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特色化发展研究

2022-07-16 11:51马源 江海燕 陈光
广东园林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业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风景园林

马源 江海燕 陈光

摘要:面对生态文明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要求,地方高校风景园林教育需要探索差异化的培养特色定位、创新多维融合的教学组织机制、重构耦合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论文以广东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和学科建设为例,从3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1)通过匹配地方需求与学科资源,因势利导发展“建成环境更新+生态修复”的专业特色;2)建立“课内+课外、横向+纵向、教师+设计师”三维闭环的教研组织机制,突破时间、空间、师资、资金多重人才培养的资源限制;3)创新“主体内核+交叉前沿”的课程群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文明建设;专业特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2)03-0035-04

投稿日期:2021-12-01

修回日期:2022-01-05

Abstract: Facing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need to explore differentiated training characteristic positioning, innovate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ed teaching organization mechanism, and reconstruct the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of coupling demand. This paper takes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and has carried out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ly,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 of "built environment renewal +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developed through matching local demands and subject resources. Secondly, a three-dimensional closed-loop teaching and research organization mechanism of "in-class + extra-curricular, horizontal + vertical, teacher + designer" is established to break through the resource constraints of multiple talent training in time, space, teachers and funds. Finally,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local development is achieved by innovating the "main core + cross-cutting frontier" curriculum group system.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Talent training

从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到“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战略,可清晰看到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国土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生态文明是目前为止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最高形式,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需要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与中国园林提倡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契合[1~2]。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风景园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实现途径,还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精神层面价值[3]。风景园林学科作为一门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学科,应勇担重任,将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落实到实践工作和人才培养之中。

广东省承担着国家“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示范省(以下简称“双高”示范省)和生态文明创新发展排头兵的职能[4]。广东工业大学作为省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其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及专业建设对于支持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面对新时期风景园林实践工作复杂的问题和规划对象,广东工业大学紧跟时代需求,从人才培养定位到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知识体系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工作,培養了一批高水平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有力推动了广东省风景园林行业发展,支撑了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

1 新时期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前夕指出大学要抓好“培养人”的根本,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5]。这指明了大学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并要结合中国发展实际需求。《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以下简称“《规范》”)中要求,各高校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定位、行业形势和社会需求,制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转型期,风景园林学应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转型和美丽城乡建设的新需求,找准特色定位,制定符合地方需求和匹配学科资源的人才培养模式[6]。

同时,在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风景园林本科教育,也面临着以下3方面挑战:

1)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特色。专业特色定位是高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7]。按照《规范》的要求,各高校风景园林本科人才培养应制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即要首先拥有明确的专业特色定位,然后在此基础上创建课程体系和落实教学内容。因此,风景园林专业应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求和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差异化发展专业特色,清晰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

2)突破本科教学多重限制。风景园林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应用性,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炼科学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需要充分的经费支持和行业专家指导等。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应探索如何突破空间、时间、资源等多重限制,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和新要求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充分整合企业、社会、平台等资源,形成“合力”,实现多渠道、全方位育人。

3)与时俱进培养人才。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科研、实践两者与教学相分离的情况,学生获取前沿知识的渠道受到限制,使其不易了解到行业的最新需求,进而实践应用能力不强。这不利于高素质风景园林人才培养。通过专业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将实践项目融入教学,保障教学内容能够每年得到更新,才能使培养的人才紧跟时代前沿并具有适当的前瞻性。

2 發展理念

面对上述提出的新时期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广东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在学校“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办学理念指导下[8],结合风景园林专业实际情况,通过持续探索和改革,形成了“探索差异化的培养特色定位,创新多维融合的教研组织机制,重构耦合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的发展理念,构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地方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探索差异化的专业特色定位

广东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虽在省内起步较晚,但其所属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拥有60多年的城乡建设教育历史,为广东省城乡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显著贡献,并始终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实践相结合[9~10]。因此,风景园林专业在探索专业特色的过程中也沿袭这一模式,在拥有坚实的工科人才培养经验基础上,紧抓省内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存量环境更新与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的需求,发挥风景园林专业师资多学科背景的优势,探索与省内几所老牌高校差异化发展的专业特色。

2.2 创新多维融合的教研组织机制

广东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通过深入参与生态类实践项目和开展科研课题,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选题、毕业设计选题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选题,将教学选题与实践项目和科研课题紧密融合,形成了支撑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多维融合的教学组织机制,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践项目。

2.3 重构耦合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

广东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构建了高度耦合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转型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中设置了风景园林专业核心知识模块与学科交叉知识模块,形成风景园林核心知识与城乡规划学、生态学、地理学、林学等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并注重学生对“多元数据挖掘+多学科理论方法”的掌握,以及对大数据挖掘和生态本底及生态功能分析等前沿分析技术的学习,注重知识的学科交叉性与前沿性。

3 工作路径

为更好发展专业特色,深化发展理念,广东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提出了匹配地方需求与学科资源,建立“课内+课外”“横向+纵向”“教师+设计师”三维闭环的教研组织机制,以及创新“主体内核+交叉前沿”的课程群体系的3条工作路径,因势利导发展“建成环境更新+生态修复”的专业特色,助力广东省创建“双高”示范省及湾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学校工科背景优势以及多学科交叉优势,在城乡存量空间盘活和生态空间修复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如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创新闲置土地处置模式,探索自然资产价值实现机制,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同时,通过三维闭环的教研组织赋能以及“一体两翼”课程群建设,形成专业教育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这对全国各高校因地制宜发展专业特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图1)。

3.1 因势利导发展专业特色

广东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充分结合学校的工科背景优势,依托广东省城乡更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结合广东省“双高”示范省考核需求,将学科资源与地方生态文明转型需求相匹配,借力学院在城市更新、生态规划与修复等方面的科研特色,因势利导发展了“建成环境更新+生态修复”的专业特色。因此,风景园林专业从新版培养方案修订到教学计划制定均注重专业特色体现,构建了“生态学基础—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网络规划”的生态类课程体系,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课程选题方面也特别注意突出“建成环境更新”与“生态修复”类课程选题。

3.2 创新三维闭环教研组织机制

在教研组织方面,广东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首先围绕规划设计课程群的教学目标,从建成环境更新与生态修复类实践项目中筛选适合的选题,注重场地尺度及复杂程度的渐进,以及不同设计课程训练重点的区分;进而围绕选题,通过理论讲授、实地调研、案例分析、设计草案、方案成型、报告撰写、成果汇报等环节,引导学生分析建成环境问题和关键生态问题,学习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形成设计方案或策略。其次,积极参加课外竞赛和创新项目,增加辅导员、行业导师等指导力量,提升成果质量,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以课程和平台产出为基础,拓展和延伸数据及案例,形成高水平的论文、专利,并积极进行成果转化,锻炼学生科研能力。最后,将创新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于地方实践。通过科研反哺教学,这种源于实践项目、终于应用理论和技术的闭环式教研组织机制(图2),突破了时间、空间、师资和资金的多重限制,实现了多渠道闭环式育人。

3.3 构建一体两翼课程群体系

新时期风景园林行业实践呈现出对生态学理论知识及生态工程实践方法需求增长的趋势。广东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积极主动应变,在以《规范》核心知识领域课程为主体内核课程群的基础上,构建生态理论课程群与生态实践课题群,共同构成“一体两翼”的课程群体系,同时将生态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渗入核心知识领域课程中(图3)。其次,师生团队深度参与生态实践,学生设计课程选题依托实践项目真题真练,以此促进“政产学研”多途径联动,如与地方政府共同制定《推动佛山市河心岛生态修复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和《中新广州知识城生态规划专项工作方案》;与地方设计院合作开展“环市路沿线老旧小区微改造”“永庆坊历史街区更新改造评估”“广钢遗址公园更新规划设计”“佛山河心岛生态修复及规划设计”“佛山万亩公园生态修复设计”等实践项目;作为牵头单位开展《城市绿地鸟类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导则》编制工作。通过实践项目的开展和标准的编制使师生深刻认识并拓展了“生命共同体理论”和“两山理论”,同时通过深度参与行业生态实践,为教学课程体系、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不断更新的源泉。

4 实践成效

4.1 以学科交叉构建新知识体系

在生态文明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新发展阶段,广东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通过建设“风景园林学+生态学+地理学”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团队,将生态学宏观理论和方法转化应用于中微观尺度,并与风景园林理论与方法结合,共同形成融合新理工特色的理论、方法、技术新知识体系,弥补了传统知识体系与实践需求分离情况,有效对接新需求。

4.2 “专业+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学生培养方面,广东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比例较高,近3年有20%~30%的本科生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同时本科生参与论文竞赛的收获较多。在学科发展方面,风景园林系教师通过深度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项目,在破解项目难题和寻求技术解决方案的过程中,理清了科研思路,并积极进行项目成果转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获批10余项省部级课题,开展30余项服务地方建设的实践项目,发表高水平科研及教改论文20余篇,获行业奖项近10项。此外,广东工业大学于2021年获批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4.3 助力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

广东工业大学风景园林师生的特色培养和发展,受到了省内外多家大型设计院和公司的青睐,目前广东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已与省内外上10家大型设计院建立了专门合作机制。自2019年以来,风景园林专业师生参与了多项广州市与佛山市的建成环境更新和生态修复规划设计工作,先后完成了广钢遗址公园更新规划设计,佛山市老鸦洲、太监洲、海寿岛等6个河心岛的生态修复规划,大美公园、两江龙湾公园、鲤鱼沙公园、云东海湿地公园等7个万亩公园的生态修复专题以及佛山“一环生态圈”的生态空间优化指引;探索了结合场地生态本底,提升生物多样性,缓解各产业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修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营造河网生态景观的创新设计方法和策略。師生的规划方案和设计成果受到当地政府和生产实践单位的一致好评,为下一步生态修复的政策制定和工程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助力了地方生态文明建设。

注: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张树林. 生态文明建设与风景园林发展[C]//北京园林学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 2013北京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10-13.

[2]杨滨章. 建设美丽中国与风景园林学的使命——关于风景园林学发展的政治学思考[J]. 中国园林,2018,34(10):61-64.

[3]付彦荣. 风景园林之于生态文明的价值体现[J]. 风景园林,2012(1):158.

[4]黄叙浩,冯建奎. 省自然资源厅“十四五”加快“双高”示范省建设[N]. 南方日报,2021-06-23(F07).

[5]黄宇蓝,胡新龙,许凝. 新时代办好中国大学校庆的理论与实践——以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为例[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8,16(4):50-54,94.

[6]杜春兰,郑曦. 一级学科背景下的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J]. 中国园林,2021,37(1):26-32.

[7] 徐定华,关勤,楼盛华. 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0(8):57-58.

[8]马源,江海燕,陆剑. 风景园林专业“五维一体”研究能力培养模式与实践[J]. 广东园林,2019,41(3):20-23.

[9]江海燕,谢涤湘,吴玲玲. 应对社会需求 培养学生研究分析能力——以“环境艺术”和“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实验课程为例[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20-24.

[10]江海燕,寇军,朱再龙. 景观类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的实践[J]. 《规划师》论丛,2011:134-140.

猜你喜欢
专业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人性化理念的应用探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新时期下中国风景园林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基于专业特色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研究
低碳能源技术与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特色建设探索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