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壮大,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工信部有关负责人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新能源汽車累计销量已从2012年底的2万辆攀升至今年5月底的1108万辆,成功突破千万辆大关。自2015年起,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
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增长幅度超过2019年全年水平,在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总量中,中国品牌占比达75.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
从数据来看,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品牌正在迅速崛起。事实上,中国品牌不仅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成绩优良,在海外市场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31万辆,超过历史累计出口总和。其中对欧洲的出口增长最快,增速达204%。在全球十大新能源汽车畅销车型中,中国品牌占据六款。最重要的,这份成绩不是依靠低价取得的,而是更多源于质量的提升和技术的创新。
北京市是国内最早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地区之一,目前已经建成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应用中心,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北汽新能源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锦伦表示,公司2009年成立之初,国内绝大多数企业还将目光集中于传统汽车市场,公司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客户、技术及市场资源等都是空白。而今,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呈现出一种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加速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认可程度也显著提高,进入了一个规模化快速发展新阶段。
2017年,北汽新能源凭借103199辆新能源汽车(纯电动)的总销量,成为国内首家年产销超过10万辆的纯电动车企。为了加快高端新能源汽车的研制,两年后,北汽集团将世界超一流代工厂引入中国,在江苏省镇江市打造高端智造基地。走进基地的生产车间,到处是正在有序忙碌的机器人。赵锦伦介绍,光是车身车间就有超过290台机器人进行操作,2分钟不到就能生产出一台完整的白色车身。工厂的品质检测也是100%自动化,21个自制件一次合格率高达97%。
从传统制造迈向智能制造,这是国产新能源汽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2021年,一汽集团的红旗繁荣工厂正式投产,整个工厂运用最新的智能制造技术,主要生产新能源车型。该工厂冲压生产线全过程自动化率达到71.4%,焊装生产线的628台机器人实现自动化率100%,总装生产线拥有28台机器人和95台AGV(自动导航运输车)。工厂还打造了统一物联网,搭建了制造过程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了过程数据精准追溯和虚拟优化验证。
除了车企本身的努力,政策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表示,我国创新性的补贴形式,直接推动了新能源汽车过去10年的快速发展。而如今,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跨过了“补贴扶持”这一阶段,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结构正加速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产业由于起步晚,在传统燃油车市场上,技术相对落后。而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给了中国车企一个与西方老牌汽车企业同一起跑线竞技,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实现弯道超车,靠的是关键技术的突破。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是一个重要原因。
充电和换电是新能源汽车的两种补能模式。相较于充电,换电模式具有高防护、高比能量等优势。北汽新能源从2015年年底开始试运营换电模式,旗下的蓝谷智慧(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市首家获得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资质的企业,目前获得了300多项相应知识产权,263项核心专利布局。北汽新能源探索解决电动汽车充电时间较长等问题,经过多年研发,目前单车换电时长从最初的3分钟提升至1.5分钟,甚至比燃油车加油时长还短。
而在充电方面,国内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让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得以提升。数据显示,相比2012年,如今,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提高了1.3倍。与之相应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主流车型的续航里程从150公里大幅提升至500公里以上。董扬表示:“2011年,我国动力电池技术距离世界领先的企业还有很大差距,但今天再看,我们的电池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在快速市场化进程中,我国相关核心技术迭代的速度非常快,国际上5年实现一迭代,我们只需要两年。”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率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动力电池制造商之一,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过去10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工程师王升威和团队通过升级化学材料,将汽车电池包能量密度提升了两倍。此后,他又通过取消模组结构的方法,让电池包空间可以放进更多的电芯,电池能量密度再次提升了20%。
除了专门的电池企业,不少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也加强了在电池方面的布局,比如全球首个正式宣布停产燃油车的车企——比亚迪就成立了弗迪电池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及相关配套产业的核心产品的智能制造。
2020年,比亚迪推出了一种刀片电池,厚仅13毫米,薄如刀片。刀片电池省去了中间结构,将传统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提升50%以上,增强了整车的续航能力。电池的结构设计、叠片工艺均为全球首创,专利申请500多件。
在最近刚刚投产的浙江省嵊州市比亚迪刀片电池生产车间,弗迪电池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降低生产中的电池短路率,车间整体采用了无尘设计,关键工序达到了百级标准,也就是在1立方米的空间内,5微米的粉尘颗粒不超过29个。
除了传统充电蓄能电池,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氢燃料电池上也取得了标志性技术进展。比如,上海捷氢的车规级燃料电池一级零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亿华通研发的燃料电池系统额定质量功率密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电池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氢燃料汽车商用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离不开完善的配套环境。以电动汽车来说,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充电桩和充换电站两大类。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充电桩261.7万个、换电站1298座、充电站7.5万座,形成全球最大充换电网络。相较2012年底的8107个充电桩、174座充电站,增长飞速。
充换电设施的数量,显示出一座城市对新能源汽车的友好程度。2013年,我国发布了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或区域名单。作为全国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之一,近年来重庆市已累计建成高速公路充电站138个,高速公路服务区覆盖率超90%;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平台累计接入车桩和换电企业307家。为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力公司还与多家新能源汽车4S店开展合作,将用户报桩用电前置到购车环节,优化服务流程。
新能源汽車时代的到来,给了中国车企一个与西方老牌汽车企业同一起跑线竞技,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加强新能源汽车配套环境建设,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和规划。
浙江省绍兴市作为浙江省城市群成员,也被纳入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区域。2013年,绍兴市只有33个社会公用慢充桩。而到2021年底,公共充电桩数量已达4137个,今年预计还会增加750个以上。国家电网绍兴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共充(换)电设施的基础信息和运营数据,将接入全市一体化的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依靠能源信息大数据,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电网之间的数据壁垒进一步打通,计划到2025年底,将建成全市三区二市一县全覆盖的新能源充电网络。
过去,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主要是在大中城市,如今,广大乡村地区也开始逐步实现充换电设施网络的覆盖。近日,工信部等部委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2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并明确加快完善乡村充换电设施网络等一系列举措。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国内充换电企业的井喷式增长。数据显示,我国过去5年成立的充电桩相关企业超过8.8万家,近一年新成立的充电桩企业也有5.6万多家。同时,动力电池的回收管理也日益规范化,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回收服务网点已达10127个。工信部近日表示,将加快出台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