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楠 朱清杰 杜慧婵
乡村振兴离不开体育元素,农民体育工作发展的质量关乎全民健身战略、健康中国战略、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和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实现。
2019年5月河北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河北省农民体育中心)成立后,克服业务不熟练,人员变动大的困难,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以学促干,干学结合,不断探索农民体育发展新途径,研究农民体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堵点,积极落实《河北省全民健身条例》,深入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创设性组织开展一系列适合农民、符合农村、贴近农业的体育健身项目:围绕“三农”特点结合河北省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组织策划了农耕文明农民健身采摘、渔技项目比赛;举办了农民喜闻乐见的广场舞、健康跑等赛事活动;围绕冬奥会契机,开展了冰雪教练员技能提升活动、农民冰雪项目运动会;举办了融健身与休闲相融合的毽绳、八段绵、太极拳等系列农民体育指导员(教练员)技能提升活动;开展了美丽乡村农民健身品牌项目、传统武术项目展示等活动,带动上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体育健身锻炼,对推动中国实现“亿万农民健身”和河北省“三千万人上冰雪”的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提升农民精气神及推动形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贡献了体育力量。
在河北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的领导及省体育局的指导下,农民体育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农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农民健身路径逐步完善,农民参与体育锻炼增进健康的意识理念不断增强,身体素质大幅提高,农民的精神风貌明显提升。然而,河北省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仍是群众体育事业的“短板”和“弱项”。农村体育发展水平与城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与体育资源、体育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农民体育的普及率、参与度有待提高,农民体育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健身引领者数量有限,同时,农民体育工作经费投入不足,缺乏适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实情的体育健身项目或健身方式方法等。
要充分发挥体育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将农民体育事业根植于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融入农业农村工作发展大局中,使体育融入农业特色产业、农耕传统文化,推进体农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大力发展“体育+”。
一是大力支持民族、民间、民俗体育的挖掘与传承。我省农村体育文化底蕴丰厚,广大农村地区拥有独具文化价值和竞争力的优良体育环境资源、丰富的民族民间民俗体育项目,比如石家庄井陉拉花、唐山滦州地秧歌等等,要将这些项目传承下来,宣传出去,通过相关项目的展演与推广,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观演、旅游,既扩大传统民俗体育项目影响力,又间接带动当地农民增收。二是结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国家一号风景大道、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美丽乡村、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开展健康跑、马拉松等主题性文化体育活动,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三是积极推广将农产品产销植入体育赛事活动的模式,推进体育赛事活动与农业产业、农产品产销相融合、共促进,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助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强化体育健身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培树创建典型。从2022年开始,在全省开展了农民体育健身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每年确定20个农民体育健身示范基地,利用五年时间创建100个农民体育健身示范基地,基地主要从乡村、农业产业园区或农牧企业中推荐。通过示范基地的创设、培优,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我省农民体育协会的社团作用,推动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构建以省农民体育协会为纽带,以各市农民体育协会为支撑的农民健身组织架构,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健身组织网络。鼓励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等社会组织下沉行政村,与乡村文化站(中心)协同联动,共同做好农民体育工作。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乡村健身设施全覆盖。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农村体育场地设施,鼓励创建集休闲、健身、文化活动于一体的广场或者室内活动场所,探索创建乡村健身休闲产业和运动休闲特色乡村,打造“一村一品”。进一步完善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网络,推进建设农村社区15分钟健身圈。积极探索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更新和维护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健身场地设施管理与维护,坚持建管并举,提高健身场地设施使用率。
“冀农乐”作为河北省农民体育活动的标志性品牌元素,影响力越来越大。要围绕“开展亿万农民健身”目标,继续组织突出“三农”特色,着力打造农民专属、农业突出、农村普及的以“冀农乐”为品牌主题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紧密结合农时农事农季,鼓励创设和举办一批农民体育品牌赛事活动,重点办好“美丽乡村农民体育项目品牌项目展”“农耕文明农事健身比赛暨美丽乡村健康跑活动”等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赛事。大力发展健身走(跑)、登山、广场舞、八段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赛事活动。充分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传统节日开展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积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重点挖掘整理列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体育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推广居家健身和网络农民健身赛事或培训活动。
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引导体育社会组织以联组、联办、联赛形式为主,广泛调动农村基层、农业园区、企业等积极性,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引导体育企业和社会组织办体育,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农民体育融合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赛事筹办。
加强公众健身指导和健康服务,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体质、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健身项目,研究制定适合农民健身指导方案和健身活动指南,促进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的指导和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利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普及健身知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群众科学健身的意识。大力培养农民体育骨干人才。鼓励乡镇、行政村聘用退役运动员、健身达人、体育教师等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提高指导服务率和服务质量。积极创新农民体育骨干培训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化手段,采用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方式。研究推广适合老年人和妇女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和农村妇女的赛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