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义力学模型的《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要点挖掘研究

2022-07-17 10:25林子宜陈晗婷刘增荣王维广刘晓峰翟双庆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标引桂枝汤伤寒论

林子宜,陈晗婷,刘增荣,王维广,刘晓峰,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伤寒论》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六经辨证要点历来是医家讨论的重要内容,如清代陈尧道《伤寒辨证·凡例》认为,“凡曰太阳病者,皆谓头项强痛恶寒也……凡曰厥阴病者,皆谓气上撞心痛,吐蛔也”,即以各经病首条作为该经病的提纲主证。柯韵伯认为,“仲景六经各有提纲一条,犹大将立旗鼓使人知有所向,故必择本经至当之脉证而标之”(《伤寒来苏集》)。长期以来,提纲证作为辨证要点广受医家认同。现代许多学者也认为,《伤寒论》六经病以提纲证为辨证要点,是各自病机的总括和主要本质。但将提纲证等同于辨证要点则有失严谨。如王琦提出六经“提纲非纲说”。可见,六经病的提纲证并不能完全作为其辨证要点。

广义力学模型(generalized mechanics model,GMM)是一种加权重力模型,该模型结合全局和局部信息,无监督地判断节点的重要性。其主要基于复杂网络的连接,并遵循现实世界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力学模型的节点重要性度量方法。与其他判断节点重要性的算法比较,GMM运算结果在准确性和客观性上具有一定优势。为进一步明确太阳病辨证要点,并探索信息技术在中医理论性文本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对《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章节条文进行标引,形成太阳病知识图谱,采用GMM计算太阳病知识图谱中各节点的重要性并排序,并根据节点重要性对症状节点进行聚类分析,获得重要性高的节点集合,以期探索太阳病的辨证要点,并为使用信息技术分析理论性古籍的方法路径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中医经典知识挖掘与传播平台(http://202.204.35.217/dp/home.html)目前已收录中医古籍1 100余部,该平台集成文本标引工具和可视化展示工具,可满足用户对古籍中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标引,形成结构化三元组数据,并进行可视化展示。通过该平台检索《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章节条文,建立工作组进行标引。

1.2 知识标引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咨询中医理论专家、《伤寒论》专家,使用中医经典知识挖掘与传播平台提供的标引工具,对古籍原文中的实体进行标引,并建立节点之间的关系。在标引过程中,尊崇原文含义,不对原文进行引申、发挥。采用双人独立标引并对比核查。标引及核查人员为本文一、三作者,如发生争议,通过本文四、五、六作者讨论并达成一致。

1.2.1 实体标引

逐字逐句标引原文,提取仅包含单个信息的中医名词,作为实体。如“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提取实体“太阳中风”“脉浮”“脉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无汗”“烦躁”“大青龙汤”。

1.2.2 特征标引

根据前期工作基础,并结合本研究内容,将“症状”“方剂”“中药”的实体标引“症状-”“方剂-”“中药-”的标签。

1.2.3 附加节点标引

根据原文含义对实体进行附加节点标引,形成一个新的实体。该实体与原文没有直接对应关系,但该实体是原文的叙述逻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将实体“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进一步归纳为实体“桂枝汤药物组成”,在平台中通过“属于关系”进行标引,即“桂枝”属于“桂枝汤药物组成”,“芍药”属于“桂枝汤药物组成”,“生姜”属于“桂枝汤药物组成”,“大枣”属于“桂枝汤药物组成”,“甘草”属于“桂枝汤药物组成”。

1.2.4 关系标引

实体标引完成后,使用平台提供的工具,建立实体之间的关系,形成节点-关系-节点形式的三元组数据。实体类型关系主要包括:属于、导致、表现、治疗、疗效。

1.3 知识图谱建立

通过标引获得《伤寒论》太阳病相关知识图谱及三元组数据,将三元组数据从平台导出,使用Gephi软件进行可视化展示。

1.4 数据分析

1.4.1 基于广义力学模型的节点重要性

1.4.2 聚类分析

嘉庆年间,“察哈尔披甲一百六十七名”,[注]松筠等纂:《钦定新疆识略》(四库全书本)卷二,第63页。驻防塔尔巴哈台卡伦与台站。道光十二年(1832)三月,将伊犁所属察哈尔、厄鲁特两营,例派塔尔巴哈台换防官4名,兵319名,全行停止,酌派该处巴尔鲁克7名,察哈尔、厄鲁特、哈萨克内酌添600余名官兵,抵充伊犁派往之蒙古官兵差使。[注]《清宣宗实录》卷207,道光十二年三月庚申条。将伊犁换防兵改派塔尔巴哈台驻防兵,之后,驻守塔尔巴哈台台站、卡伦的察哈尔蒙古兵又增至不少,但具体数字史料中未明确记载。

根据节点重要性,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节点进行聚类分析。考虑到辨证要点内容较少,故从节点重要性结果中抽取重要性排序前30位的节点,并从中选取症状节点和附加节点进行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伤寒论》太阳病知识图谱

对《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章节条文进行人工标引,共获得1 192个节点数据和24个关系,三元组数据2 986条。其中,与原文相对应的节点共962个,根据原文含义进一步归纳的附加节点共230个。(完整知识图谱见本文OSID码。)

附加节点主要根据方剂名称或病证名称进行命名,是对多个症状的概括。如“麻黄汤主治病证1”是对麻黄汤主治病证第1类症状的概括,该实体出自《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包含症状“喘”“无汗”“恶风”“骨节疼痛”“腰痛”“身疼”“发热”“头痛”;“太阳伤寒症状1”是对太阳伤寒病证第1类症状的概括,该实体出自《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包含症状“发热”“不发热”“恶寒”“体痛”“呕吐”。

2.2 节点重要性排序

将《伤寒论》太阳病节点按节点重要性计算结果进行排序,前30位节点中,第1、2、5、8、18、21位为病机节点,第3、4、6、7、11、12、14、24位为症状节点,第9、10、13、15、16、17、19、20、22、23、25、26、27、28、29、30位为附加节点,见表1。前30位节点中的附加节点来源见表2。

表1 太阳病节点重要性排序前30位节点

表2 太阳病前30位节点中的附加节点来源

2.3 节点聚类分析

对节点重要性排序前30位节点中的24个症状节点和附加节点进行聚类分析,树状图见图1。可以看出,症状-发热、症状-恶寒分别聚为两类,症状-脉浮、症状-汗出聚为一类,其他症状聚为一类。由此可以判断,发热、恶寒、脉浮、汗出4个症状节点的重要程度与其他节点有明显区别,可作为《伤寒论》太阳病的辨证要点。

图1 太阳病主要症状节点及附加节点聚类分析树状图

3 讨论

3.1 从发热、恶寒、脉浮、汗出判断病机贯穿太阳病辨证始终

太阳病病机在于外感邪气束表,正邪交争。在治疗上,除考虑刻下症病机外,对阳气盛衰、表里传变、治则治法的决策,都是影响疾病预后的关键内容。本研究结果发现的发热、恶寒、脉浮、汗出,则是把握上述内容的关键症状。对这4个症状的把握能够较好地体现“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思想,并可以作为太阳病辨证要点,有效指导临床实践。

发热症状节点重要性居第3位。发热是判断阳气盛衰的关键。发热症状可作为太阳病的辨证要点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发热是伤寒中的一个重要症状,如《素问·热论篇》言“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有学者认为,太阳病提纲证中未言及发热是“省文法”。第二,发热是判断伤寒病机的关键,如《素问·热论篇》提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故为诸阳主气也……热虽甚不死”。太阳与一身之阳皆有联系,外邪侵入人体,人身之阳气奋起抗邪,阳气旺盛表现在外则为发热,故有“热虽甚不死”的论断。由此可见,通过对发热的判断,能够进一步了解人体正气盛衰的情况,在治疗上可据此调整用药的轻重缓急。即“有一分阳气,则有一分生机”。

恶寒症状节点重要性居第4位。恶寒是判断病在表里的关键。恶寒作为太阳病中判断是否有表证的关键,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古人尚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之说。太阳病病机主要是外邪袭表,卫阳被遏,不能温煦肌肤,进而表现出对外界寒热不适的症状。《伤寒论》强调通过恶寒判断是否有表证,如164条有“恶寒者,表未解也”。

通过对脉象的判断,能够了解人体正气的变化。脉浮症状节点重要性居第6位。脉浮是判断阳气位置的关键。太阳病初起,正气在表抗邪,表现为脉浮。同时,如出现里热外越、虚阳浮越或阳气不能收敛的情况,都可能出现脉浮。为此,可以通过脉浮症状,判断人体阳气位置,进而推断表证是否有入里传变的可能性,选择相应的治则治法。如“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通过脉浮判断邪气是否在表,并据此进行治疗。再如太阳经病的脉象多为浮脉或浮脉与其他脉共同出现,太阳中风证脉浮缓、浮弱,太阳伤寒脉浮紧,太阳腑病开始入里传变,表现为太阳蓄水证脉浮、浮数,太阳蓄血证脉沉结、沉微。在治疗上,如脉浮则邪气在表,仍须解表而愈。如有入里传变的情况出现,在病机上需考虑是否存在正虚邪盛的情况。在治疗上则考虑使用下法、清法等进行治疗。若未对脉浮与否进行判断,邪已入里而用汗法,即伤正气而无法驱邪外出。

汗出症状节点重要性居第7位。汗出作为辨证要点,是判断郁闭的关键。有汗出代表卫气郁闭较轻,反之则郁闭较重。李培生认为,“《伤寒论》的汗证,对于观察病情,分析病势,辨别类证,以决定治法和推测预后,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治疗上,发汗法是太阳病的重要治法,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其高者因而越之”,汗出与否、汗出多少是指导使用发汗法治疗的关键。对于太阳病而言,太阳中风汗出用桂枝汤,太阳伤寒无汗用麻黄汤发汗解表,表郁轻证如疟状、发热恶寒,则小发其汗,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若对汗出把握不当,则极易导致坏证和变证,如“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等条文,皆是探讨使用发汗法之后的变证。

除发热、恶寒、脉浮、汗出四症外,太阳病对很多兼症和变证进行了探讨。如柴胡桂枝汤主治病证,白虎加人参汤主治病证2、症状谵语、症状脉数等。以柴胡桂枝汤主治病证为例,柴胡桂枝汤本为少阳、太阳表里双解轻剂,出自《伤寒论》第146条,症状包括“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不属于太阳病核心内容,而用于辅助辨证。因此重要程度低于发热、恶寒、脉浮、汗出四症。

3.2 辨证要点是中医核心观念在诊疗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中医核心观念是中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诊疗思维过程中,表现为从功能、整体、运动变化的角度分析医学问题,并将和谐的思想贯穿始终。在太阳病的诊治过程中,着重把握辨证要点是体现其中医思维的关键。

首先,恶寒、发热、脉浮、汗出是通过阳气的盛衰、邪气的病位及皮肤腠理等功能表现出来的象进行判断,即从功能角度分析;其次,恶寒、脉浮是对表里进行辨证,即从整体角度分析;最后,汗出、脉浮是判断疾病传变,指导遣方用药的关键,即从运动变化角度分析。通过对这4个症状的理解和应用,能够更好地体会、把握中医思维。

3.3 基于知识图谱技术分析理论性文献方法探索

文献理论研究目前多基于专家经验进行分析概括挖掘,部分研究基于方证或方药数据进行数据挖掘。本研究探索一种直接对理论性文本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采用标引形成知识图谱的优势在于:第一,将非结构数据转换为结构化数据,创造了应用无监督模型的条件;第二,将文本数据转变成可视化数据,而没有改变原文含义,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同时,以知识图谱为研究对象,是直接对中医理论性文本进行研究,与方证相应思路下的知识挖掘相比,可避免过多的数据分析。另外,与词频统计相比,可避免高频词虽出现次数较多而意义不大的问题。如词频统计得出太阳病居前10位的节点分别为三两(83次)、二两(72次)、灸(63次)、甘草(60次)、发汗法(54次)、太阳病(54次)、去皮(50次)、伤寒(50次)、泻下法(47次)、擘(42次),该结果对太阳病辨证意义较小。

一般认为,太阳病主证为发热、恶寒、脉浮,或以太阳病提纲证为主证,本研究通过GMM计算节点重要性,发现发热、恶寒、脉浮、汗出的重要性与其他症状有明显区别。分析后认为,这4个症状对判断阳气盛衰、阳气位置、是否表里传变及治则治法选择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医核心观念的重要体现。因此,这4个症状共同构成太阳病的辨证要点。

本研究表明,以知识图谱为研究对象,采用无监督模型分析太阳病的辨证要点是可行的。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挖掘隐性知识,可用于中医理论性古籍的知识挖掘,指导临床实践。由于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一些问题仍有待解决:在研究对象方面,尚缺少共识性的中医经典标引方法,及大规模知识图谱和公共语料库,使一些研究由于缺少基础数据而无法开展;在算法方面,目前缺少有针对性、原创性的算法,导致一些研究结果的解释力不强。

猜你喜欢
标引桂枝汤伤寒论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伤寒论》实为115方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档案主题标引与分类标引的比较分析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本刊对来稿中关键词标引的要求
本刊对来稿中关键词标引的要求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