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芳 胡长舟 周东升 汪贝妮 王淑君 金钱燕 胡珍玉 张文武
宁波市康宁医院儿少心理科,浙江宁波 31520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系学龄期最常见的慢性神经发育疾病,以与实际年龄不匹配的注意缺陷、行为冲动及不分场合的活动过度为核心症状,我国学龄儿童患病率达5.6%,50%以上持续至成年期,常严重影响患儿学业成绩、同伴关系、家庭生活和适应功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公认ADHD 系遗传因素、社会和家庭环境等多因素共同影响所致,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ADHD 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培训作为ADHD 综合治疗必不可少的成分,已被多国指南推荐为学龄前儿童ADHD 一线治疗。国外已有多项研究发现,有ADHD 症状经历能促发父母理解接纳ADHD 儿童,而我国受儒家文化影响,是否有类似效应尚不知。因而设计本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宁波市康宁医院儿童心理门诊首次就诊的ADHD 儿童。纳入标准:①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系统第五版(DSM-5)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标准;②ADHD 首诊于宁波市康宁医院;③小学3 年级~初中3 年级学生,年龄9~16 岁;④无视听觉障碍,能理解测试;⑤知情同意,愿意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孤独谱系障碍、学习障碍、精神发育迟缓等其他神经发育障碍者;②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病性障碍者;③严重或慢性躯体疾病史者。本研究获得宁波市康宁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对象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包括社会人口学信息(性别、年龄、年级、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家庭人均收入、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伙伴关系、父母陪伴时间、父母关系、父母期望、父母文化程度)。(2)父母幼时ADHD症状回忆问卷:参考中文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SNAP-IV 评定量表的注意力不集中子量表(条目1~9)及多动冲动子量表(条目10~18)编写18 个条目,每个条目按0~3 级评分,由父母回忆自己幼时经历填写,增加条目19:幼时的这些经历体验,对你育儿有影响吗?①没有影响;②有,更理解孩子了;③有,更担心孩子了。周晋波等研究发现,SNAP-IV 诊断ADHD 敏感度为0.87,特异性为0.79,信度Cronbachα系数为0.95,效度相关系数为0.74;张军等研究发现,注意不集中子量表均分>1.54,多动/冲动子量表均分>1.43,应考虑诊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本研究中,父母填写问卷结果符合上述筛查阳性标准时,则考虑父母幼时有ADHD 症状。(3)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由岳冬梅等引进并修订,信度Cronbachα 系数为0.893,效度相关系数为0.830。问卷包含66 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4 级评分,得分越高,该因子倾向越明显,由父亲和母亲的教养行为两部分组成,父亲部分可分解为6 个因子,依次为情感温暖理解(F1)、惩罚严厉(F2)、拒绝否认(F3)、偏爱被试(F4)、过分干涉(F5)、过度保护(F6);母亲部分可分解为5 个因子,依次为情感温暖理解(M1)、惩罚严厉(M2)、拒绝否认(M3)、偏爱被试(M4)、过分干涉保护(M5)。本研究中多数儿童为独生子女,因而分别剔除父亲与母亲的偏爱被试因子。共入组360 例ADHD 儿童,剔除5 例无效问卷(主要养育人非父母或单亲家庭),最终入组355 例儿童,回收有效率为98.61%,其中男186 例,女169 例。
由心理测验师宣读指导语后,儿童填写父母养育方式问卷,父母填写一般情况问卷和父母幼时ADHD症状回忆问卷,遇到不理解语句时,心理测验师及时予以解释。
ADHD 儿童,父亲幼时有(无)ADHD 症状经历在健康状况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幼时有(无)ADHD 症状经历在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分布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幼时有(无)ADHD 症状经历在年龄、性别、学习成绩、伙伴关系、父母陪伴时间、父母关系、父母期望、父母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及家庭人均住房面积等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可见两组儿童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很小。见表1。
表1 ADHD 儿童父母幼时有(无)ADHD 症状经历一般资料比较[n(%),()]
ADHD 儿童父亲幼时有ADHD 症状经历,自我感觉对育儿没有影响3 例(2.91%),更理解孩子91 例(88.35%),更担心孩子9 例(8.74%)。父亲教养方式比较,情感温暖理解、过度保护2 个因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3 个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父亲幼时有ADHD 症状经历,情感上理解温暖ADHD 孩子多,过度保护少。见表2。
表2 ADHD 儿童父亲幼时有(无)ADHD 症状经历的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比较(分,)
ADHD 儿童母亲幼时有ADHD 症状经历,自我感觉对育儿没有影响1 例(1.72%),更理解孩子50 例(86.21%),更担心孩子7 例(12.07%)。母亲教养方式比较,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及惩罚严厉3 个因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母亲幼时有ADHD 症状经历,情感上理解温暖ADHD 孩子多,拒绝否认及严厉惩罚少。见表3。
表3 ADHD 儿童母亲有(无)ADHD 症状经历的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比较(分,)
Spearman 相关分析显示,父亲幼时有ADHD 症状经历与父亲、母亲情感温暖理解ADHD 儿童显著正相关;与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ADHD 儿童显著负相关。母亲幼时有ADHD 症状经历与父亲、母亲情感温暖理解ADHD 儿童显著正相关,与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ADHD 儿童显著负相关。见表4。
表4 ADHD 儿童父亲、母亲有ADHD 症状经历与父亲、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性
目前认为ADHD 系多种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单独或协同作用造成的一种综合征,不当的父母教养方式是ADHD 的危险因素之一,而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ADHD 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子。教养方式会影响ADHD 儿童父母育儿压力体验,间接影响儿童家庭成长环境。权威型教养方式有助于减少学龄期儿童ADHD 症状,专制型教养方式可能增加学龄期儿童ADHD 症状。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支持、关心鼓励,能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减轻ADHD 症状。综上所述,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ADHD 症状相互影响,积极的教养方式能建立良性循环,营造融洽亲子关系及家庭氛围。
ADHD 全生态干预理论提出,改善ADHD 儿童家庭微生态环境,可减少ADHD 症状及其伴发的问题行为,减少共病发生。幼时ADHD 症状经历会促发父母对儿童ADHD 症状理解包容,预测更积极的教养方式,间接影响儿童ADHD 疗效持续性。与上述研究一致,父母幼时有ADHD 症状经历能促发父母感同身受理解ADHD 儿童的问题行为,积极应对ADHD 症状带来的挑战,逐步发展出更积极的教养方式——情感温暖理解ADHD 儿童增多,拒绝否认、严厉惩罚ADHD 儿童减少。而ADHD 父母培训为ADHD 儿童综合治疗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国内外指南推荐为学龄前ADHD 的一线治疗,父母幼时ADHD 症状经历能增进父母参与培训的依从性,可见父母幼时ADHD 症状经历,通过促发积极教养方式及增加ADHD 治疗依从性,可直接或间接改善ADHD儿童治疗疗效及其生态生存环境。本研究还发现,父或母一方幼时有ADHD 症状经历,亦能引发对方积极教养ADHD 儿童,推断父或母幼时有ADHD 症状经历,可能会通过感同身受的理解、宣教影响对方的育儿观,这也一定程度印证父母幼时ADHD 经历的积极影响,亦能通过宣教间接获得。
综上所述,父母幼时ADHD 症状经历能通过促发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增加父母培训的依从性等改善儿童ADHD 症状及其生态环境。而对于幼时无ADHD 症状经历的ADHD 儿童父母进行培训时,可考虑通过角色扮演、心理剧等形式引导父母感同身受地体验ADHD 症状,促发父母类似“ADHD 症状经历”体验,继而通过逐步发展出积极教养方式及增加治疗依从性等促进儿童ADHD 症状改善。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只能探讨父母幼时ADHD 症状经历与其教养方式的关联性,无法确立因果关系;其次,父母幼时ADHD 症状经历均系回忆幼时经历填写,准确性有待考究;因而未来可考虑采取纵向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纳入儿童及父母均诊断为ADHD 者,以减少回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