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式点心的发展探讨日本文化包容性

2022-07-16 11:51马金凤石静远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7期
关键词:日本文化包容性

马金凤 石静远

摘 要:日式点心是日本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其定着经历了三次重大演变,即吸收唐果子、南蛮果子和洋果子三个阶段。它在本土日本果子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外来点心的做法、花式,使之味觉与视觉焕发新机,同时也引入外来文化精髓使之富有文化、艺术性,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日式点心。本文以日式点心的发展历程为基础,以日式点心文化内涵为依托,进行日本文化的包容性研究。

关键词:日式点心;日本文化;包容性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7.021

1 日本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是指主体将客体放入特定的容器或区域内。文化包容性即指一文化主体能接受外来文化,再以本国文化内核为本,采他国文化之长,促进本国文化发展。日本学者岩城见一认为,日本文化具有一种“异种杂交”的特质。总览日本文化发展历史可知,当今日本文化的形成兼收中华文化、博采西方文化。日本文化不仅能接受世界主流文化,更能主动学习消化,将他国文化融进其独有的大和民族精神与岛国文明,独树一帜,成为当今世界闻名的“日式文化”“和文化”。隋唐时代,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亚洲文化圈中心。因仰慕我国的繁荣,自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倭王遣使诣阙以来,日本多次派遣遣隋使与遣唐使前来求取中国文化的“真经”。他们将隋唐文化之精髓大力输入日本,又经本土消化演变成为兼容并包的“日式文化”。如当时的文化中心京都奈良城中,唐代建筑随处可见,佛教文化、茶文化也渗透进日本民众的生活。提起全世界的茶,日本茶道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唐贞元二十一年,公派中国留学的僧人最澄将起源于中国蒙顶山的茶籽带回日本,首先在日吉神社旁播下了日本茶道的种子。 随后,日本佛教弟子千利休集日本茶道之大成,提出了“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使日本茶道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限于隋唐,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贯穿了本国文化发展的整个历程。日本学界也公认:“日本采纳中国文化,并依赖它获得进步与发展,在这一点上,一般没有异议”。

除此之外,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先进的西方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早在明治政府官方提倡维新改革之前,日本便已接触西学。16世纪中叶,最早抵达日本的葡萄牙人带来了宗教、科技、工业产品,给传统东方岛国带来了一丝新的气息。在长达两个世纪的禁教锁国政策后,日本政府主动拥抱强势且发达的西方文化。1868年睦仁天皇颁布诏令,施行明治维新政策。这一积极主动的姿态,为近现代日本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使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从初期的葡萄牙、西班牙文明到明治维新时期提倡的坚船利炮,先进欧美文化,都是当今日本文化定着的重要借鉴。

可以说,衍生而来的日本文化,以其强烈的包容特质,促成了独特的多文化共存局面。而这一点也可以从日本人赖以生存的饮食——日式点心的发展中窥见一斑。

2 日式点心对中国文化的包容

2.1 中国稻作文化元素

一般认为,水稻最早起源于9000年前左右的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关于水稻传入日本的途径,日本考古学大家寺泽薰在所著《王权诞生》一书中指出,“探究日本水稻种植的来源,可以一直追溯到长江中下游流域。”王勇主编的《中国江南:寻绎日本文化的源流》一书中通过分析前人经验和历史文献,阐述了日本的稻米来自于中国浙江东部,特别是舟山群岛。同时,通过考古材料分析证明,日本如今的稻作文化正是由中国传入。

稻作文化开始发展后,曾深受狩猎文化影响的日本神馔仪式由猪、牛等家畜作为祭祀品的模式逐漸演化成了由以稻米为主的谷物类作为祭祀品的模式。同时,由于日本地窄人稠,且土壤条件不适合种植稻,稻产量极低,因此,稻在日本古代社会被看作奢侈品,这也是其被用来供奉神明,作为主要祭祀品的原因之一。

日本的传统习俗中,人们会在家里装饰镜饼庆祝正月新年。日本文化认为神明存在于镜子里,扁圆形的镜饼也因此而得名。

三月三女儿节时习俗时吃菱饼,即由红白绿三色组成的菱形年糕。关于吃菱饼的理由,一说菱形与心脏的形状相似,祈求孩子健康成长,二说是将菱饼做成四方形的角拉长的菱形形状,象征着祈求孩子平安长寿。

不管上述哪一种寓意,都可以得出结论:年糕作为稻作文化和日式点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祝福、好运的积极含义,现在成为日本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到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新高度。

2.2 中国佛教文化元素

唐朝佛教并非直接传入日本,而是通过朝鲜半岛的百济间接传入的。根据《日本书纪》卷十九所载:钦明天皇壬申(552 年),“百济圣明王遣西部姬氏达率怒咧斯致契等献释迦佛金铜像一躯, 幡盖若干、经论若干卷” 。这是首次佛教传入日本的记载,据传,佛教初次传入时,引起了日本国内两派的争端,但圣德太子下诏兴隆佛教,修建寺庙,遣使入唐,买经求典,这些措施的施行使得佛教文化及思想自上而下逐渐深入影响日本。

2.2.1 佛教不杀生戒与素食主义

佛教订立不杀生戒,解释为不断绝一切生灵的命根,而令其享尽天然的寿命。南朝梁武帝以《大般涅盘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央掘魔罗经》等经文为依据,召开两次法会,颁布《断酒肉文》,凭借政治力量在佛教中推行全面素食,自此确立了汉传佛教的素食正统思想。

以稻作文化为背景的日本社会,过去却以牲畜作为祭祀品。奈良时期,佛教在天皇家族的支持下发展成为国教,其中不杀生戒与素食主义也对配茶用的点心及祭祀点心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贞和五年林净因东渡日本,带去奉化点心——馒头。馒头本以羊肉、猪肉为馅料,但日本受佛教素食影响,将馅料改为豆类。馒头的改良丰富了日式点心的内容,不食肉,以豆类为馅也成为日式点心的重要特点。除此之外,只有五感(视听嗅味触)调和达到极致与季节、节气、场合相适应的果子才能被供奉到佛前。日本寺庙中用来配佛茶的素茶点羊羹、大福和水馒头等也受佛教素食影响,注重食材“新鲜”“本味”,且具有极强的季节感。

2.2.2 无常思想

日本茶文化发源于中国佛教,据记载,茶本是寺院的僧侣,坐禅时为保持清醒而饮用,起祛睡、清神的效果。由高僧空海、最澄带入日本,在《茶道入门》中记载道,749年孝谦天皇在奈良大寺召集五千僧侣在佛前诵经,事毕以茶犒劳。僧侣在坐禅与喝茶中悟道,也化虚为实,将佛法注入茶与点心中。

和果子也从配佛茶喝的素茶点中汲取了佛法——无常观。春天制作以樱花为原料、为形色的樱饼;夏日做解渴、解热、预防感冒、帮助消化的葛根馒头;正月里准备寓意美好的松、龟、鹤形状的果子。这些果子仅在原料应季时上市,季节结束后便不再售卖。其中,和果子中用于茶道聚会、祭祀礼仪等场合的“上生果子”更甚,它无法珍藏,只能立即食用。如此,佛教无常观注入果子之中,和果子便譬如浮云朝露,作为“现象界的一切有为法,迁流无暂停,终将变异,皆悉无常”。

综上所述,佛教传入增加了佛家素茶点,佛教戒律使得日式点心重视新鲜本味,富有季节感,同时佛法赋予了日式点心无常观。这些为“日式点心文化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内化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重要特质。

3 中国道教文化元素

3.1 道教意象

白鹤意象在道教有着重要地位。“道教把鹤认作仙的化身,因而道士也称为羽士,道士的服装称为‘鹤氅’,道士行走为‘云行鹤游’,称赞道士为‘仙风鹤骨’。在道观中供奉神仙的帐子上都绣着飞翔的鹤,名为‘云龙鹤幡’。道士得道成仙称为‘羽化’或‘驾鹤西归’。”无处不在的白鹤是道教仙人的化身,代表着道士对仙人的仰慕,对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之术的追求。

而和果子中也引入了这些意象以及对意象背后理念的追求,如直接使用白鹤为形象的上生果子(茶道聚会及其他正式场合中使用的和果子),多用于茶道聚会,表示对来客的赞扬与尊重。再有鶴の子餅,这种果子形状为椭圆,象征白鹤的卵,是日本传统节日“七五三”的必备点心,与红小豆饭与千岁糖一起拿来招待时常给予关怀的亲近之人。除此之外,因白鹤象征长寿、饱含长长久久的祝愿,它也被用于开业、入职、一周岁生日等场合的贺礼中。

3.2 食疗养生思想

道家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养生为宗旨的教派,唐代名医孙思邈在《急备千金要方》中设立“食治”专篇,提出“安生之本,必资以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谴疾者,可谓良工”,主张“凡欲治病,先以食疗,即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随着遣唐使学习的深入,不仅道家食疗著作传入日本,一批具有食疗养生功效的原材料也逐渐为日本所接受,并融入日本饮食体系中。

首先是随鉴真东渡传入日本的唐果子本身,其制作中融入了肉桂、丁香等食疗药材,其中肉桂在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已经被多次用于食疗配方中。

此外,唐果子引入日本前,带进日式点心的众多新制作原料早已出现在食疗养生著作中。如和果子的重要原料“石蜜”(甘蔗制糖),据记载其功效为“右心腹涨热,口干渴”。酥的食疗功效:“除胸中热,补五藏,利肠胃”;酪的食疗功效:“主热毒,止渴,除胃中热”;醍醐的食疗功效:“主风邪,通润骨髓”。这些都是日式点心的重要原料,可见道家食疗养生思想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式点心的发展。

综上所述,盛行于唐朝的国教——道教思想,早已随着中日交流深入日本,且融入日本饮食生活乃至思想文化中了。

4 中国古代美学文化元素

4.1 日式点心中的梅花意象

奈良时代(公元710年到公元794年),紫宸殿左边种植的一直是梅花,象征着中国文化的梅花,在诗歌中象征着高洁不屈,自古就受文人雅士喜爱。而作为配茶食用而发展起来的唐果子也自然包含这一意象。

唐果子中的梅的花式为如今日式点心的款式花样提供了新思路。如冬季时令日本点心——梅,其形似将要绽放的梅花瓣,微微含蕊,富有生机的红色清新雅致,让人自然联想到大雪中傲立枝头的一点红梅。

除此之外,还有如树枝形状的点心梅枝和桃枝,螳螂幼虫和蝎子形状的餲餬,加入肉桂调味的花朵型面食桂心,芋头形状的鎚子等,都奠定了日式点心富于变化与美感的基础。

4.2 晶莹剔透的美感

唐朝饮食追求一种晶莹剔透的美感,点心也要清新雅致,符合社会对朦胧含蓄之美的追求。其中唐代士大夫韩约家中的“樱桃毕罗”(饆饠)是一大代表。“毕罗”是一种薄皮包馅的面点,经油煎而成,馅料以肉为主,也可以包水果。而韩约家中的“樱桃毕罗”更是表皮透明,内里鲜红,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酒食》记载:“韩约能作樱桃饆饠,其色不变。

这种对事物的审美至今也影响着日式点心。如做大福有一不可缺少的步骤:蒸好后适当加水搅拌出透明感。再如,水饅頭:くず粉を用いて作った透明の生地で餡を包んだ夏季の生菓子。水仙饅頭とも言う。(水饅头:用葛粉做得透明质地包裹馅的夏季生果子,也称为水仙馒头。)水馒头不仅外观晶莹剔透,从其果铭“水”中也可看出对透明感的追求。为抵御炎夏,日本夏季限定和果子也很注重视觉上的清凉透明。

综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美学为日式点心的艺术、高雅发展提供了借鉴,使得日式点心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发展出“视觉”“听觉”上的享受,做到真正的五味调和。

5 日式点心中对西方文化的包容

5.1 日式点心中新原料的运用

牛奶在唐朝时期作为补品或药用品传入,但受众从一开始的皇室,仅扩展到以皇室为中心的贵族或地方豪族而已,普通民众没有接触机会。天文十八年(1549年),耶稣会的弗兰西斯科·沙勿略作为传教士登陆鹿儿岛,开启了日本天主教的时代。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在街头给日本人布教时,会发放长崎蛋糕等当时日本民众闻所未闻的点心,后被划分为日式点心中的南蛮果子一类。而7世纪以来禁止杀生的佛教教义在日本社会生活中体现得非常完美,即在饮食上不食肉类的原则。但天主教作为新传来的宗教,对佛教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吃素的社会常态开始发生改变。

长崎蛋糕,来源于葡萄牙一座名为Castella的城市,日本民众误以为该点心的名字为此,于是产生了カステラ这个名字。长崎蛋糕主要有鸡蛋、牛奶、黄油等日本饮食中不使用的原料制成,传入日本受到人们喜爱后,逐渐被本土化加入了如抹茶、羊羹等日本元素,成了和洋折衷点心的一种。如今,鸡蛋、牛奶、黄油这些制作南蛮点心的原料也开始被引入其他点心的制作中,成了日本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对于南蛮点心来说,这是传播到其他国家的新发展,对于日式点心来说,这是其迈出的新的一步。

5.2 日式点心命名的改变

在南蛮贸易时期,关于日本的文化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一点,在南蛮点心的名字上也可见一二。除了カステラ来源于葡萄牙語Castella之外,金平糖(こんぺいとう)是葡萄牙语Confeito(意为糖果)的外来语译词。面包一词写作片假名パン,来源于葡萄牙语pao(意为小面包)。诸如此类,不仅是点心领域,在整个日本饮食文化范畴内,都已经成为一个特别的现象。

南蛮点心既是外来文化的代表,更是日式点心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发展时期,如今成为组成日式点心的一个重要部分。日式点心本身蕴含的佛教文化被削弱,西方文化逐渐加强,这是日式点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破性成就。

5.3 食用方式的多元化

下午茶文化来源于西方国家,在明治维新之时,日本全社会都倾向于学习甚至全盘吸收西方文化,日本人民开始模仿西方人喝下午茶,自此下午茶文化便在日本扎根生长。

在丰原国周(1835-1900)的画作《见立昼夜廿四时之内》系列画之一《见立昼夜廿四时之内.午后四时》中描绘了一位妇人送下午茶的场景。而茶点“按季节时令有所变化,春天是酱油团子,夏季是撒上豆粉的烤年糕。”由此可见,下午茶文化传入兴起初期,还是使用日式点心同日本茶这种传统饮食与传统饮品的搭配方式。

咖啡一物,最初是在江户时代初期传入日本,但当时日本正处于闭关锁国时期,因此咖啡少为人所品尝。1887 年,咖啡作为西方先进文化的代表之一正式进入日本,受到一段时间的排斥之后,咖啡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追捧。最初在日本产生的下午茶文化中,和果子和日本茶道是固定搭配,但自该时间段以来,和果子也不是非茶不可了。普通民众开始发现咖啡和茶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种甜和苦的口感被日本人进行了混搭,发展出了和果子和咖啡、洋果子和茶的新组合方式。在现代社会,和果子和咖啡的搭配更加普遍化。

日本的下午茶文化本身从西方传入兴起,且日本的下午茶文化中有关点心搭配一方面再一次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不仅体现了日式点心对西方文化包容的态度,更体现了由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孕育出的新文化。

6 结语

无论是唐朝文化、南蛮文化还是后来的明治维新都是成就如今丰富多彩的日式点心的一份力量,站在日本饮食文化的角度看,这也体现了日式点心中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性。日本一直是一个善于学习外来文化的民族,但对于外来文化并不是持有纯粹的拿来主义思想,而是将其本土化改造内化并符合日本民族性格。这是日式点心能够不断发展并在世界独树一帜的原因,也是日本文化一直吸收外来文化但并没有失去自身民族特性的理由。

研究日式点心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日本文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借鉴日本学习外来文化的态度,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从而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9.

[2]内藤湖南.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H].刘克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王勇.日本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勇主编.中国江南:寻绎日本文化的源流[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6]金健人.日本稻作民源于中国吴越地区[J].浙江社会科学,2001,(05):139142+151.

[7]孙晓红.日本的神馔[J].科技信息,2009,(31):542543.

[8]舍人亲王[日].日本书纪[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9]蔡荣章.茶道入门[M].中华书局,2020.

[10]孙思邈[唐].备急千金要方[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11]段成式[唐].酉阳杂俎[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2]梁济邦.天主教在日本的传入及其影响[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3):8081.

[13]曹建南.日本的乡村下午茶[J].茶博览,2018,(03):4851+7.

猜你喜欢
日本文化包容性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日语寒暄语背后的文化解析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第二外语日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设计的外界包容性分析
基础日语教学阶段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亚洲的崛起需要各国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 实现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