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红合 刘思凡
关键词:认知发展;建构玩具;儿童;榫卯结构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2)06-0058-03
玩具作为提高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一类产品,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国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越来越重视儿童教育的年轻化家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我国12岁以下儿童数量约为27.36万,二胎开放政策之后预计每年新增婴儿数量在998万左右,隐形消费群体十分庞大,因此我国玩具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虽然许多玩具贴上“益智”的标签,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并没有开发儿童智力的功能[1]。同时,榫卯结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何紧跟当下时代多样化的、快速的发展需求是人们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基于以上情况,将具有益智性的榫卯结构应用在儿童建构玩具的设计中,会为我国儿童玩具的创新开辟新的道路,同时也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与文化传承提供了方向。将理论指导付诸实践中,让儿童在与玩具互动的过程中学习传统榫卯文化知识,同时达到益智的作用,可以为儿童建构玩具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1榫卯结构分析
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是一种在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连接方式,榫卯结构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凸的部分被称为“榫”也被称为“榫头”,凹的部分被称为“卯”或者“卯眼”[2]。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连接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与其他机械上。榫卯结构经历了数千年的变化,在不断的发展中也演化出了许多的结构形式。根据对现有榫卯结构连接方式的归纳与梳理,主要将其归纳为三种连接方式:点—点连接,面—面连接和件—件连接。点—点连接主要有格肩榫、插肩榫和银锭榫等;面—面连接主要有槽口榫、燕尾榫和企口榫等;件—件连接主要有抱肩榫、长短榫和粽角榫等。根据不同的连接方式,榫卯结构的详细分析如表1所示。
榫卯结构的特点归纳如下:(1)结构的合理性。榫卯结构的各个部件之间通过结构啮合进行连接,达到稳固的状态的同时将木材的稳定性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2)模块化功能的适用性。榫卯结构的可拆装性特点既非常适合运输,節约了运输成本。还可以在部件损坏时进行更换避免了浪费。在节约运输及包装成本的同时兼顾绿色设计中的可持续设计理念。(3)文化内涵。传统榫卯结构完美地展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每个部件之间的严丝合缝、相互结合,体现出的是古代匠人的智慧与诚恳。构件之间的多种连接方式也为现代的设计创新提供了灵感。
2学龄前儿童建构玩具解析
建构玩具是一种开发智力的玩具,是由建构类实践的训练需求演变而来。在我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朝,但是并未与时代一同发展,导致其与现代玩具脱节。国内的建构玩具发展相较于国外十分缓慢,通过市场调研与分析发现,此类玩具在玩法与结构上并无过多的创新,且不关注儿童的心理及生理的发展。因此导致现有建构玩具无法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无法满足现有市场需求。
市面上现有的建构玩具主要以七巧板、木质积木为主的堆砌类和以雪花片、幼儿早教益智拼图为主的拼插类为主,通常由不同的模块单元构成,通过对不同模块进行拆卸与堆叠来完成玩具的搭建。目前市面上的建构玩具种类和功能特点以结构象征性和构建方式进行详细分类,如表2所示。
在当下社会,玩具更多地被赋予了教育的意义,也随着市场的不断细分开始呈现多功能的趋势,建构玩具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儿童可以根据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来构建自己喜欢、想象的事物,这种可以调动儿童积极性的方式也令其有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教育这一抽象含义开始在玩具的功能中得以体现,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以教育为目的建构玩具,例如锻炼儿童语言能力的建构玩具,将编程语言融入建构玩具旨在锻炼儿童逻辑思维方式等。儿童的年龄段也在不断被细分,出现了专门针对幼儿精细化运动的大颗粒建构玩具、为高年龄段儿童设计的电子建构玩具等。这些产品和方向都为榫卯结构的玩具创新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市场依据。
3学龄前儿童认知发展分析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从四个阶段阐述各阶段儿童的认知特征与需求[3],每一个阶段对事物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3~6岁(学龄前儿童)阶段是成长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前运算阶段,是语言机制与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教育学家发现,前运算阶段儿童大脑的神经系统主要由诸多突触来构成,儿童在前运算时期接触外界越多,神经系统就会越发达。
由于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而成为表象或形象图式,这也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使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在心理方面,会产生较多的内心活动,可以与外界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与沟通,且具备一定的识别图案和色彩的能力。在视觉方面,这个阶段是儿童视力发展的关键期。在知觉方面,分辨形状的能力在儿童三个月左右就已开始初步具备。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认识形状的种类越来越多。儿童对二维图形的认知顺序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五边形—梯形;对三维图形的认知顺序是:球形—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在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活动范围增大,对知识有很强的渴望,想象力也越来越丰富,玩耍时更喜欢有挑战性的事物。
由以上规律可知,接触不同事物的外观、材料、颜色等,对前运算时期的儿童的教育及全方位的身心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的科学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及想象力都会有所提升,同时儿童的多方面能力如语言、认知等都会逐渐形成。基于以上特征,在这一阶段,儿童玩具开发设计应该以促进儿童语言、科学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的提高为重点,开发设计具有逻辑性、探索性和想象力为特征的玩具[4]。
4基于榫卯结构的儿童建构玩具设计原则
4.1材料安全性原则
由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卫生意识薄弱,易发生误吞及啃咬行为,因此玩具的材料选择极为重要,一旦材料安全发生问题极易对幼儿身心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材料的安全性在学龄前儿童玩具设计中是不可忽视的。榫卯结构主要使用木质材料进行制作,因此在材料的选择方面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机械与物理性能:所选的材料应有一定的抗压性,边角圆滑,不能对儿童产生伤害。(2)硬度方面:硬度应相对较低,不能在跌落过程中对儿童造成伤害。(3)火焰蔓延速度:应不可燃或燃烧缓慢。(4)防腐性:防腐材料要保障其安全性,在发生啃咬行为后不会对儿童产生伤害。
4.2功能性原则
产品一定是为人服务的,在设计之初一定要从给谁用,怎么用,用在哪来考虑。因此儿童建构玩具设计应该以适龄儿童为核心,旨在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及创新思维,且要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相匹配,即符合适宜性原则。同时,要充分发挥榫卯结构对儿童科学思维能力的锻炼,通过更有趣、更有挑战性的互动,让儿童在建构自己的世界的同时去主动探索和发现,以此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的同时提升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4.3可玩性原则
可玩性是指一个产品好玩的程度[5]。在儿童玩具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该阶段儿童的智力与认知发展水平。如果在此阶段引入过于复杂的榫卯结构可能会让儿童无法完成而感到失落并因此对玩具失去兴趣。儿童3~6岁时是视觉启智和美育教育的关键期,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如何在外观及色彩等方面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同时,建构玩具可以很好地锻炼儿童的创造力和洞察力,也可以培养儿童的专注力。通过更新奇的题材与更具挑战性的玩法,让儿童在搭建的过程中去发现、创造,并以此提升儿童创造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4.4文化性原则
榫卯结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文化性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传承不单单是形式与结构的堆砌。榫卯结构在建构玩具中的应用不能只局限于榫卯结构的连接方式,还应从文化传播、现代加工技术与工艺等多方面进行思考,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儿童玩具中,让儿童真正的在玩耍中了解并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
4.5适龄性原则
儿童年龄不同,智力发展水平也不同,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可知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于认知发展的需求各不相同。在设计建构玩具的同时要针对不同的年龄设计不同的玩具,3~6岁儿童对于大小、上下、内外、前后、远近等空间概念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认知,神经发育已经基本完善,能较好地完成各种动作,有创造性地进行各种活动。在搭建的过程中,玩法的单一、造型的简单或过于复杂,都容易使儿童缺乏兴趣而放弃。
5基于榫卯結构的儿童建构玩具设计策略
玩具不仅是陪伴儿童成长的好帮手,也是协助儿童了解外部世界的工具。在玩耍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低年龄段用户从这些建构过程中获得空间的感知、想象力的提升、思维的扩散,高年龄段用户通过建构的过程释放压力同时满足自己对于建构成品收藏欣赏或其他的心理需求[6]。与此同时,父母有效的指引,更能使儿童在搭建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愉悦感和成就感,针对不同能力的锻炼从而促进智力及认知等多方面的提升。建构玩具的设计理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1)文化性策略;(2)模块化设计策略;(3)互动性策略。
5.1融入地域文化理念以激发想象力
游戏主题与游戏故事为幼儿建构玩具提供游戏情境,有助于幼儿想象与联想的产生,进而激发幼儿对玩具的兴趣与好奇,是维持游戏持续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学龄前儿童对于自己周边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让孩子在玩耍中将地域特色的场景和氛围进行构建与创新可以让他们了解地域文化特征及文化内涵。将榫卯玩具中加入地域文化主题设计,会让儿童在搭建的过程中产生代入感,并在想象中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同时,高象征性也可以避免儿童的无目的性。通过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入,可以将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融入到儿童的身边,通过触觉与视觉的结合,让儿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在想象中从感官上的反馈上升到情感层面的共鸣。也可以选择儿童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设计,避免强行灌输的教育方式,使儿童丧失对于游戏的乐趣。
5.2突出模块化设计理念以创造无限可能性
从设计方法的角度出发,榫卯结构本就是模块化设计的代表性产品结构。模块化产品各模块之间的重复拼接使用,对于玩具本身来说就是一种延长使用周期的方式。并且模块化设计能够与任意配件进行搭配,达到形态和功能上的多变性,且方便收纳,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空间使用率[7]。
将模块化设计与地域文化特色运用到榫卯建构玩具设计之中,利用模块的通用性为基础,引导儿童在玩耍时组合不同的模块实现功能,展现不同建构方式,既可以让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锻炼,又避免了无主题的低象征性导致的无目的性。从市场的角度分析,模块化有着很高的生产效率,可以满足诸多需求,适用人群也覆盖更全面。从环保角度出发,模块化设计的可拆卸性既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又可以减少浪费,是真正意义的绿色设计。
5.3建立以合作为中心的互动交互理念
自由与创造是儿童游戏的精神核心,同时也是孩子们进行游戏的原动力。在前运算时期的儿童与玩伴进行互动,以合作的方式共同搭建,可以通过孩童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加深对事物的认知。与此同时,也应考虑到合作、竞争等现象的发生,在充分考虑到可能发生的设计关系的前提下,设计出更合理的交互行为规划与方式。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积极主动地建构对世界的认识的。因此,让儿童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与创造,在培养儿童的社会属性的同时还可以让儿童摆脱对于家长的依赖,主动地探索他们心中的世界。但由于年龄及认知发展的局限,家长也会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建构的过程中来,对儿童进行指导,因此要充分考虑家长对于游戏理解的程度及方向,避免错误的指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可在建构环节增加亲子交互、互动等环节,增加亲子互动交流,促进儿童的良性发展。
6结语
建构玩具是将益智、教育和娱乐等多方面集于一身的优秀产品,也由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的背景所带来的人们对于益智这一需求的日益提升,所以越来越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章通过针对性地从理念、功能、玩法及趣味性等角度考虑设计,分析榫卯结构的优势来应用于建构玩具设计,保证儿童在拼搭游戏中的良好体验。旨在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玩具中的创新找到合适的媒介与方式,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对其艺术价值的提升,更是对榫卯结构“生命”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