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亚琼 林红 贺英华 袁华容
前列腺癌在男性泌尿系统中拥有较高发病率,其发病率在全球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排名与死亡率均位居第二[1]。根据相关研究报道,在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排名第三,远远低于西方国家,但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饮食结构改变及医疗水平的上升,其发病率还在不断地上升[2]。早期前列腺癌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容易发展到晚期,错失根治术治疗的时机;晚期以保守治疗为主,目前国内主要采用前列腺根治术或药物治疗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3]。但前列腺根治术治疗往往会伴随一系列并发症,尿失禁就是其中一种,对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社交功能及心理状况有着严重影响,减少尿失禁的发生成为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术后护理重要内容[4]。国内有学者指出,在前列腺癌患者实行腹腔镜根治术后,对其立即实施盆底肌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减少尿失禁发生次数,同时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还可以促使盆底肌肉被动收缩,明显增强患者的控尿功能[5]。因盆底肌功能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在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预防和恢复效果显著,本次研究拟选取当阳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前列腺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上述干预方法对其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126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且首次行前列腺癌根治术;(2)术前无尿失禁发生;(3)无理解、交流及认知障碍。排除标准:(1)近期有反复泌尿系统感染;(2)因外伤或其他疾病所致尿失禁;(3)合并心肺肾等器官功能严重异常或凝血功能障碍;(4)术前有前列腺手术史或放疗史;(5)手术耐受力差;(6)在研究过程中坚持退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其中研究组年龄61~75岁,平均(65.74±2.63)岁;术前平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8.23±1.35)ng/ml;前列腺体积为 36.58~57.51 cm3,平均(47.07±8.43)cm3。对照组年龄61~74岁,平均(65.82±2.59)岁;术前平均PSA为(8.21±1.39)ng/ml;前列腺体积35.82~58.03 cm3,平均(47.37±8.21)cm3。两组年龄、术前PSA水平及前列腺体积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学会同意批准,且家属及患者均了解研究目的与方法,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干预,包括术前常规访视、健康宣教及术后护理。(1)术前常规访视:主要是由责任护士在术前对住院患者逐一进行术前访视,访视内容主要包括确认患者基本信息,告知患者手术名称及向患者讲解有关术前注意事项、手术操作流程及围术期需要配合的重点,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相关护理干预等。(2)健康宣教:主要是责任护士在术前对患者进行疾病的一对一的宣教,对于患者存在的疑问予以解答,同时核对患者手术部位,保证手术部位的清洁;与患者讲解有关手术情况,麻醉方法及手术过程等;嘱患者禁食禁饮并告知其原因;同患者解释清楚手术的必要性及风险性,告知其保持良好的心态才是疾病康复的关键,增加患者治疗的自信心。(3)术后护理:当天护理主要包括术后饮食注意事项、引流管护理、氧气吸入、心电监护仪及镇静泵的使用等。连续干预1个月。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护理模式上给予盆底肌功能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训练前与患者详细讲解训练内容和难点,以此增加患者的自我训练意识。(1)盆底肌功能训练,训练前与患者详细讲解训练内容和难点,以此增加患者的自我训练意识。①留置尿管期间,在患者术后留置尿管期间进行渐进性盆底肌康复训练,让患者分别在站立位、坐位及仰卧位交替进行练习,首先患者将下肢、腹部及臀部肌肉进行放松,然后有意识地将肛门括约肌、提肛肌、尿道周围肌肉等盆底肌肉进行收缩,并持续保持肌肉收缩5~15 s,在不能耐受后结束肌肉收缩放松10 s,以上动作均为1次,以20~30次为1组,每天分别于早、中、晚进行1组训练。责任护士洗手消毒后佩戴手套,将石蜡油均匀涂抹于食指上,缓慢将手指伸入患者肛门,伸入后嘱患者先作收缩肛门括约肌动作,再作收缩尿道动作,若护士伸入肛门的手指在患者肛管内能感受到紧致的压缩感则说明患者训练方法无误。②拔出尿管后,在患者拔出尿管后进行有意识盆底肌训练,在排小便前保持站立姿势不动,主动收缩盆底肌肉维持至压迫感消失,将排小便时间尽量推迟1~10 min,从而有效增加膀胱储存尿量空间,缩减每日排尿次数。嘱患者在排小便时,应主动中断排尿,然后再继续排尿,最后将停留在尿道中的小便通过收缩盆底肌彻底排出。嘱患者每日用冷热水交替冲洗膀胱相对应的皮肤表面,从而刺激膀胱收缩力,以10次为1组,每天于早晚各进行1组。干预1个月,结束时评估效果。(2)生物反馈电刺激,导管拔除后7 d开始进行,患者取侧卧位,医务人员将生物反馈电刺激仪(粤械注准20182091013,型号:XFT-2003E)的工作电极缓慢插入患者肛门。设置刺激频率为5~50 Hz,电流强度设定为 10~20 mA,设置每次生物反馈电刺激时间为10 s,待电刺激结束后,嘱患者即刻进行收缩、放松训练,诱发盆底肌收缩、放松时间为20 min,在此期间对患者讲解显示屏上肌电曲线的含义,按照曲线指示对收缩、放松程度进行调整,以患者自我感觉盆底肌收缩、跳动感无疼痛等不适感为宜。3次/周,持续干预4周。
(1)排尿情况:比较两组干预后排尿情况,主要包括每日排尿次数、每日漏尿次数及每日排尿量。(2)尿失禁情况:对两组患者拔尿管后及术后4周进行尿失禁调查问卷简表(ICI-Q-SF)及尿失禁(Cullen)量表评分。ICI-Q-SF该量表包含漏尿频率(5分)、漏尿量(6分)、漏尿对日常生活的影响(10分)3个维度,每个维度分数相加即为量表总分,总分21分,分数与漏尿情况好坏呈反比;Cullen该量表包含1分(咳嗽、打喷嚏、大笑等腹压瞬间增加时出现尿失禁),2分(屏气或用力及日常活动时发生尿失禁),3分(直立或行走时可发生尿失禁),4分(仰卧位或平卧位时会发生尿失禁)4个程度。(3)生活质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干预前后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进行评估,该量表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行为限制、心理负担、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等22个问题,每个问题有“完全如此、常常如此、有时这样、很少这样、从未如此”5个评分标准,分别为1~5分,总分110分,得分与患者生活质量好坏成正比。(4)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评分量表,分别在两组干预后进行评价,评分越高则表示越满意。量表满分为100分,以60分为及格线,低于60分为不满意,≥60分则表示为一般满意,≥80分表示为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年龄等数据均以(±s)表示,采用t检验,满意度等数据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研究组每日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排尿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排尿情况比较(±s)
每日漏尿(次)组别 每日排尿(次)每日排尿量(ml)研究组(n=63) 15.61±3.42 6.86±2.85 1 390.65±92.92对照组(n=63) 21.63±4.23 12.78±3.86 1 733.65±103.43 t值 8.854 9.793 19.581 P 值 <0.001 <0.001 <0.001
两组拔尿管后ICI-Q-SF、Cullen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两组ICI-QSF、Cullen评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ICI-Q-SF、Culle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尿失禁情况比较[分,(±s)]
表2 两组尿失禁情况比较[分,(±s)]
*与本组拔尿管后比较,P<0.05。
C u l l e n评分组别 I C I-Q-S F评分拔尿管后 术后4周 拔尿管后 术后4周研究组(n=6 3)1 7.5 2±3.9 2 6.2 8±1.4 6*3.0 4±0.7 1 1.3 3±0.2 6*对照组(n=6 3)1 7.3 6±3.8 3 9.8 4±2.1 1*2.9 8±0.7 6 1.9 4±0.4 1*t值 0.2 3 2 1 1.0 1 3 0.4 5 8 3.7 1 5 P 值 0.8 1 7 <0.0 0 1 0.6 4 8 <0.0 0 1
两组干预前I-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I-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I-QOL比较[分,(±s)]
表3 两组生活质量I-QOL比较[分,(±s)]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研究组(n=6 3) 1 0 6.8 2±2.7 4 7 5.9 0±4.7 4 3 1.2 0 9 <0.0 0 1对照组(n=6 3) 1 0 6.7 9±2.7 2 6 4.1 2±4.5 5 1 8.8 1 0 <0.0 0 1 t值 0.0 5 7 1 3.2 9 6 P值 0.9 5 4 <0.0 0 1
研究组总满意度(93.65%)较对照组(73.02%)高(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满意度比较[例(%)]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老龄化现象加重,前列腺癌发病率也逐渐呈现上升趋势[6-7]。据相关研究统计,我国在2002年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仅为1.6/10万,2012年其发病率已升至4.45/10万,其在男性肿瘤中的排名已上升至第6位[8]。前列腺癌的患者在患病早期其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多数以排泄障碍为主要表现,晚期多以局部浸润或肿瘤远处转移为主要表现[9]。多数患者均可进行前列腺根治术治疗,但因受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盆底神经功能损伤等多种因素影响,经手术治疗后仍有10%~30%的患者术后会发生尿失禁,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痛苦[10]。因此,如何尽早预防和恢复前列腺癌患者术后控尿功能成为临床工作者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研究称,盆底肌康复训练是改善尿失禁的首选方法,该操作简单方便,不仅能有效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的各种不便,同时还可以通过提高患者膀胱及盆底肌群的收缩功能来降低尿失禁发生率和改善术后性功能[11]。盆底肌康复训练由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Kegel提出,因其改善尿失禁的简便方法和显著效果,经多年实践、完善后,目前已得到泌尿外科多数学者的认可[12-13]。本次研究将盆底肌功能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应用于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发现干预后,研究组每日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排尿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本次研究不同于以往以卧位为主的训练方案,笔者进行了优化,在训练前会与患者详细讲解训练内容和难点,以此增加患者的自我训练意识,同时笔者将站立位、坐位、平(侧)卧位等多种体位进行结合训练,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可随时调整训练体位,具有灵活机动的特征,能增加康复训练的连续性、个性化。同时本次功能训练是针对盆底肌群的锻炼方法,盆底肌群具有控尿功能,主要由肛门括约肌、耻骨尾骨肌、髂骨肌等构成[14]。对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功能训练,不仅能改善盆底神经,增强盆底肌肉的收缩力和张力,同时还能有效改善肛门括约肌、肛提肌及尿道周围肌肉的收缩力及稳定性,从而促进患者术后控尿功能的改善。同时本次研究发现,术后4周两组ICI-Q-SF、Cullen评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ICI-Q-SF、Culle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I-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本次研究同时联合了生物反馈电刺激进行生物电兴奋治疗,该方法可通过肛门电极传导低频电流,对盆底肌及神经进行刺激,从而有效改善患者肌肉血供、弹性,增强尿道括约肌、提肛肌及其余盆底肌的收缩能力,同时电流可强化膀胱颈及尿道的支撑效果,放射性地抑制膀胱兴奋,从而增强膀胱储存尿液能力;且生物反馈电刺激仪可根据患者盆底肌实际情况描绘实时肌电曲线,患者根据曲线可不断调节及纠正自身不规范的排尿用力方式,可形成长效的恢复机制[15]。
综上所述,盆底肌功能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应用于老年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可改善患者尿失禁症状,减少患者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有利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的提升,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