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俊,王玉平,刘 毅
(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滨人民医院心脏内科,天津 30028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但是多数患者伴随心力衰竭症状,进一步增加了病死的风险[1]。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多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时间窗内给予介入治疗,可对实现冠脉再通,改善心肌血供,减轻患者临床症状[2,3]。但是部分患者介入治疗效果较差,病死率仍然较高[4]。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一种简单的辅助循环方法,多用于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支持治疗中[5]。但是对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尚未完全明确[6]。本研究结合2018 年4 月-2021 年4 月在我院诊治的72 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4 月-2021 年4 月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滨人民医院诊治的72 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 例。对照组女19 例,男17 例;年龄58~84 岁,平均年龄(71.20±3.19)岁;观察组女21 例,男15 例;年龄60~83 岁,平均年龄(71.67±2.85)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比。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7];②合并心力衰竭;③具备介入治疗指征[8]。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脑血管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认知异常、精神障碍者;③依从性较差,不能配合,且随访资料不完善者;④有心脏外科手术史者。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介入治疗,观察组在介入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具体方法:常规备皮,消毒铺巾,然后进行股动脉穿刺,穿刺角度小于45°。在穿刺点位置做标记,然后置入导丝,并沿导丝置入血管扩张鞘开展血管扩张。通过C 型臂X线机透析,插入球囊导管,确保导管顶端、末端位置分别位于左肾动脉上方和左锁骨下动脉下方2 cm处。调整结束后拔出导丝,连接短管,冲洗中心腔。最后将氮气管、保护套和鞘等连接,且缝合固定穿刺鞘、氮气管Y 型端,确定固定良好后,将导管连接在反搏泵。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疗效、心功能指标(NTproBNP、LVEDd、LVEF)、心功能分级情况,以及不良反应(下肢麻木、血小板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1.4.1 疗效[9]①显效:心功能分级提高2 级以上,临床症状显著改善;②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减轻,心功能提高1 级;③无效:心功能分级、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显著变化,甚至有严重的趋势。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2 心功能分级[10,11]Ⅰ级:体力活动受限,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等症状;Ⅱ级:部分体力活动受限,休息时无明显体征,一般体力活动可出现气喘、呼吸不畅等症状;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一般体力即可引起不适症状;Ⅳ级:体力活动受限,进行体力活动或休息时均会引起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 21.0 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NT-proBNP均低于治疗前,LVEDd、LVEF 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T-proBNP 低于对照组,LVEDd、LVEF 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心功能分级情况比较 观察组Ⅰ级心功能分级比例大于对照组,Ⅱ级、Ⅲ级、Ⅳ心功能分级比例均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功能分级情况比较[n(%)]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心力衰竭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常见致死原因,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治疗,对于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极为重要[12,13]。冠脉急性闭塞导致血流终端是诱发心肌缺血性坏死的关键,因此使缺血心肌再灌注是目前治疗的重点[14]。介入治疗可改善心功能,促进冠脉复流、心排血量,但是存在无复流风险,介入效果不理想[15]。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临床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管理方便[16]。相关研究显示[17],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保障器官血液供应,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循环的稳定。研究显示[18],辅助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促进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效果。但是具体的应用效果如何,尚需要临床进一步的深入探究[1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提示增加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促进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良好预后,该结论与许晶晶等[1]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分析认为在介入治疗基础上,增加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促进心脏血流恢复,进一步减轻临床症状,提升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后NT-proBNP 均低于治疗前,LVEDd、LVEF 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T-proBNP 低于对照组,LVEDd、LVEF 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可改善心功能指标,降低NT-proBNP 水平,进一步调节左心室收缩压,促进LVEF 的增大,冠脉复流。观察组Ⅰ级心功能分级比例大于对照组,Ⅱ级、Ⅲ级、Ⅳ心功能分级比例均小于对照组(P<0.05),表明应用辅助治疗方法可促进心功能恢复,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减轻心脏负荷,进而调节心脏血流动力学,进一步提升心功能。此外,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与对照组的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该辅助治疗方法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具有确切的应用安全性。
综上所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效果确切,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心功能指标和分级,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对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