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旭 华
(襄城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许昌 461700)
小儿在进行手术时,常用的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但因小儿身体发育尚未完全,生理解剖特点与成人不一样[1]。因此,对于患儿的麻醉处理要十分小心。面罩通气是进行全身麻醉的非插管病人辅助通气的工具,可维持病人正常的肺泡通气功能[2],常用的面罩通气方式包括手动控制通气、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其中手动控制通气操作简单,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但该方法对操作者的要求较高,若操作不当术后易引发不良反应[3];PCV常需要调节吸气压力保证适合的潮气量[4],而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可以保证足够的潮气量,在通气过程中会检测肺的顺应性,有利于改善动脉氧合[5]。因此,本文将对比三种不同的面罩通气方式在小儿麻醉诱导期的应用,以期为临床选择合适的通气方式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2月在本院实施手术的150例患儿,男100例,女50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3.52±0.59)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分级均为Ⅰ级78例,Ⅱ级72例;手术类型:疝气85例,阑尾炎35例,隐睾15例,包皮环切15例。本次研究经患儿监护人了解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存在面部疾病患儿;(2)存在颈部感染创伤或肿瘤患儿;(3)存在肝肾功能障碍患儿;(4)存在胃食管反流患儿;(5)存在精神疾病患儿。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儿分为手动控制通气组(A组)、PCV(B组)、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组(C组)各50例。A组男38例,女12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3.67±0.42)岁;ASA中Ⅰ级23例,Ⅱ级27例;手术类型:疝气29例,阑尾炎10例,隐睾5例,包皮环切6例。B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3.26±0.12)岁;ASA中Ⅰ级29例,Ⅱ级21例;手术类型:疝气30例,阑尾炎12例,隐睾4例,包皮环切4例。C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3.63±0.57)岁;ASA中Ⅰ级26例,Ⅱ级24例;手术类型:疝气26例,阑尾炎13例,隐睾6例,包皮环切5例。3组患儿性别、年龄、ASA分级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医院伦理委员会对本次研究予以审核批准通过。
所有患儿于术前8h开始停止进食并禁饮,待进入手术后开始开放静脉通路。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心率(HR)、呼吸(RR)、平均动脉压(MAP)和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选择合适的面罩进行吸氧5min,静脉推注咪达唑仑(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67040)0.05mg/kg、舒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4171)0.4μg/kg、依托咪酯(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2992)0.2mg/kg及苯磺顺阿曲库铵(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869)0.15mg/kg进行麻醉诱导。所有麻醉都是由同一个资深的麻醉医师完成。待患儿没有自主呼吸后,将面罩扣紧。采用德国麻醉机drager进行机械通气。
面罩通气方式:A组由2名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进行操作,一位将患儿的下颌拖住,另一位挤压气囊进行通气;B组由一位麻醉师进行操作,双手托住患儿的下颌,调整呼吸模式为PCV,设置参数:吸气潮气量:8mL/kg、氧流量:2L/min、呼吸频率:根据患儿年龄调整:20~30次/min,吸气与呼气比:1∶1.5;C组:由一位麻醉师进行操作,设置为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参数设置同B组。记录每分钟患儿的呼吸参数。期间静脉泵入丙泊酚注射液(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843)2mg/kg及1%的吸入七氟烷(河北一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73156)维持麻醉。
1.3.1血流动力学
观察并记录患儿在开始诱导前2min(T1)、麻醉诱导后(T2)、插入气管导管时(T3)及术后清醒时(T4)的HR、RR、MAP、SPO2的水平变化。
1.3.2呼吸参数
记录患儿在自主呼吸消失后1min、2min及3min的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呼吸频率、吸入及呼出潮气量等呼吸参数变化。
在T1的时候,3组患儿的HR、RR、MAP、SPO2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T2、T3、T4时B组、C组的HR、RR、MAP、SPO2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 (P<0.05),见表1-2。
表1 3组患儿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的比较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的比较
在自主呼吸消失后2min,B组、C组的气道峰压及平均气道压水平显著低于A组;吸入潮气量及呼出潮气量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见表3。
表3 3组患儿的呼吸参数比较
小儿麻醉期间使用面罩通气的难度较大,由于患儿的配合度较低,易产生咳嗽、打嗝等现象,导致面罩通气的操作较为困难,容易引发胃进气,不利于患儿的术后恢复。手动控制通气是常用的通气模式,但会因人为因素导致呼吸参数影响较大,不利于患儿的呼吸。近年来,PCV和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等通气模式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可有效控制气道压力,减少胃进气的发生。因此,本研究对比分析了3种通气模式在小儿麻醉诱导期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C组的气道峰压及平均气道压水平显著低于A组;吸入潮气量及呼出潮气量水平显著高于A组,说明PCV和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可维持患儿呼吸频率的稳定性,有利于降低气道峰压。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手动控制通气其通气频率较快,导致吸气峰速增高,从而增加气道峰压[6],且手动控制通气医生在操作时,不能保证每一次通气参数的稳定性,而PCV和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可保证呼吸频率的稳定性,为患儿提供适当的气道压力。但PCV其潮气量变化与患儿肺部顺应性有关。若患儿顺应性出现变化时,患儿易发生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的情况,影响患儿预后[7],故在操作时,需要不间断的调整吸气压力,给临床操作带来一定困难。而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不仅具有PCV的优点,还具有容量保证通气的优点,在麻醉诱导期可持续测定患儿肺部的顺应性[8],调整气道峰压,有利于维持呼吸参数的稳定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C组的HR、RR、MAP、SPO2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说明PCV和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可维持患儿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手动控制通气受到医生操作的影响,使患儿的呼吸频率过快,造成患儿血流动力学的波动性较大。而PCV和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模式可更好地控制气道压力,维持呼吸频率的稳定,有利于改善动脉氧和,从而更好的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9]。
综上所述,在小儿麻醉诱导期,相较于手动控制通气,PCV和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模式价值更高,可降低患儿的气道峰压,维持患儿呼吸频率的稳定。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纳入样本量过少,结果存在单一性和偏倚性,对于更多的可能性,临床应该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