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无障碍系统化设计策略
——西湖大学校园无障碍设计

2022-07-18 03:02
华中建筑 2022年7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西湖设施

邝 洋

1 校园无障碍项目背景

西湖大学是在浙江省、杭州市和西湖区政府的支持下,以小而精的模式,创建的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校园规划布局以中心岛为核心布置校园最主要的教学和科研建筑群。环形水系将一期与二期连接为一个整体,外围生活区、运动区和服务公共区围绕核心展开。作为一所新建高等级大学,在中国残联的重点关注下,项目不仅要满足一般性的建筑无障碍设计,更需要高于标准、全面化设计,以求创建一个能够提供公平教育、开放包容的未来大学校园环境,彰显西湖大学的人文关怀(图1)。

图1 西湖大学校园鸟瞰图

2 校园无障碍设计项目概况

西湖大学校园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校园总用地面积约135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91.3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66.5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4.7万平方米。校园单体类型包含居住类的教师公寓、学生公寓;教学科研类的综合科研中心、动物实验中心、图书中心、学习中心;办公类的行政办公楼、师生服务中心;观演类的学术会堂;经营类的学术交流中心;服务类的食堂、教师活动中心等建筑。和其他大学校园的情况类似,西湖大学也有着用地面积大、建筑类型多、景观环境多样的特点(图2)。

图2 西湖大学校园总平面

3 校园无障碍设计目标

大学校园无障碍设计的目的在于增进校园中行动不便的人群对于校园生活与学习的适应能力,并通过校园室内环境、室外环境、教学环境、接待等各方面软硬件的建设,消除校园中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障碍,使行动不便的人士能够在最少限制条件的环境下,参与校园日常生活的各项活动,与健全人共同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减少甚至消除其行动障碍[1]。同时,也让残障人士、老年人、儿童、孕妇、病弱人士等不同人群,可以通过步行、自行车、轮椅、汽车等各种交通方式在校园中安全顺畅地出行。

4 校园无障碍特性

校园内行动不便者依据障碍类型可分为四类:信息障碍型、行动障碍型、使用障碍型、意外事故。针对这四类障碍,校园无障碍环境需要具备五点特性。

4.1 全面性

通常大学校园面积较大,为使行动不便者尽可能达到校园每一个地方,无障碍环境需全面设计,并根据校园建筑配置及场地环境特点,整体规划无障碍通路串联各个区域;除了设施设备硬件的建设,还需要标识、信息等软件建设配合,推进数字化校园、智能化校园,提供信息无障碍解决方案和应用设备,才能发挥整体的效果。

4.2 标识性

在校园内建立统一、清晰、易懂的校园室内和室外标识系统,为校内师生员工和来访者提供清晰、高效的引导服务,是校园无障碍系统的基本要求。无障碍标识应基于建筑与环境的行进流线设计,并根据人体工程学参数,合理确定标识的位置、尺寸、色彩等要素。

4.3 可达性

大学校园内多元化的人群结构增加了对校园交通通过性、公共空间畅通性、建筑室内外设施可达性的需求。校园应规划无障碍路径,保障通路可达主要建筑、校园重要室外景点和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

4.4 安全性

无障碍环境应具有防碰撞、防跌倒、防摩擦、防翻落、防意外、防夹防滑、容错容差等安全特性。校园建设应在保障残障学生行动、生活安全的基础上,考虑老年人、儿童等人群的行动特点,构筑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意外发生。

4.5 便捷性

无障碍环境还应具有方便操作、方便使用的特性。大学校园内无障碍路径多、无障碍设施分布广,应充分考虑障碍者的需求,规划便捷的交通路网和易于操作、方便使用的设施设备。

5 校园无障碍设计策略

基于对大学校园无障碍特性的分析,西湖大学无障碍设计从服务设施、交通出行、景观环境、标识引导、智能信息五个方向展开,细化深化每个细节要点,使之成为一个完备的体系,为校园中行动不便者提供全面人性化的环境。同时,突出通用化设计与融合使用导向,让无障碍设施以更加自然的方式融入到校园环境中[2]。

5.1 交通出行

通过分析西湖大学校园设计的整体结构及功能布局,设计规划校园内通达的无障碍路径。将细节设计全面贯穿于地面铺装、交通标识、建筑物无障碍出入口等要素。校园交通出行围绕总体规划的四环设计,中心辐射式的规划布局可使各区域到核心区的人行流线控制在步行五分钟内,最远不超过10分钟。

校园慢行系统(步行道、骑行道、跑步道)的宽度、坡度和材质保证连贯性,并符合无障碍设计相关规范的要求。从校园入口到校内各栋建筑的无障碍出入口、校园主要景观节点形成完整且连续的路径。人行道、车行道、停车位均采用无高差设计,并设置明显清晰的标识。校园机动车辆在校园外环进入地下车库,经标识引导到达建筑地下无障碍停车位,校园地面尤其是中心岛实现日常完全人车分流;校园内无障碍交通路线的夜间照明保证连续性以及无障碍引导标识的可视性,所有坡道、台阶起止处设置补充照明,避免出现眩光或无照明区域(图3)。

图3 校园无障碍路径规划

5.2 服务设施

西湖大学校园内室内无障碍服务设施覆盖了校园所有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包含了卫生间、电梯、无障碍席位、无障碍宿舍、无障碍教室、无障碍客房和校园低位服务等。服务设施设计突出在人体尺度和使用便利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精细化设计。以无障碍宿舍为例,位置设在到达便捷的底层或无障碍电梯附近;门锁使用智能门锁,通过手机、指纹、人脸识别等方式识别,方便残疾或受伤学生进出;宿舍内部桌椅及拉手均采用圆角形式,减低磕碰风险;衣柜内衣架采用可高低调节形式放置衣物。室内配置可电动控制的照明灯光、电动外窗、电动窗帘、升降晾衣杆,尽可能利用物联网技术让科技使残障或受伤学生生活更加便利。卫生间配置专用无障碍卫生间,卫生洁具配备经优化的抓杆,洗手盆配置长柄水龙头和发光镜子,淋浴间设置防溢水长形地漏和活动座板及安全抓杆(图4~5)。

图4 无障碍宿舍

图5 无障碍卫生间

室外服务设施包含了固定或活动室外家具、服务亭、公共艺术装置、饮水机、灯具音响、垃圾桶等各项设施。所有室外服务设施遵循与景观场地结合、无棱角、适应多种人群需求的原则。沿主要步行道、人流集中的活动区设置一系列的固定或活动公共休息设施,间距不超过100m。在人群停留时间较长的宿舍、食堂活动区设置无障碍校园服务亭,功能包含校园信息发布、轮椅充电、直饮水、休息座椅等(图6~7)。

图6 无障碍服务亭一

图7 无障碍服务亭二

5.3 景观环境

室外景观环境需要突出人性化、通用性和地域性设计,既要方便健康人日常生活、休息、运动,也要满足校园中的老年人、受伤、残疾人等通行不便的弱势群体对环境方便性、安全性、舒适性、平等性的需求,让他们融入到正常的校园生活中。

道路广场:校园中硬质的广场与人行步道、步行桥、车辆通道都在同一标高或以缓坡过渡。连接中心岛的12座校内景观桥与路面、广场自然无高差衔接,桥面坡度均小于1∶20,地面采用坚固防滑材料。人行桥考虑桥型的趣味性和可停留性,设置了休息观赏区(图8)。

图8 人行桥

滨水空间:针对校园水环设计了无障碍游览路线,使其与滨水岸线的主要游览场所无障碍连接,并保证轮椅的通行要求。在滨水空间设置了若干处观赏平台和轮椅可到达的游船停靠点(图9~10)。

图9 校园滨水空间一

图10 校园滨水空间二

运动空间:校园内由一条2.4k m长的环形慢跑道串联,跑道的沿途设置健身场地、休息座椅等一系列的公共休息设施节点(图11~13)。

图11 运动空间公共休息设施节点

图12 运动场休息设施

图13 慢跑休息设施

植物设计:植物选择遵循易栽活、色彩鲜艳、无毒性、繁殖或取材容易、易开花或结果、具有欣赏期较长、维护管理容易的原则。沿水环营造不同的植物空间,打造十大种植节点,呈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致。

5.4 标识引导

无障碍标识首要的设计要求就是“易识别性”,按照建筑物理学的观点,影响易识别性的因素包括亮度比或对比度、视锐度(即视力)、对象尺度、视距、照度等[3]。标识设计应充分考虑各类残障、老年群体的生理特征和实际需求,设计各种方便他们识别的无障碍标识,简洁明了地指明校园中各项无障碍设施的走向及位置。校园标识系统根据信息接收方式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视觉标识:是基础的标识,在校园标识标牌设计中应充分融合无障碍视觉标识与要求,形成连贯、完整的导视系统。校园主要出入口、建筑无障碍出入口、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厕所、无障碍电梯、低位服务等无障碍设施的位置,都应设置无障碍标志,起到空间的导向和定位功能。无障碍标志还应足够醒目,具有色彩和文字大小对比度。

听觉标识:在无障碍电梯设置语音报站、服务大厅设置语音叫号系统作为听觉标识。听觉标识和视觉型标识结合使用,起到强化信息的作用。

触觉标识:在无障碍楼梯扶手、临空护栏、电梯按钮设置盲文标识,在高差变化处设置提示盲道作为触觉标识。

5.5 智能信息

提高智慧化校园的建设水平,为校内有障碍的学生及教职员工提供更好的生活便利是国际一流大学所必备的条件。通过信息科技技术和智能服务终端,可以为校园无障碍环境创造更加智慧和高效的沟通方式。

对于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等学生进出入较多的场所,采用人脸识别门禁技术,并针对轮椅使用设置低位开关[3]。校园内实现WIFI全覆盖,基于校园及周边区域已有的无障碍设施,将教室、宿舍、食堂、医务室等室内公共场所以及无障碍设施等标注位置和基本信息,形成电子化无障碍地图,接入校园大数据中心。基于校园无障碍地图数据平台,帮助学校更加全面了解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并依据信息化监管平台查询并统计设施分布情况数据。针对西湖大学校园内建筑、人行道以及周边的公共交通等要素,在终端大屏上和手机移动端提供查询校园无障碍服务设施分布位置和开放情况服务。在无障碍教室,引入无障碍教学视听辅助设备和系统,为视障者、听障者获取信息提供便利。

结语

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目标在于改变一个只为健全人服务的社会模式,建立一个新的、所有人都能够参与的无障碍的社会模式[4]。大学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也是一项全方位、系统化工程,从学习生活到景观环境,从交通出行到服务设施,从标识引导到信息化建设,需要形成相互衔接的“闭环”。受现实中各种因素影响,现今校园中室外地面凸凹不平、人车混行严重、通道宽度不足、无障碍设施设备缺失或缺少维护等各种问题仍旧非常普遍,难以让校园达到“可及、可达、可进、可用”的理想环境,造成行动不变的师生在校园中活动受阻、学习受困,甚至面临安全风险[5]。

西湖大学作为一所新建的高等大学,首次从规划设计阶段分析校园无障碍的规模、尺度、需求,以及地域化和人性化特点,专项构建无障碍的校园环境体系,以期建成一所“友善人文、全龄畅行”的无障碍大学。设计者也希望通过对无障碍设计策略分析,为校园无障碍设计与建设开拓新的思路,让有温度、有深度的无障有“爱”校园越来越多。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整理、自制。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西湖设施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高密度大学校园规划指标与形态研究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当西湖遇上雪
设施农业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