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课程思政的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2022-07-18 07:49冯金超孙中华刘鹏宇贾克斌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23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优质育人

李 哲,冯金超,孙中华,刘鹏宇,贾克斌

(北京工业大学 信息学部,北京 100124)

引言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诞生,对高等教育影响巨大,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在各类专业课程的建设中,优质教学资料的共建共享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精品课程的产出量大幅增长。通过在学习平台上共享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师和学生。然而,上述各类专业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设却忽视了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尚未有效应用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本文从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角度出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各类课程的有机结合,探讨课堂教学过程中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信息化方法,拓展课程思政的覆盖面,从而推动一流本科教育的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模式改革。

一、课程思政与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性

(一)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的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是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教育教学目标,想要实现该目标,需要讲究方式方法,迫切需要课程思政的建设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具体实际去探索适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本领,拓展多方面的能力,完善自身品质,全面成才,以满足社会需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的有机融合,要把两者紧密结合,拓展课程思政的覆盖面,升华教学深度,挖掘教学资源下的育人潜力,有力推动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课程思政离不开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随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各类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扩大了教学资源的覆盖面,促进了教育公平,这一成果令人感到欣慰,达到了预期的共享目标。近年来,各种网络平台的开发持续推动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但仍只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其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并未发挥和体现真正的教学功效。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导致的大规模线上教学实践不仅对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为新冠肺炎疫情时期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某些知识点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不局限于案例思想政治,要做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既是目标也是要求,授课教师应注重把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设计更加全面、全方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落实。因此,课程思政离不开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借助于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才能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隐性渗透落实“三全育人”,实现课程思政覆盖面的拓展。

二、课程思政与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信息化方法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采用线上教学方式是不得已而为之,任课教师和学生虽面临不曾有过的困难,但也是推动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次机遇。线上教学相比于传统教学能够保留更多的教学痕迹,拥有更多的教学资源,便于教学信息化的实施,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如何有效获取线上教学中的优质资源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通过信息化的方法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拓展课程思政覆盖面的关键。

基于此,本文提出课程思政与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信息化方法,如图1所示,通过借鉴现有信息技术成熟规范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获取课堂教学中的优质教学资源,立体系统地从全面了解学生、改革教学设计、隐性思政育人等三个方面,完成课程思政与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图1 课程思政与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信息化方法

(一)借助信息化手段全面了解学生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几乎成为每个人生活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学生对这些产品依赖性较强,也是这类产品的主要应用人群之一。目前,新一代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意愿显著增强,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存在紧密联系,学生更习惯于接收碎片化的知识信息,且对慕课等优质学习平台使用频繁。因此,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要想更加全面、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真正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出发,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学习平台了解课堂上所有学生学习状态(包括课前预习、课堂练习和课后反馈等)的整体统计学分析情况,以及某个学生对本门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状态情况,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掌握学生的各项情况后,也要酌情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

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全面了解是课程思政与各类课程有机融合的前提,忽视这项前提将对最终成效造成直接影响,主要包括在课前对授课教师分享的微视频、案例和文献的了解情况,在课中对练习题、讨论题等的作答情况,以及课后对学习反馈、课后作业等的掌握情况。比如,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了解学生对所讲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也不了解学生在低头看教材或者看其他电子产品时是否在查阅相关知识点的内容。此时,授课教师如若在课堂中穿插相应的练习题,并让学生在学习平台上作答,当下即可得知班级所有学生的完成情况,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全面了解学生全过程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授课教师还可以掌握思想政治案例与专业知识点结合的育人效果,在得到育人效果反馈后再次微调思想政治案例与专业知识点结合,并不断改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点的有机融合。

(二)借助信息化手段改革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添加了思想政治案例,因此占据了原本专业知识讲授的教学时间,需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的基础上实现科学配比,浓缩内容精华,借助信息化手段改革教学设计,统筹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点的衔接和关联。

改革教学设计可以分为课前教学、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在第一部分课前教学中,授课教师可以提前分享相关微视频、案例和文献等至学习平台,提醒学生在课前观看相应材料,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观看和学习,授课教师也可以在学习平台上掌握学生课前预习的整体情况,主要发挥引导和观察的作用,便于课堂教学安排。第二部分是课堂教学,形成案例与知识点列表,穿插客观练习题和现场讨论题等,以案例与知识点列表为依托,分别对应相关的客观练习题和讨论题。授课教师通过学习平台上的案例与知识点列表、随堂练习题等的统计情况,微调教学设计,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案例与专业知识点,实现教与学的动态稳步前进。第三部分是课后教学,学生可以将本堂课程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授课教师,实现课后的线上互动,学生也可以借助互动过程,逐一呈报疑惑和问题,便于教师统计后统一解决;课后作业与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案例或者与其元素相关的思考、感悟和想法等均可反馈到学习平台。授课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反馈情况,为下次课堂的课前教学做好准备,并稳步推进教学。

(三)借助信息化手段隐性思政育人

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通过学习平台的统计学数据了解学生,从大数据中把握课堂的整体情况;借助信息化手段还可以改革教学设计,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通过课前、课上、课后贯穿式的教学设计统筹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点传授。如果能够做到上述几点,则已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但还有关键的一点,也是往往被忽视的一点,即渗透式隐性思政育人。

渗透式隐性思政育人可以大致总结为三个方面,且均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实施。一是各专业课程间的隐性思政育人;二是授课教师身正为范的隐性思政育人;三是校园文化熏陶的隐性思政育人。在各专业课程间的隐性思政育人方面,优质教学资源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内容的教学资源,更是共建共享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点的结合体,以达到既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案例串联起不同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又可以通过专业知识点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案例价值内涵的目的和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开拓创新能力。在授课教师身正为范的隐性思政育人方面,需要授课教师通过自身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能够从日常沟通中感受到授课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校园文化熏陶的隐性思政育人方面,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巩固、强化和延伸课堂教育,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实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互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结语

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有机结合的角度出发,指出了目前信息化手段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用中的不足,提出了课程思政与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信息化方法,通过借鉴现有信息技术成熟规范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获取课堂教学中的优质教学资源,让课程思政与各类课程有机融合,立体系统地从全面了解学生、改革教学设计、隐性思政育人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课程思政与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有效地拓展了课程思政的覆盖面,推动一流本科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模式改革。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优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