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映虹 李南杰 苏徽晖 余木生
(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内科 中山 528425)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疾病,ESC指南指出,平均每年新诊断房颤患者17万名[1]。我国心房颤动患者约占总人口1%~2%,脑卒中为房颤常见并发症,而维生素K在凝血因子II、VII、IX、X的合成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2-3]。在房颤患者中,尤其合并左心房血栓,其血液往往处于高凝状态,极易导致血栓形成[4]。目前国内尚无房颤患者血清维生素K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故房颤患者血清维生素K水平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尚缺乏确切证据,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心房颤动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另同期抽取1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中男93例,女87例,年龄58~83岁,平均年龄(68.46±11.67)岁。纳入标准:符合心房颤动和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5]。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精神系统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患者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心房颤动患者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卒中组(n=15)和非卒中组(n=65)。卒中组男9例,女6例;年龄65~78岁,平均年龄(71.34±4.08)岁。非卒中组年龄男35例,女30例;年龄64~82岁,平均年龄(72.42±4.14)岁。
利用荧光检测器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维生素K的水平。收集并分析心房颤动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史等临床资料。
观察组和对照组维生素K水平(4.11±1.19 vs 3.79±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6,P>0.05)。
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与患者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维生素K水平有关(P<0.05),见表1。
表1 影响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单因素分析
心房颤动患者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生以及维生素K的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呈正相关(r=0.357,0.362,0.452(P<0.05)),见表2。
表2 影响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由ROC分析可知,维生素K水平对预测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AUC=0.786(95%CI=0.606~0.965,P=0.001)。
图1 维生素K水平对预测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ROC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颈动脉和椎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从而导致脑细胞供血不足引起神经损伤甚至脑死亡[6]。心房颤动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但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增高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的形成有关[7-8]。因此对于预防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抗血凝药物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维生素K又被称为凝血维生素,具有叶绿醌生物活性,包括维生素K1、K2、K3、K4等几种类型,其中K1、K2是天然存在的,属于脂溶性维生素;而K3、K4是通过人工合成的,是水溶性的维生素。4种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都较稳定,能耐酸、耐热,正常烹调中只有很少损失,但对光敏感,也易被碱和紫外线分解,在临床上常被应用于预防出血,促进血液凝固等[9-10]。而由于房颤患者极容易出现动脉阻塞,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猜测可能与其血液存在高凝状态有关[11]。故本研究分析了房颤患者和体检健康者血清中维生素K的水平,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清维生素水平无明显差异,但房颤患者维生素K水平比正常人范围偏高,说明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本研究进一步统计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80例房颤患者中出现15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18.75%。对其出现缺血性脑卒中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与患者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维生素K水平有关,卒中患者维生素K水平明显高于未卒中患者,与相关研究结果类似[12-13]。同时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患者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生以及维生素K的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呈正相关,这提示心房颤动患者维生素K高水平可能会增高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分析其原因,维生素K参与了4种凝血蛋白(凝血酶原、转变加速因子、抗血友病因子和司徒因子)在肝脏的合成过程,是其合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因此高水平的维生素K水平,可以促进凝血蛋白的合成,凝血作用能力显著增强[14-15]。本研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对维生素K水平进行ROC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K水平对预测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为0.786,这提示维生素K水平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综上所述,心房颤动患者血清维生素K水平与体检健康者无明显差异,维生素K水平与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呈正相关,高水平的维生素K水平可能会增高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