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毅
长期以来,陶艺是一种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现象一方面拔高了陶艺的地位,但也在无形中为更多的人参与设置了无形的界限,这种生活与思想上的冲突,使得陶艺创作始终带有浓重的理想化色彩。现代工业生产带来了物质的繁荣,而陶艺创作却天然与刻板的机械量化有着冲突,看似矛盾的背后实则是文化的坚持。就以陶塑为例,纵观传统陶塑的起源与发展,传统陶塑与现代陶塑理念实质上存在着一种竞争的关系,当传统占上风的时候就获得传承,当现代陶塑理念占上风时就会扎下根来,这恰如中西方文化当下所处的局面,是对立、相融还是竞争,陶塑创作者亦应当具有本身的思考以及选择。
当代大型陶塑的题材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及目的性,其与传统陶塑不同之处在于观念的更新,体积、静态平衡、简洁、宏伟,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题材的选择。“袁家骝、吴健雄”像是以两位中国的物理学家为原型创作出来的,现存于太仓市明德小学校园内,塑像的目的是为了感召和教育下一代发奋学习,争取成为像袁家骝、吴健雄那样为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当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时,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袁家骝先生是一个有着中国心并为中国奋斗一生的“科学巨人”;吴健雄则是一位在生活中矮小但她的名字却常常与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并肩的女科学家。“袁家骝、吴健雄”像的初衷在于教育下一代,那么就应选择温柔和蔼的长者之姿,展现出谆谆教诲的态度,同时两位科学家在物理学领域获得的绝大成就足以彪炳史册,可以作为众多学子的指路明灯。
大型陶塑创作的题材选择,要考虑到其所处的环境、地理位置以及发挥的功用,所以要展现两位科学家高大、伟岸的形象,使用全身像的立姿,可以使作品拥有足够的高度和宽度,形成足够的分量,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光辉的印记。
大型陶塑创作中的细节还原并不是指一般的塑造雕琢的细节,而是具有更高层面的含义,其细节体现在具体的时间节点,充分还原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和状态,这一点可以从人物衣着的还原、面部表情的还原来加以体现,这部分的细节塑造不需要考虑到百分之百的还原,可以根据题材的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拔高和美化,大型陶塑的细节就包含在这种对整体性的把握之上,使陶塑的细节能够展现特定历史时间的特定状态,让人能够在经过细细品味之后结合真实发生的历史,获得超出陶塑形象本身的震撼。
中国古代的陶塑人物创作能够精准地把握人体各部位的比例,整体与局部比例的适中则使形象变得完美。在当代大型人物陶塑的塑造中,注重整体比例的协调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男女塑像并列在一起的时候,通过揣摩现实生活中男女形体的相对比例,“袁家骝、吴健雄”像在充分还原历史节点的人物状态时,还考虑到了两者男女仪态之间的互动,两位人物的动作虽然并不相同,但却做到了仪态气质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是男女表现同一种态度时的不同姿态,属于男女之间的天然差异,从情态的角度来加以塑造就等于展现了两位人物在面对学生时会摆出的同样的姿态,从作品整体性来考虑,既相异又相合,散发出共同的文化气质。
当代陶塑创作尤其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大型陶塑的创作,需要在个人风格与社会功能之间寻求平衡,大型陶艺创作需要强调个人对社会、对生活的看法和感悟,并由于其大型化、社会化的作用,陶塑所传递出的内容以及情感将会被无限地放大,与一般人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大型陶塑本身就构筑了一层晦涩的隔阂,让人敬而远之,这与大型陶塑本身的发展是有所矛盾的。
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周边地域文化的输出地,直到经历了近代社会的停滞和落后,中国才逐渐成为了西方文化的输出地,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文化就必然代表着先进,随着中国整体的崛起,中国的文化艺术也必然会以绝强的生命力再一次散发出强大的影响力,当代中国的大型陶塑首先要摆脱心理上的落差,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审视我们的文化传统,当我们直面“传统”,并从这个模糊的概念一点点走出来的时候,必然会带来大量的启示以及无穷无尽永不枯竭的创造力。
结语:席勒在他的《论崇高》中写道:“像美一样,崇高也是从大自然中喷射出来的。”艺术的塑造可以认为是从自然中找寻崇高,陶塑的语言也是如此,简单的人物塑造并非只是充分地还原现实,而是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塑造那一份崇高,没有崇高,美就会失去尊严,崇高的心灵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当代中国陶塑的创作,源自现实主义的教育,我们能够从陶塑中具象出人物的精神力度,从陶塑的外形中获得理想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