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群
目前,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是血液透析法,其原理是将患者的血液经过体外循环净化装置,充分清除血液内的毒素后,再重新输回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1]。据报告,我国行维持性血透患者约有200万人次[2]。这类人群及其家庭常年承受着治疗带来的经济和心理上的压力,尤其是部分患者在非预定透析时间内因中毒、感染、损伤及重要脏器衰竭等突发引起的严重不适,需急诊使用血液透析来缓解症状[3]。因为病发突然,患者及其家属更易产生紧张、焦虑、甚至抵触等不良情绪而影响透析效果[4]。为促使患者身心放松,坦然接受、配合治疗,减少急诊透析引发的各种并发症,提高急诊透析质量,本院积极探索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本医院收治的60例长期维持性血透因病情变化而行急诊血液透析的患者。纳入标准:18岁以上;语言表达功能正常;主动参加、履行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急诊次序将60例患者随机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31~81岁,平均年龄(60.4±17.38)岁;观察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26~82岁,平均年龄(56.95±17.5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诊断、文化水平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者急诊透析常规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透析前的各项指标检查、透析仪器及物品准备;指导患者透析过程中的相关配合事项;观察透析后病情变化等。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个性化的系统性护理干预。
1.2.2.1 成立个性化护理干预小组 由每小组组长及各组内(常规每组10名护士)在血透室工作10年以上,临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理论知识扎实的3名主管护师构建成一个护理干预小组。护士长召集各组成员,根据急诊血透患者的常见病因、症状及透析后常见并发症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护理干预方案,小组组长负责组内其他成员的培训和考核。
1.2.2.2 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 ①个性化的症状干预:急性左心衰是维持性血透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发生急诊血液透析最主要的病因。患者出现胸闷、气促等痛苦反应时,立刻置端坐位、双腿自然下垂15 min左右,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吸氧和心电监护等纠正心律失常的应急处理。密切观察机体生理指标变化,如果检测血压偏高,根据《中国血液透析充分性临床实践指南》应用硝酸甘油循序渐进将患者的血压降至160 mmHg左右,不盲目降压[5];反之,患者出现打哈欠、头晕或主诉肩后背疼痛等低血压先兆症状时,即刻改为头低位,减缓血流,快速输入0.9%生理盐水或高渗糖,同时通知主管医生,根据病因对症处理。严重高钾血症也是急诊血透的病因之一,当患者出现心跳过缓、倦怠和肢体发凉等症状时,透析过程中辅以药物降低血钾,并注意心率、心律,出现异常及时干预,预防病情加重引起室颤、肢体痉挛等透析并发症的发生。②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探寻他们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和心理反应。对情绪过度紧张、焦虑的患者,分别给予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抚慰,以缓解患者内心压力。针对严重心理问题的患者,鼓励亲人多陪伴,争取家庭支持系统共同帮助患者调整不良情绪,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内驱力。③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教育方法:责任护士根据化验结果评估患者病情;向患者讲解急诊血液透析相关程序,透析的原因和迫切性;进行操作准备时同步予以健康宣教,便于患者配合后续透析工作的顺利开展[6]。饮食指导:首先介绍控制饮食的重要意义;其次告知饮食原则:进低盐、低脂、优质高蛋白类食物以及摄入量的标准,必要时可借用道具或实物模型帮助患者进行营养成分换算;对于有些特殊患者,如体质量增多的要严格控制水分的摄入;不吃或少吃含钾量高的食物,如香蕉、橙子、韭菜和玉米等。治疗指导:实现充分透析的主要手段是依靠医生透析方案的调整和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透析方案的依从性教育[7]。责任护士应严肃告知患者遵照医嘱按时服药和规律透析的重要意义;对服药依从性差或记忆力障碍易漏服的患者,指导其家属予以监督、纠正、照护,同时说服患者尽量不要外出就餐;对那些自我管理能力差随意减少透析次数或拉长透析间隔时间,人为因素造成透析不彻底的患者,可用具体案例强化遵医意识,帮助患者消除侥幸心理和错误行为。
1.3 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方法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责任护士通过个性化心理干预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评定,>42分则表明患者伴有焦虑情绪。
1.4 统计学方法 实行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方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法,以(±s)表示,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急诊血透患者透析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透析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焦虑评分低于干预前,并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情况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情况比较(±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t P对照组 30 45.30±1.69 41.77±1.25 9.871 <0.05观察组 30 44.33±1.54 31.13±1.89 26.202<0.05 t 2.530 25.034 P<0.05 <0.05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存的关键治疗方式,长期透析带来经济上的压力和身体上的折磨产生的消极、悲观厌世等不良心理导致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遵医行为下降,由此引发的严重并发症需要依靠急诊血透治疗。急诊透析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据文献报道[8],急诊科血液透析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择期组。为此,我院对该类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3.1 个性化疾病症状护理可以降低急诊血透并发症的发生率 首先,责任护士严密监测维持性血透患者发生急诊血透最常见病因,即急性左心衰和高钾血症的特征性临床症状,一旦发现,便根据已制定好的干预方案进行规范化的专科护理和病情观察,这样降低病情加重的风险,提高透析质量。其次,对高血压患者实行缓慢降压原则和出现低血压先兆症状时及时给与干预措施等是预防急诊透析患者发生高血压和低血压并发症的有效手段。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急诊血透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本文研究结果与叶挺等[9]研究相似。表明个性化疾病症状护理干预对规避急诊透析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实际意义。
3.2 个性化心理护理可以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 急诊透析患者因病情突然变化造成的严重不适,易产生紧张、恐惧甚至绝望的负性心理。个性化护理干预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10],干预小组成员根据心理评估,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症状及时实施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有效缓解了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恐惧心理,降低了他们因急诊透析而引起的焦虑情绪。表2显示,观察组急诊血透患者的焦虑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个性化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自我管控能力 首先,健康教育帮助患者进一步了解急诊血液透析的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有利于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促进透析工作顺利完成,减少因急诊透析知识的欠缺而引起的焦虑情绪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其次,通过饮食、用药、治疗等方面的健康教育,纠正患者由于错误认知导致病情加重的不良行为,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和治疗依从性。
总之,对急诊血透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既降低了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又缓解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负性情绪,同时还能激发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有利于保持并促进健康。由于本组研究样本量较少,干预时间有限,实际研究效果还需进一步论证,今后应增加样本量,观察更长时间内个性化护理干预成效,为急诊血透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