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摄影师
徕卡学院大中华区导师,坐标位于上海的街头摄影师,拍摄上海的人文变化和城市景观。作品曾入选上海双年展、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
对话陈宇
从 2005年左右开始接触摄影,具体时间我不记得了,当时数码单反算是时髦的新鲜事物。那时候就有些同事和朋友拉我“入坑”,在工作关系上有一个朋友,当时是街镇的文化站长,带我学了不少东西。
最早的时候我什么都拍,然后就有一阵子特别在意旅行摄影,以旅行的人文和风光为主。再后来就基本转入到纯粹的街头摄影和艺术摄影领域了。
我的主力摄影器材用得挺杂的,徕卡M-D、富士 X100V、理光 GR3、奥林巴斯 E-P7。因为我基本上每天都会带一台相机出门,差不多每隔 2—4周就会换一台机器主力使用,实际上不同的焦段和不同的相机、对焦方式,都会带给外拍不同的视角和感受,这4台相机我基本各自对应了(等效全画幅的)28mm、35mm、50mm 3个焦段的镜头,给我不同的拍摄体验。
要選出我自己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我只能说有一些自己还比较“喜欢”的照片。
完全够用了,之前参加上海双年展的时候,我和朋友两人有一组作品,7幅印刷到了 1.2mx0.8m的尺寸。这7幅作品有用1英寸感光原件的,有用M43画幅、APS-C画幅、全画幅拍摄的,实际上即使印刷达到这个尺寸(平时家用已经很难用到了),这些图片之间的画质差异也是非常细微的,盲测很难看出区别。
当然,这可能只限于街头摄影领域,因为街头摄影本身大多是以自身的故事、冲突、戏剧性来充斥这个画面,观看距离一般也都在一眼可以看满整个画面的距离比较合适。在这样的情况下,细节部分的极端画质并不是十分重要,这和需要极端分辨率和宽容度的景观类的风光摄影以及需要制作更大画幅印刷的广告拍摄都有本质的区别。
对于街头摄影来说,小画幅相机主要的优势,首先是轻便,街头摄影师揣着相机一口气走上十几千米是很常见的情况,谁都不愿意背上几千克来行军。例如理光 GR3 是最小、最为轻便的 APS-C 数码相机,也是我上班时最有可能放在公文包里的相机,它出现在任何场合都不会感觉太过突兀。而像富士 X100V、奥林巴斯 E-P7 这样的相机则非常精致复古,我都选择了银色的机型,我通常用它们来作为我的 35mm 焦段和50mm 焦段相机,这些漂亮的相机让我在被摄者眼里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游客,或者摄影爱好者。和很多大型的黑色相机相比,我显然不像是一个记者或者执法人员,能够更好地与被摄者沟通。
小画幅相机的第二个优势,是景深优势,对于街头摄影而言,“虚化”是一个“不必要”的手段,即使用全画幅相机拍摄,我们也经常使用 F8,或者更小的光圈。而在小画幅相机上,通常用 F5.6,甚至 F4 以及更大的光圈,就可以做到同样的景深了。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凝固人物的动态,快门速度又必不可少,1/250s 和 1/500s 是常见的设置,这样一来,为了实现同样的曝光组合,全画幅需要用更高的感光度来实现,那么按照等效感光度的理论来推算,实际上两者得到的信噪比和动态范围几乎是一致的。在这样(不追求虚化)的情况下,为什么不选择更小的画幅呢?顺便说一下,在可更换镜头系统领域,富士和 M43 都有一些镜头选择,是可以实现“浅景深”的,只是“参数”一“等效”就不见得好看了,至于玩家需要的“虚化”是“满足需求”还是“满足虚荣”,这个就需要自己衡量了。
其实我购买了非常多的小画幅相机,因为它们太有个性、太可爱了,同时也因为太有个性的因素以及手机市场的挤压,必然会失去一部分的市场。我理想中的小画幅相机更像是 GR3、X100V、E-P7的结合体,我希望其体积上更加接近GR3,这就需要一个关机能够收缩的镜头;能够有 E-P7的CMOS除尘、防抖能力;能够像X100V那样有机内闪光灯,有一定全天候的能力,而且像 GR3、GR3X一样,最好有3个焦段(28、35、50)可以让我选,哈哈哈。当然,很可惜,没有一部像这样真正完美的相机,但是我会把它们买下来,因为如果这样的市场收缩,以后要看到这样符合我个性的相机就更难了,因为小型相机被手机压缩得很厉害。也不是说手机不好,我自己也是手机品牌的合作摄影师,但是手机很难让你保持拍摄的“心流”,节奏很容易被打断,而且会有续航焦虑。
当然,升级需求永远出于自己的想象,而满足需求主要是看自己的拍摄场景,所以和器材对不对脾气,最重要的还是看是不是符合场景。否则,很多需求都是臆想出来的。
作为一个街头摄影的老师,我一般会建议新手用一支定焦镜头来开启自己的摄影旅程。28-50mm范围内的任意焦段都可以,当然,刚开始时接近35mm 的镜头比较容易上手,也比较全能(同时意味着它不容易出彩)。如果定焦镜头阻止了你拍摄的劲头,那可能是因为你的勁头还不够吧。别急着买第二支镜头,把第一支镜头高强度地用上一个月(每天拍几十张),或者低强度地用上半年至一年,你就知道自己是否需要第二支镜头了。
机身选自己喜欢、觉得好看的就行,你自己看了高兴的,才会愿意带出去。当然,买一部固定镜头的相机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你可以在了解摄影以后,再考虑要不要买一部可换镜头的相机。
微距摄影师
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图虫签约供稿摄影师、华为手机样张合作摄影师、500px“昆虫记”部落创始人。
对话赵林镇
2013年我有了第一台富士H22数码相机,平时没事喜欢拍拍身边的所见,比较喜欢摄影过程当中带来的快乐,所以一直坚持不懈到如今。
我生活在浙江,周围环境里山比较多,平时看到的能拍的东西也比较多。主要拍摄题材是昆虫、菌类,以及两爬类、爬行类等小生物。
2014年开始陆续使用过尼康D7100、D7200、D750,搭配的镜头是尼康55mmF2.8。
到今年使用比较多的是 富士X-T3搭配富士 80mm 微距镜头。富士X-T3机身拨轮、操控感等比较方便,画质色彩等表现也不错。镜头能满足我的日常拍摄,最主要的是比较轻便,日常刷山不会太累。
2013年看到别人拍到蝉的羽化时,一直都想找到这种场景,而自己从没拍过。然后我去网上查找它的习性,在往后的日子里,一直穿梭于树林之间寻找这种羽化的蝉。可能运气比较差,我找了整整三个夏天才见到蝉的羽化。不过,我在这过程中也在湖边无意中找到蜻蜓的羽化,算是一点安慰。
微距摄影对器材要求确实不高,也能满足商业图库的标准。
说实话尼康D750买来后我也没怎么使用,本来是为了搭配腾龙180mm 微距镜头的,后来外带了几次,户外行山时嫌重就没怎么用过。相对来说, 尼康D7100和富士X-T3是我目前常用的。APS-C相比全画幅,视角有1.5x的放大优势,在微距摄影中还是比较重要的。
关于这个的话,我也没什么想法,基本上都满足自己的日常需要了,而且我也不是特别在意器材。
对那些刚入门的新手来说,还是按自己的预算与需求去规划吧。如果预算与需求都比较充足,当然一步到位就最好;如果需求不是太高,小画幅相机基本能满足了。真正感觉到器材已经满足不了自己时,再考虑换一个心仪的,毕竟影响摄影作品好坏的,器材并不是主要原因。
视频制作人
对话高晨
我上大学的时候开始使用相机,学的是摄影与平面后期设计。
我最开始是从商业摄影开始,平常也拍摄一些纪实主题的影像,现在创作的方向是拍摄在路上旅行中遇到的事物,计划做一本开着van穿越中国的影像书。
在路上旅行,我不想带太多的设备。前提是它必须满足我的需求,能拍摄视频,还能拍摄照片的一台机器,最后选择了松下GH 系列,可以拍摄4K视频,最重要的是我比较喜欢 M43画幅拍摄出来的质感,会有一点颗粒感,像胶片一样,感觉很复古。一台机器满足所有,整体很轻,对于长期在路上旅行的我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对于摄影师来说,最满意的永远都是下一张,这是激情也是热爱,很难说哪一张最好。难忘的拍摄经历有很多,我一直都在完成一个穿越中国的系列主题项目,其中拍摄的一些照片还是比较满意的。
对我来说它完全够用,我拍摄的都是旅行中的故事,不需要太大的画幅,小画幅反而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全画幅有很好的像素和景深,但带来的却是重量,在旅行中这是一种负担。小画幅可以满足目前大部分的需求,最大的优势就是拍出来的质感更像胶片。
它需要更多的镜头群。
这取决于摄影师从事的工作类型,看预算。相机不一定要买最好的,全画幅、小画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走出去,手机一样可以拍摄出满意的作品。最后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相机。
运动摄影师
Insta 360运动大使,17年雪龄,单双兼修,多品牌赞助滑手及推广大使。
对话王智珣
我中学的时候拍过几卷胶片,大学的时候加入山鹰社登山队,攀登雪山并负责摄影工作,个人喜欢各种户外极限运动,喜欢用照片和视频来记录运动的精彩瞬间。
我主要拍摄滑雪、攀岩、潜水等户外极限运动,记录为主,很少有艺术创作。
现在拍摄主要就是用手机、Insta 360的几款运动相机、DJI 无人机以及不经常用的索尼微单。
在柳州攀岩的时候拍摄了一些照片,其中有一张随手拍摄的比较喜欢,岩壁很漂亮,攀岩很美。
在 90% 的情况下小画幅相机都足够使用,一般户外运动拍摄都是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中,对画幅和画质影响不大,能记录下决定性瞬间才是最关键的。
方便携带,运动随时抓拍,或是运动自拍,不需要复杂的操作,能记录下美好回忆才是最重要的。
小画幅相机通常为了便携会牺牲屏幕尺寸,在取景拍摄时效果会有影响。
如果喜欢拍摄,一部手机已经足够大多数摄影爱好者入门使用了;如果有运动拍摄需求,轻便防水的运动相机也是不错的选择。
方便携带,运动随时抓拍,或是运动自拍,不需要复杂的操作,能记录下美好回忆才是最重要的。
小画幅相机通常为了便携会牺牲屏幕尺寸,在取景拍摄时效果会有影响。
如果喜欢拍摄,一部手机已经足够大多数摄影爱好者入门使用了;如果有运动拍摄需求,轻便防水的运动相机也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