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汉城
这份《旧人民币销毁方案》是笔者的珍藏,它是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营业部于1955年5月24日向南京市财委上报的一份请求批示方案。虽然这是一份废弃的方案,并没有签发实行,但我们依然能够从中读出不少重要的历史信息。
该方案一共10页,约2700字;由(附件一)旧币销毁工作处理程序和(附件二)旧币抽查工作处理程序组成;并附有6张加盖“销毁”章的第一版人民币。从行文程序来看,这显然是一份胎死腹中的方案,文头上只有拟稿人,没有核稿人,更无签发者,所以废弃保存了下来。
仔细阅读这份方案能让我们发现,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营业部的业务属双重领导,不仅归总行直接领导,也属市委横向领导,销毁第一版旧人民币需得到市财委的批准。报告中要求成立市财委、人民法院、公安局和银行共同组成“监销委员会”,负责领导有关监销事宜,并且指出要在监销委员会下设立监销、销毁、保卫三个工作组,分别由财委、法院、公安局的相关同志任组长。
方案中指出:“截止1955年5月23日,南京市人民银行已收回旧人民币1776亿元(合新币1776万元)。其中,在3月1日以后收回者为1135亿元(合新币1135万元),估计约占市场货币流通总量的99.56%。”从方案来看,银行在回收前有库存641亿元(合新币641万元),可以理解为货币发行库存和业务库存之总和。从货币银行学的角度而论,流通中的货币量决定于商品价格总额,而商品價格总额则决定于流通中的商品量。从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营业部回收的市场货币流通总量,应该不难估算出当时南京市流通中的商品总量。
要进一步了解这份方案,就要回到它出现的历史背景上。1955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发行新的人民币和收回现行的人民币的命令》,并从当年3月1日开始实行。该《命令》指出,新旧币的折合比率定为新币1元等于旧币1万元。可见这次发行新的人民币不是货币制度的改革,只是改换钞票的面额,调整价格标度,提高人民币单位“元”的价值量,使新的货币单位符合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彻底清除通货膨胀的痕迹,更好地发挥人民币在计价、流通和支付中的作用。《命令》中还规定:“票面一万元、五万元的两种旧币,截至1955年4月1日停止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但在4月30日前仍可到中国人民银行或其代理兑换机构,按法定比率兑换新币,从1955年5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停止收兑。票面五千元及五千元以下各种旧币停止流通使用的时间,由中国人民银行视收兑情形另行适当规定。”可见当时对票面1万元和5万元的两种旧币有不同的收兑方法,这也是目前钱币收藏中这两种一版币数量稀少的原因。
鉴于此,笔者收藏的这份方案中要求建造销毁炉,表示根据上级规定,凡本地无造纸厂的旧币销毁一律采用火焚方法,经研究决定建造销毁炉;按照销毁炉的一般容量,每天约可销毁50袋,需10天才能完成。这显然是一个原始的销毁方法,也印证了当时南京市无造纸厂。若有造纸厂的话,只要在销毁前先将旧币打上孔,倒入造纸厂打浆球打成纸浆即可。今天的全国各大省会城市都建有残破币销毁中心,先进行粉碎,然后压制成砖块送往发电公司,成为发电厂的燃料。
方案中还指出:“抽查时必须按照抽查比例进行抽查,对所回收且已复点过的旧币,五万元券为100%,万元券为30%至40%,五千元券为10%至20%,千元券为3%至5%,五百元券以下为1%至3%。估计需20人以20天时间才能完成抽查工作。”由此可见,当时对抽查钞券采取抓大放小的方法,抽查需手工办理,工作量仍很大。
根据该方案要求,销毁工作必须在当地党委领导与组成有关部门的监督下进行,由行长亲自负责掌握销毁事宜,抽调政治质量及思想品质较好、保密观念较强、对工作能切实负责的同志参加。方案对抽查工作流程制定了详尽的规定,比如凡抽查的人员不得抽查原由自己经手复点的票券;对抽查中如发现多数捆内有数目不符,监销人员有权停止抽查,责令银行重新清点;如抽查出某一经手人错误特别多,可将所有由该员经手的票券全部进行清点;如捆中差错不多,可按原规定比例抽查,对多缺情况应根据原封签名章追查责任等。
不过,截至目前,这份长达10页的《旧人民币销毁方案》中还有许多未被解读的信息。比如方案上为什么附有6张加盖“销毁”章的一版币?这6张旧币是怎么做的账?该方案为什么没有签发?这些至今仍然是个谜,有待关注钱币收藏的我们去挖掘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