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杰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济南,25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和病死率。患者临床的主要表现为气流受限、咳嗽及咳痰等症状,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极有可能引发呼吸困难,疾病严重者还会引起呼吸衰竭及肺心病,对其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COPD患者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至少40%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存在睡眠障碍,这会影响疾病控制和生命质量[2]。因此想要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生命质量,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3]。基于此,我们选取8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观察综合护理指导对其睡眠障碍的防治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0.52±14.25)岁。观察组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1.54±14.27)岁。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标准 1)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慢阻肺者;2)年龄45~77岁者;3)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1)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2)依从性较差者;2)有精神意识障碍者。
1.4 护理方法
1.4.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药物治疗护理、健康宣教、饮食运动指导及日常生活护理。
1.4.2 观察组 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具体内容:1)院前护理:成立综合护理专项小组,有护士长、主管护师、护士等多人构成,由护士长对组内成员开展专项护理培训,并确保考核通过。组内成员根据疾病情况及护理需求,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与患者及其家属交谈,了解患者的睡眠质量,根据文献资料与以往经验寻找循证支持。2)住院期间护理: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应对其基本资料及病历资料进行完整的收集,全面评估其具体情况进行,包括社会关系、生理、心理及心肺功能等,同时根据其个体差异及病情程度等制定护理计划。此外,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促使其家属支持配合对其的延续性护理。3)健康指导:住院期间反复向患者家属讲解COPD康复知识,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增强其日常保健意识,结合其年龄、家庭情况、居住方式等基本资料,为其推荐适合的康复方式,并督促其完成。在公众号内定期发布相关健康生活与COPD相关护理知识,并设置讨论组或有奖竞答小程序,帮助患者了解疾病与护理知识的内容,增强其相互间的了解,提升共同对抗疾病的信念。4)心理疏导:因为该疾病有反复发作的特征,且病程时间较长,加之患者患病期间饱受病痛折磨,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极易出现消极及负性情绪,所以在患者入院治疗后,应做好对其的心理疏导工作,为其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有效缓解其焦虑及抑郁情绪。此外,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治疗疾病的相关事项,向其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其治疗的依从性。5)呼吸运动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运动训练,如:缩唇运动、腹式呼吸运动,及时改善其呼吸困难的临床症状,提升其换气功能,有助于肺功能恢复。缩唇运动:将口唇缩成吹口哨的外观,尽量缓慢呼出肺内气体,延长呼气时间,保持呼吸时间与吸气时间=3∶1或2∶1,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腹式呼吸运动:患者尽可能采取站立位,双臂做扩胸运动时鼻子自然吸气,鼓起腹部,双臂恢复原位,自然呼气。6)氧疗护理:因慢阻肺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因此可在临床护理中建议患者进行氧疗,稳定其肺动脉压,改善呼吸费力情况。每日氧疗时间不少于15 h,鼻导管吸氧,氧流量1~2 L/min。7)共情护理:主动与患者交流,以倾听、角色互换、信息反馈等多种方式挖掘其内心,并应用肢体语言传递理解、安慰的感情,帮助其疏导不良情绪,建立相互信任。护士需换位思考,体谅患者因疾病造成的焦虑等异常情绪与行为,为其制定合理照护方案,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并根据其语言、肢体等信息反馈,给予相应回应,增强信任感。共情护理需循环进行,每次以20 min为宜,直至出院。8)出院后护理。出院前,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病情状况和家庭情况进行护理知识的培训与指导,如:面罩的正确佩戴方式、正确呼吸技巧、消毒面罩管路的流程、如何维护呼吸机等,确保患者出院后可以正确使用呼吸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可制作小视频或者宣传手册,出院之前一并发给患者,便于其随时学习和观看,提高其自护能力。出院后3 d,对患者进行家庭随访,并指导其正确开展功能锻炼,做好躯体锻炼,对其居住环境进行指导,确保其可以居住在舒适、空气流通并且能够避免病情复发的环境中;考察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呼吸机,告知其按照标准流程正确使用呼吸机对于病情恢复的重要性,提升其依从性。另外,告知患者在面对口干、腹胀、漏气等并发症时如何正确应对、及时处理,加强自我护理行为,对改善其预后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护理人员需在1个月内每周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1次,1~2个月内每半个月电话随访1次,2个月以后每隔2周电话随访1次,实时掌握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
1.5 观察指标 1)观察2组患者生命质量。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估测试(CAT评分)评价患者的生命质量,该量表共包括8个问题,可通过评估咳嗽、咳痰、胸闷、睡眠、精力、情绪及活动能力,观察COPD对患者的影响。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每个项目做出对应评分(0~5分),CAT总值范围在0~4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命质量越差。2)观察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按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睡眠障碍等进行调查,每项评分0~3分,分数越低表示睡眠质量越好。3)通过按照呼吸困难信念问卷(BBQ)对患者呼吸困难信念现状进行评估,该问卷主要包括恐惧呼吸困难、恐惧活动2个维度进行,呼吸困难信念评分越高表示呼吸越困难。4)观察患者的抑郁情况。采用医院抑郁量表(HADS)为主要评估依据,评分与患者的抑郁程度成反比。
表1 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分)
2.1 2组患者生命质量(CAT)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CAT评分为(18.20±5.05)分,对照组的CAT评分为(27.34±4.21)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的PSQI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2 2组患者呼吸困难(BBQ)评分比较分)
2.3 2组患者呼吸困难(BBQ)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呼吸困难各项评分和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4 2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HADS)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抑郁(HA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患者抑郁(HADS)评分均下降,观察组患者抑郁(HA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抑郁情绪比较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为慢阻肺,是一种对肺部破坏性极高的疾病,不仅病程时间较长,而且易反复发作,具有较高的病死率[4]。近些年,该疾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医学关注的重点疾病。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提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并对其睡眠质量进行改善,在治疗过程中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5]。综合护理指导是临床上的一种护理方式,是一种全面性、优质化的护理服务,该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护理措施,更加重视对患者心理的疏导,可有效缓解其负性情绪,改善其生命质量,进而有效提高其睡眠质量[6]。
在本研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指导,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指导,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生命质量评分和睡眠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困难评分和抑郁情绪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综合护理指导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不良情绪、呼吸困难症状,提高其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综合护理指导临床效果显著,不仅改善了其生命质量和呼吸困难症状,同时其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进而使其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