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自然 乐于生活
——幼儿园“农家乐”课程的实践研究

2022-07-15 08:46卜慧洁
好家长 2022年7期
关键词:农家乐农家田园

文 卜慧洁

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基于自然生态下的“农家乐”课程的实践研究,既能将生态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又能通过游戏化的课程让幼儿在真实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思考、探索,体验人与自然来应有的平衡与共生。自我园市级教育教学专项规划课题“幼儿园‘农家乐’的实践研究”立项以来,教师追根溯源,因地制宜,深入探索,有序推进,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

一、聚焦:聚焦问题,笃定前行

(一)从问题中来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幼儿久居室内的现象越来越多,户外活动的时间相对减少。幼儿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亲近,对土地、对自然的感情越来越淡薄。同时,教育的功利性使多数家庭和教育工作者走入育人误区,幼儿因此失去了童真和快乐。

(二)从现实中来

我园地处农村,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纯朴的人文风情。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经验,让幼儿感受作为农家幼儿的快乐。在实践体验中,幼儿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感知大自然的美,丰富对大自然的情感。

二、探寻:集思广益,达成共识

(一)走近农家乐园,创设生态趣景

教师着力营造生态文化底色,通过“梳理问题、讨论决策、计划拟定、实践探究、分享延展”的“农家乐”实践步骤,构建和优化“农家乐园”田园生态环境,不断赋予“农家乐园”环境活力。教师历经十几次的讨论,参考所有调研结果,就创设幼儿最喜欢的“生态趣景”达成共识:满足幼儿“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喜好,打造以“自然、野趣、挑战”为特点的多元化生态教育环境。

(二)编织农家故事,开发农家课程

在多年的实践研究中,教师回归田园生态,通过多阶段的课程审议机制开发农家课程,催生了以田园乐事编织的农家故事,生成“农家乐”课程实施架构。师幼一同身临其境地游戏、学习、体验、探究、交往,零距离体验田园野趣。

(三)创生农家趣事,实施农乐课程

课程是教学改革的主要载体,课程塑造师幼的成长方式。教师以田园文化为主线,生成多元化农乐课程:一是挖掘“田园”自然资源,开展体验课程;二是回归“田园”,拓展游戏课程;三是创新“田园”实践基地,构建共育课程。教师立足实际,从开发内容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构建“农家乐”园本课程,让幼儿参与其中,大胆探索,获得发展。

(四)家园社区联动,齐议农家乐事

教师充分挖掘家园、社区资源,让幼儿走进农家乐园,感受农家生活,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开放的人文环境。教师还在环境与幼儿的互动中,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努力协调社会资源,组织社区、家长培训,通过“墙外对话”滋润社区、家庭,齐议农家乐事。

三、行动:方向明确,共促成长

(一)明晰课题方案,启“农家乐”探索之路

教师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为抓手,以自然教育和生态教育为载体,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大胆尝试,放手实践,精心培育和打造以“弘扬乡土文化,体味绿野乡情”为核心的“农家乐”实施研究方案,注重乡土游戏的传承,走出了一条办园新路。

(二)创设探究环境,行“农家乐”游戏之旅

教师立足实际,紧紧围绕课题,根据园所地理环境,坚持“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研究理念,打造出一片生态乐园。在户外场地的整体布局上,教师设置了草地、树桩、悬浮桥、跷跷板、攀爬塔、梅花桩、舞龙头、跳马、抬花轿、自制轮胎车、彩色迷宫图、民间跳方格等,传递“运动、健康、快乐”的活动理念,教师运用这些民间体育器械,并将户外景观与园本课程紧密结合,创设了以“野趣、自然、生态、田园”为特色的“农家乐”幼儿园户外区域创新游戏。

(三)创新培训模式,探“农家乐”研训之策

“研”即教研,以问题解决为指向;“训”即培训,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指向。在推进课程游戏化之际,教师尝试将“研”和“训”有机整合,“研”中有“训”,“训”中有“研”,通过智慧分享、头脑风暴、网络教研、教研游戏、主题沙龙等形式,努力改变教师固有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提高教师研究“农家乐”课题的水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园“农家乐”实践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自然生态性和乡土人文性,是幼儿学习生活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幼儿读懂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促进幼儿的成长。

猜你喜欢
农家乐农家田园
“农家乐”应提升吸引力
农家乐
西江月·农家早春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农家望晴
农家乐
湖北省高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