城”发展模式,整体性恢复古城格局和风貌[1]。之后陆续出台《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大同古城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大同还有着深刻的“煤都”印记,采煤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建国后作为华北重要能源基地,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发展影响了城市布局与扩张方向,工业文化成为大同近现代城市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梳理大同市的工业遗存,探讨其对大同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延续性的重要性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对大同市工业遗存展开调查研究,明确其类型与构成,整理和鉴别其工业历史要素信息,旨在为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开展提供基础性支持。
大同位于晋北,被历代统治者视为边防军事重地,早在“秦汉平城”时期已有城池。近代开启前夕,城市形态沿袭明清大同府城格局,由中间府城与北、东、南三座小城共同构成[2],市民生活与商贸活动主要在城内开展(图1)。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大同延续了千年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城市空间开始不断向外扩张。
图1 大同古城现状平面图
1840年后,帝国主义入侵山西争夺矿权,大同煤炭资源开始受到外界关注。1909年,保晋矿务公司大同分公司首次采用机械采煤,标志着大同近代煤炭工业正式起步[3]。1914年,京绥铁路通车至大同,1918年大同至口泉镇的铁路专线建成。1919年,民国政府在口泉设立矿区,从事规模化的煤炭开采活动。煤炭资源的开发使口泉村出现了明显的城镇化现象,并逐渐演变为一座工矿镇。1938年日方占领大同后制定了《大同都市计划案》[4],该方案虽未能实施,却对战后大同的工业化布局起到重要影响(图2)。这一时期,随着工业发展,人口开始向城郊流动,城市空间随着采煤业的发展壮大缓慢地向西南方向延伸。
图2 大同都市计划案
1954年,大同被列入“全国八大重点工业城市”。1955年,制定了建国后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总体思路为“先生产后生活,以旧城为中心,向西南方向发展”。一方面以煤炭开采为主向西建设矿区,快速实施工业化布局[5];另一方面各类工厂在旧城外围建成,围绕古城南、北、西三片形成工业区。采矿区附近还形成了若干管理职工及家属生产、生活的矿镇,城市空间结构松散[6]。1984年,大同市编制了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继续向西和南发展,建设从旧城到口泉镇的带状城市(图3)。至1990年代中叶,大同基本建立了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电力、机械、冶金、建材等多元发展的工业体系,工业城市的地位得以巩固。
图3 1955年版(左)和1984年版(右)大同城区规划总平面图
进入“九五”时期后,大同依赖煤炭发展经济的弊端显现,产业结构单一、居住质量低下、古城风貌破坏严重等问题相继暴露。为了走出困境,2006年确定了“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同年制定了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以御河为南北轴线,整体保护御河西的旧城区,在御河东另建一座现代新区,在“两河三城”的空间结构框架下,“优化提升老城片区,疏解人口和优化功能”[7]。目前大同古城风貌得到恢复和保护,“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正在转变,装备制造与新能源产业正在崛起,御东新区已基本建成,“一轴双城”的空间格局业已形成(图4)。
图4 大同“一轴双城”空间格局示意图
综上可知,以煤、电为核心的工业体系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影响规划决策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了大同市区的拓展方向和建设特征(表1~2)。
表1 大同历版城市规划方案对城市性质的界定
百余年的近现代工业历史为大同遗留下数量丰富的工业遗存,经调查和梳理共有56项工业遗存保存较为完整,其中有34处诞生于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期(1949—1978),其余建设于工业起步时期(1840—1949)。1978年后,部分工厂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被兼并或破产重组,厂区被拆除或搬迁。为了明晰大同工业遗存现状,笔者从空间分布与遗存构成两方面对大同工业遗存进行梳理研究。
经过若干次区划调整,目前大同中心城区形成以十里河、御河为骨架,口泉、老城及御东三大组团相连的空间布局。由于大同煤田沿东北—西南方向的分布状态影响了煤矿选址,各矿沿沟壑向西南、西北方向延伸建设,逐渐远离老城,加之采煤对机械设备和电力能源的需求,矿山机械制造厂与电厂布置在距离沟峪入口不远的近郊平原,这样的工业分布决定了工业遗存主要分布在老城、口泉以及城西南的远郊(图5)。
图5 大同工业遗存分布图
大同工业遗存的主体是数量多达20余处的煤矿遗存。建国前,煤矿大都分布在旧城以西的口泉沟和云冈沟内,1918年口泉运煤铁路线开通后,煤矿设施大多沿铁路在沟壑两侧建设[8]。建国后,新成立的大同矿务局大规模改、扩建矿井,口泉沟内形成了煤矿线状分布的格局。其他门类的工业遗存则在大同古城外围北、西、南三个方向散点分布,呈现出“星罗棋布”的特征。古城以北、古店镇以南一带有民国时期建成的大通面粉厂和兴农酒精厂,建国之后又陆续建设了山西省化工厂、大同市钢铁厂等化工建材企业。城西南的平旺乡建有大同第一热电厂、大同糖厂等企业,平旺乡至口泉镇一带有大同水泥厂、石料厂等,主要以建材工业为主。从古城通往平旺乡一带建有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机厂等机械企业。城南外则有大同化纤厂、汽车修配厂等,以化工机械工业为主。
当企业原有工业功能退出后,相关功能设施被保留下来,称作“工业遗存”[9],本文基于工业遗存调查的视角,从产业类型与功能类型两方面对大同市现有工业遗存构成做出分析。
(1)产业类型
大同的工业遗存以煤炭、电力、机械制造、冶金产业为主。依照企业在某一工业门类发展历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变革意义,梳理大同工业企业在生产功能主体线索下的遗存构成,主要包含六类(表3)。
表2 大同工业与城市分期发展过程
表3 大同各类产业代表性工业遗存统计表
(2)功能类型
a 生产性遗存
生产性遗存由开展生产所使用的工业厂房、设备及产品组成,是大同工业遗存的主体构成。大同的煤矿生产性遗存丰富,涵盖地面生产建筑和工艺系统,形成线性交错、上下联动的煤炭生产空间。其他产业生产性遗存主要由单元式的厂房构成,整体上呈现为工业园区尺度的建筑群。工业产品作为技术价值的凝结,最能代表特定时期大同为国家工业化所做的贡献。以机械产品为例,大同机车厂于1964年生产的“前进型机车”是当时国内最大、效率最高的蒸汽机车。该厂共生产各种型号的蒸汽机车5571台,是当时中国铁路干线货运的主力。
b 生活性遗存
生活性遗存为工厂配套建设的居住社区,主要由居民楼、商店、学校、各类基础设施和其他社区机构组成。大同煤矿生活性遗存配套完整,社区通常选址于矿山沟峪中平坦的地段上,目前各矿自建的社区里依然保留了大量生活性遗存,如工人俱乐部、公共澡堂、商店等承载生活记忆的遗存建筑。
通过详细调研和实地踏勘,可知大同工业遗存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且具有以下的赋存特征。
矿业遗存受地质条件影响,在远离旧城的方向自东向西分布,整体上构成口泉峪和云冈峪为主体的线性工矿遗存群,具有鲜明的矿冶特色;其他类工业遗存的布局则比较自由分散。除御河以东外,各区都有工业生产的痕迹,这些工业遗存以片状厂区或单体建筑为主,散布在不断扩张的城区之中。
大同工业遗存具有鲜明的“工厂办社会”的特征,生产与生活功能交织,独立封闭、自成体系的工业社区,包含着复杂的组织系统。以大同一电厂为例,工厂内包含生产厂区、工人住宅、俱乐部、学校等功能,各类建筑逾百余栋,空间混合多变、功能衔接紧密,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产业特征。
随着大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市扩张,历史工业区逐渐变成城市中心地带,原工业厂区普遍面临严峻的拆迁挑战,甚至建设性破坏。如3528化学厂因污染问题搬迁后,工业建筑群沦为废墟;大同机车厂苏式工人社区已经被政府收回,正面临被拆除的危险;大同齿轮厂搬迁至御东后原址已拆毁,仅余部分居民楼。更多的工业遗存正处在濒临消亡的边缘(图6)。
图6 大同部分工业遗存现状
与古代历史文物资源相比,大同近现代工业遗存年龄偏“小”、体系不足、构成复杂且破损严重,针对其现状及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策略。
目前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并未提及对工业遗存的信息记录及价值阐释,工业遗存仍游离在历史文化名城法律保护体系之外。在市文物局颁布的保护单位中,只有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和煤峪口万人坑遗址两项在列。近现代工业史代表了近代以来城市工业文明,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古代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是一致的。因此,在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应丰富城市历史资源类型,将工业遗产作为单独的要素纳入其中,这一举措在北京、苏州等名城保护工作中已经得到体现。
目前大同工业遗存岌岌可危,多数处在无人管护的状态,社会对工业遗存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保护价值等一系列问题模糊不清。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启动全市工业遗存的普查工作,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遗存基本信息,构建可视化的工业遗存BIM数据库,学习先进地区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建立符合大同特色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进行工业遗存遗产化的评价认定,并积极参加文物保护单位、工信部或科协等部门组织的工业遗产申报。
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已经形成“古城风貌—历史街区—文物古迹”的面—线—点层级,工业遗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特色要素,亦可分为“城市工业风貌、工业历史地段、工业历史建筑”三个层次要素,与名城保护的层级相对应。在此基础上制定大同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形成名城保护系统下新的保护框架。例如,大同煤矿类工业遗存集中分布的口泉峪,即可按照城市矿业风貌的层级制定保护规划,优先从区域视角确立环境保护方针和生态修复策略,营造绿色矿冶风貌。大同机车厂及附属生活建筑群占据若干街区,工业风貌完整真实,可归属为工业历史地段,应当制定维持地段特色风貌的规划。就工业历史建筑而言,个别价值极高的工业遗产可制定原貌保护规划,对于价值一般的工业建筑,强调的是适应性再利用下的更新保护,则应当制定相应的更新准则,确保更新改造后与大同名城的整体风貌相协调。
目前大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式以景观公园、博物馆或创意产业园为主,取得一定成效。如晋华宫矿南山井改造为矿山公园,大同机车厂建成蒸汽机车博物馆,煤气化总公司正在建设为“平城一号开源文化街”等[10]。但在整体上存在工业遗产活化数量少、遗产文化示范性薄弱、与周边环境割裂的问题。因此,在工业遗产保护机制完善的基础上,大同应推进重点保护路径的探索,优先将一批工业遗存建设成具有示范性、带动性的工程项目,率先打造为城市内部的“生活秀带”,释放工业遗产的文化效应。例如,对于与云冈石窟隔河相望的云冈沟煤矿遗存群,可以借鉴遗址群的模式,以发展旅游开发促进遗迹保护,形成融入现代设计理念、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矿业人文景观,与历史积淀丰厚的云冈石窟交相辉映,塑造出独具大同特色的城市空间。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未来大同传承历史文脉、重塑城市归属感的重要途径。工业遗产是大同工业历史文脉的关键组成,应当在名城保护的制度中形成单独门类,这既是名城保护体系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也是城市遗产保护推进的必由之路。明确认知大同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与现状特点,有助于提升工业遗存遗产化的社会认同,使其在未来大同的城市更新中发挥更多积极作用。
资料来源:
图3:作者摄于大同市规划展览馆;其余图表均为作者自绘或改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