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元凯
(圖1)视觉分辨率测试卡
(图2)视觉分辨率随图像锐化变化
数码相机的成像质量是由镜头、影像传感器与算法三部分决定的。在决定画质的诸多因素中,影像传感器主要影响分辨率、动态范围与高感性能(噪点)。其中像素量确定分辨率,而后二者则与每个像元的面积有关。像元越大,动态范围就越大,噪点就越轻微。因此,两个尺寸不同的传感器,若像素相同,“大底”的像元面积就越大;反之,若两个传感器像素面积相同,则“大底”的像素一定更多。因此“大底”画质更容易超过“小底”。厂商从不公布传感器的像元面积,但是我们可以从传感器尺寸与像素量推导出像素间隔,在同一代的传感器中,像素间隔与像元面积基本上是成比例的。
新一代APS-C微单大多借鉴了全画幅高分辨率传感器的结构与算法,不仅像素间隔相似,而且标准感光度的上限也基本相同,可以预期其动态范围与高感性能也相差不大。特别是佳能EOS R7的高感上限竟然超过在小芯片上拼搏多年的奥林巴斯与松下,可以期待它在芯片结构与降噪算法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因此新一代APS-C微单的用户必须明白:在获得全画幅高像素相机(如尼康Z9与索尼A7R IV)的动态范围与噪点水平的同时,只能享受到全画幅中等的分辨率。这就是“大底”对“小底”的优势。
首先看看分辨率。用一个分辨率测试卡(图1)测试裸眼的分辨率(从图中硬币的大小可以显示出测试卡的实际尺寸)。在250毫米的“明视距离”上多数人可以在每毫米间隔内分辨5—6对黑白线条,简单换算可以得出这相当于300PPI(每英寸300个像素)的像素密度。注意图1是高反差的测试卡,而人眼的分辨率会随着图像锐度的降低而迅速下降(图2)。在多数图像中经常出现的是不同色彩与影调的过渡,很少出现这种黑白分明的线条,因此我们在实际看图中极少达到如此高的分辨率。我们观察照片时总是不由自主地将照片放在我们双眼的视场范围内,只要照片超过8英寸,观察距离基本上就会与照片的对角线相同。此外,人眼的分辨能力实际上是由极限分辨角决定的,在(图3)中显示,在极限分辨角下,随着图片增大,观察距离的增加导致分辨率按反比下降。再考虑到芯片与输出画幅比例不同及出于构图需要而对图像做出的剪裁,经过大量试验可以得出一个经验公式,并由此公式推导出传感器像素与可输出照片尺寸的关系。目前即使我国高档影友输出照片的尺寸也极少超过表中红框的范围,因此新一代APS-C微单相机的像素量已经可以充分满足绝大多数影友的需求了。
再看噪点水平。按照目前数码相机降噪的水平,大多数高像素全画幅与APS-C相机ISO3200的噪点都完全可以接受。平时我们都是在屏幕上100%放大评估噪点,但是在屏幕上正常看图或小幅面输出时都可以忽略噪点。(图4)是一个典型的示例:两个噪点水平相差悬殊的相机(见局部放大图)在屏幕上观察时是没有差别的。而当高倍放大打印输出时,插值放大的过程会弱化噪点,喷墨时随机分布的微小墨滴还会进一步模糊噪点。试验表明大幅面打印输出后的噪点比在屏幕上以100%观察到的噪点降低感光度2—3挡以上。(图5)是某台APS-C相机所拍摄的图像在屏幕100%放大与打印输出到A3相纸上,噪点测试的对照图。从图上可见,虽然在屏幕上ISO 3200已可见噪点,但是用ISO 12800拍摄的图像打印输出到A3的相纸上之后,降噪效果仍接近极好的水平。打印输出的幅面越大,降噪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若打印输出,新一代APS-C的微单都可以放心使用ISO 12800的感光度。
(图3)眼睛的极限分辨率随观察距离变化
(图4)噪点与放大倍率的关系
(图5)屏幕观察与打印输出噪点对比图
(图6)不同画幅镜头重量价格对照表
最后看动态范围。新一代APS-C微单比同像素全画幅微单,动态范围低1—2挡,在低感光度下可达到12—13挡,这样的动态范围已经能够记录多数景物的明暗层次。因此如果面临高反差的景物,不仅应使用RAW格式,还要严格控制曝光,拍摄静物时还可以考虑使用HDR功能。最后要强调:无论APS-C或全画幅,拍摄直出的画面动态范围都很少能达到8—9挡,其他明暗层次均需要依靠后期调整才能展现。因此如果你很看重动态范围,则首先要掌握后期调整技术,否则即使使用全画幅,也难以体会到大动态范围的乐趣。
传感器缩小后的最大优势就是通过降低成本从而降低售价。APS-C相机价格只有分辨率相同、功能相似的全画幅相机的50%至70%,同时芯片减小也使APS-C相机更为轻巧。能感受到“底大一级”压力的只是那些经常要在恶劣环境下拍摄或经常需要大幅面输出的职业摄影师。对于绝大多数业余摄影爱好者而言,即使用专业高像素全画幅相机,也难以真正享受到“大底”的乐趣。
物美价廉的APS-C画幅本应是多数影友的选择。绝大多数影友却纷纷弃“小”投“大”,这是器材选择中又一个严重的误区。
曾几何时,快速崛起的摄影手机杀得卡片机片甲不留,现在智能手机又在侵占APS-C相机的阵地。高度智能化的手机虽然能让不懂光圈、快门、感光度的用户轻而易举地拍出满意的照片,但是这种照片只是缺乏个性的高度自动化的产物,只能带给用户生活上的乐趣。想要按照自己的预期,控制拍摄的效果,充分表达个人的摄影意图,仍然需要通过专业相机才能真正享受到摄影的乐趣。对于有志于钻研摄影的小白,则更适于使用功能完备、价格低廉的中低档相机。
在单反相机全面退市之后,APS-C的微单正好担此大任。
对于青年学生和经济并不宽裕的爱好者,比全画幅便宜的APS-C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老年或体弱的影友,一套APS-C器材可能比全画幅轻1千克左右。野生动物摄影师换用APS-C微单后,可以使自己的全部镜头焦距增加一半。拍摄短视频时两种画幅并无质量上的差异,而轻巧的APS-C却为携带与操控带来极大的便利,这些人都是中高档APS-C微单相机的潜在用户。
APS-C的镜头针对APS-C的芯片幅面设计,因此不仅比相同焦距的全画幅镜头更轻巧,而且更为物美价廉。因此若为减轻经济或体力负担而选择APS-C相机,则应优先考虑APS-C的专用镜头。
最后,统计各厂商两种画幅的镜头:大三元、小三元镜头组与大变焦28(24)-200(300)、24-105(120)镜头的总价格与总重量(APS-C镜头换算为全画幅的同类焦距)(图6),可以比较出APS-C镜头价格与重量的变化。佳能、尼康、索尼在APS-C画幅中从未推出大三元镜头,佳能、尼康虽然在单反APS-C的镜头中有类似小三元的组合,但是由于许多镜头停产,现在已经无法组建小三元了。索尼的小三元也只是焦距类似的镜头组。相反,受一般初级影友青睐的大变焦、双镜头套装以及为中级影友所喜爱的24-105(120)镜头,则三家都齐备。
这表明由于近年大力开发全画幅,这三家从发展战略上确实是将APS-C作为供一般年轻人或初学者使用的入门机。由于缺乏配套镜头,现在佳能也只能将EOSR7这样的高档机作为“青春专微”,恐怕也是有苦难言吧。
与此相反,富士(还包括长期经营4/3英寸画幅的奥林巴斯与松下)通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开发了非常完善的镜头体系与专业级的小画幅机身,所以追求轻量化的中高级影友,目前只能优先考虑这三个厂家了。
APS-C相机本来是为广大影友量身定制的机型,但是盲目追求“大底”,致使这条产品线面临在全画幅相机与手机的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境地。这两年全球相机销量下降而销售额反升,正是这种趋势的反映。希望广大影友记住另外一条摄影的黄金规律:“摄影靠的不是镜头而是靠相机后面的头”。
正确评价APS-C系统,回归理性消费,少花钱多办事,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