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朱晓琴,王冰霞
江西省鄱阳县人民医院 (江西 上饶 333100)
体温是人体各生理功能得以正常维持的基础因素[1]。低体温指人体体温降至正常体温之下的状态,属外科手术普遍高发的并发症之一,其诱发因素包括麻醉处置、手术室温度、术区过多暴露、术中大量低温液体灌注等[2]。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输尿管结石患者的常用术式,具有微创、结石清除率高、出血量少、康复进展快等诸多优势[3];但该术式存在大量低体温危险因素,低体温发生率居高不下,不但会引发患者血压上涨、心率加速、耗氧量上升而使之处于严重术中不适状态[4],而且还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感染、麻醉延迟等多种并发症风险[5-6]。因此,给予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患者合适的体温护理措施,对促进手术顺利进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低体温前瞻管控法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同类手术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3.92±5.44)岁;左侧结石31例,右侧结石29例;平均结石直径(0.94±0.35)cm。观察组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龄(43.71±5.62)岁;左侧结石32例,右侧结石28例;平均结石直径(0.96±0.31)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确诊为输尿管结石;单侧患病;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接受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排除标准:急慢性全身感染;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拒绝参加本研究。
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室体温护理:手术室室温控制在24~26 ℃,湿度控制在50%~60%,根据季节增减遮盖物,术中用液(冲洗液、消毒液、输注液)均于室温下保存。
观察组采用低体温前瞻管控法进行体温护理,具体如下。(1)前瞻化培训:护士长与护理组长负责拟定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低体温前瞻管控方案,拟定依据来自循证查阅、经验总结、手术室相关条件考量等,最终形成了包括术前专项评估、准确体温监测、术前综合管理、术中多元化预防、术后延续化管理在内的低体温前瞻管控方案,并针对方案涉及的知识点、技能项目、流程、注意事宜、要点等进行全员培训,确保所有护理人员熟知体温调节原理,理解低体温之危害性,可有效识别低体温风险、正确实施体温监测、准确主动地开展非计划性低体温预见性管理活动。(2)低体温前瞻管控方案:术前专项评估,以物理测量+患者访谈的联用模式精准评估患者的低体温风险,评估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体质量与年龄、用药、代谢障碍等)、麻醉方式、手术方式(微创/体腔开放,是否行血液血制品、冷液体输注,是否行体腔灌洗)、手术环境(室温、保暖设备设施);准确监测体温,术前对体温监测设备行专项检查,严格按标准测量要求实施体温监测;术前综合管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行基线温度值测量,术前体温<36 ℃的患者即刻行主动加温干预,术前体温≥36 ℃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20 min实施主动体温保护干预,评估存在低体温风险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进行15 min的预加温,同时维持各区域(手术室、患者等候区等)环境温度≥23 ℃;术中多元化预防措施包括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低体温症状与体征,询问患者的热舒适感)、监测(实时监测患者体温直至手术完毕)、低体温综合预防(以充气式加温仪行皮肤表面加温,对液体输入管路行加温仪加温,以液体加温装置对灌洗液、消毒液加温,以空调制热适当提升室温)、个体化有效升温(老年患者综合应用多种主动升温方式,如压力暖风毯、被动隔离、术中用液加热等,需输注液量>2 000 ml/h时或输注冷藏血制品时以液体加温器处理后再行使用)及时观察手术进展(尽可能控制术中手术野暴露面积于合理状态)及环境温度管理(术中维持环境温度≥21 ℃);术后延续化管理,术后患者转入麻醉复苏区/ICU前需测量核心温度,≥36 ℃的患者可启动转运,<36 ℃的患者应通过主动加温措施提升温度至符合转运要求温度时再行转运。
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防护知信行评分及患者的并发症(术后感染、寒战、低体温)发生率。护理人员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防护知信行评分使用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防护知信行评定问卷[7]进行评估,该问卷含态度(对低体温防护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同度)、知识(低体温概念、发生机制、危害性、科室现行相关可用设施设备)、行为(低体温风险评估、体温监测技术、术前术中术后专项管理措施)3个维度,分别含11、23、22个条目,总分分别为55、17、57分,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 系数为0.926,评分越高提示护理人员低体温防护知信行水平越高。
观察组护理人员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防护知信行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人员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防护知信行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护理人员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防护知信行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态度 知识 行为观察组 60 50.57±1.48 16.03±0.81 52.47±1.22对照组 60 44.63±1.85 12.90±0.88 45.10±1.86 t 13.736 14.318 18.097 P<0.05 <0.05 <0.05
观察组术后感染、寒战、低体温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输尿管结石以患侧肾绞痛为主症,发作时对患者身心困扰度较高,病情严重时可致肾功能受损[8]。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对输尿管结石具有可靠而确切的治疗效果,但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风险较高,可致患者出现免疫力下降、切口感染与愈合延迟等多种问题,严重时可致心肌收缩功能抑制而诱发心肌缺血,故而以积极护理手段降低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患者低体温发生率至关重要[9]。
有研究指出,围手术期低体温具有一定的可防可控性,而手术室护理人员则是最重要的低体温防控者[10],应当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确保以良好的低体温防控活动来维护患者的安全和舒适[11]。本研究所采用的低体温前瞻管控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身兼低体温具体防控之职的手术室护理人员开展前瞻专项培训,二是前瞻地设计、应用循证可行型低体温防控方案。前瞻专项培训的实施,打破了常规模式下手术室护理人员对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围手术期低体温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使之清晰明确地认知到低体温对患者的严重危害后果,突破思想麻痹大意状态,确认自身在低体温防控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使其主动深入地学习科学性和实用性兼备的低体温前瞻管控方案并高度外显于实践护理过程之中,进而显著提升其低体温防护知信行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人员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防护知信行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患者的低体温危险因素复杂多变:麻醉用药会抑制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使机体失去随环境温度行自身温度调节的能力而引发低体温;每1 000毫升环境温度液体的输注可直接使患者体温降低0.25 ℃左右,且体温下降速度、幅度与环境液体输入量成正相关;当环境温度连续3 h 低于21 ℃时,机体低体温发生概率显著上升[12]。采用低体温前瞻管控法进行体温护理,由低体温防护知信行水平较高的手术室护理人员科学地开展低体温风险评估,准确界定低体温高危个体与具体风险因素类型,以规范化的体温监测技术将患者置于连续性严密化体温关注之下,可及时捕捉异常、早期预控,术前以基础体温值为据行个性化合理预加温干预,注意对广泛环境的适宜化温度控制,高度有效落实术中多元化体温保护策略,并于术后延续性关注体温问题直至安全转运结束,全程化全方位控制各类低体温诱发因素,最终实现了较好的低体温防控结局,降低了低体温相关性不良后果的发生概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感染、寒战、低体温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患者中应用低体温前瞻管控法进行体温护理,可显著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防护知信行水平,并可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