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兼容练习”教学探析

2022-07-18 00:07刘争霞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后练习编者指向

刘争霞

在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方面的学习要求属于“言”的范围,人文主题则属于“意”的范围。在每课的课后练习和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专项训练中,编者根据具体单元及课文学习目标,将二者有机融入同一训练内容中。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编者的意图,充分兼顾两方面的训练目标,寻找合适的训练方式,让学生通过言意兼容练习的训练,发展语文素养。

在统编教材中,属于助学系统的多项练习,从表面要求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向“言”的训练,一类是指向“意”的训练。实际上,这两大类练习是互相兼容的。

1.“言”的练习含有“意”的训练要求

指向“言”的练习,从字面上看是语言学习方面的训练要求,其中包含着“意”的因素,或者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是作者的内心活动,或者是作者的想象。比如,口语交际练习,从表面看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在口语交际的语言表达要求中,都体现了主题方面的要求。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是“身边的小事”,要求学生围绕“身边的小事”把事情说清楚,指向的是口头语言表达的训练。更进一步要求是“与同学交流你发现的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或让你感到不快的不文明的行为,再谈谈你对这些行为的看法”,指向的是价值判断和道德立场。也就是说,像这样把人文主题方面的要求不声不响地融入口语交际训练中,是编者在统编教材中普遍采用的设计方法。

2.“意”的练习需要“言”为训练基础

在指向“意”的理解、把握为主的练习中,对文本中“意”的理解、感悟,既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又不能凭空说教,需要充分的语言材料作为学生思考、理解的凭借。比如,《“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后练习2:“‘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要理解人物的品质,如果仅仅以沉着镇定、大公无私、恪尽职守来概括,学生即使记住了这些表达品质的词语,也不能真正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表现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抓住具体词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可见,“意”的把握,需要以语言的理解作为训练的基础。

统编教材在练习中大量涉及言意兼容的练习,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1.“言意兼容”的鲜明导向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足以说明追求言意兼容的练习要求将是语文训练长期的导向。毕竟“言”与“意”是语文能力发展的双翼,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片面强调“言”或“意”的训练,都容易造成失衡状态,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落空。正因为如此,在语文练习设计中,言意兼容是比较普遍的情形,尽管有的偏重于“言”的训练,有的偏重于“意”的训练,但这种偏重是显性要求,而隐性要求则指向了对应的方面。如《荷花》的课后练习1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下面的词语”,在这样的要求中,“读课文”等常常被认为偏向“言”的训练,实际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中又暗含着人文性的要求,就是要读出美感、读出喜爱之情。可见,在以读为主的语言学习中所包含的体会情感的要求,体现的言意兼容的鲜明指向值得我们关注。

2.“言意兼容”的共生境界

教材中的课文,词句组成的文本是外在的语言体系,在输入人的大脑后,通过激活相关体验,形成内在的把握进入思维系统固化为语言积淀。这就是一般语文学习中的共生境界。很明显,在这种共生境界中,内容与形式不断产生联结,形成新的认知。统编教材的练习设计中,有不少是要求通过语言与感情的互相关联,使学生借助训练走进“内化于意,外化于言”的境界。如《白鹭》课后练习2是“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一幅图画起一个名字”,学生先熟读三个自然段的语句,根据文字想象出相应的画面,再根据画面内容寻找一个合适的名字:闲钓图、晨望图、晚归图,这样的画面名字是学生认真研读文本,从拟题的角度认真思考的结果,其中包含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体现的就是言意共生的结果。

对于言意兼容的练习,教师首先要研读其中蕴含的编者意图,然后寻找适宜的路径安排学生扎实开展训练,使学生通过训练真正获得言意兼得的效果。

1.以人文主题为统领,融入语言训练

统编教材以双线组元的编排中,人文主题是单元课文选择的共同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编者意图将人文主题的学习目标妥善安排在不同环节的学习内容中。以《猫》为例,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可爱的动物朋友”,语文要素目标有“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等。我们认真研读会发现,课文主要是围绕第一句总起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来写的,但在课后练习的4项训练中,有3项是以人文主题的理解为主:“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圍绕猫的可爱讲了几层意思”“举例说说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很明显,这三项训练不是针对猫的性格古怪开展的,重点聚焦人文主题中的关键词“可爱”设计的。当然,在理解猫的可爱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具体语言入手,在字里行间感知作者对猫的那种独特感情:即使觉得性格实在古怪,却毫无讨厌之感,骨子里还是因为对猫的喜爱。

2.以语文素养为中心,追求言意双赢

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需要聚焦语文要素的学习目标。统编教材往往通过课后练习来对接和细化单元语文要素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抓住那些对接和细化单元语文素养目标的练习,就能找准课文教学的中心点。以《慈母情深》为例,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素养学习目标有“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课后练习1的要求是“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学生默读课文,抓住“我”到母亲工作的厂里要钱买长篇小说看到的场景:母亲劳动的环境很恶劣;母亲埋头工作很辛苦;母亲听到别人劝阻后,还是把钱塞在“我”手里并表示很喜欢孩子看书等。从这些语句中,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母亲与别人一样辛苦劳作,却不像别人不理解孩子看书。这就是最能体现“慈母情深”的关键所在。这样的练习也能够达成言意双赢的目标。

总之,在统编教材中有大量言意兼容的练习,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编者意图,根据练习中有所侧重的训练要求,努力让学生在训练中能够有效兼顾,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编者指向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编者语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编者语
编者语
小学音乐教材课后练习使用方法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