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西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内容、形成及主要特征

2022-07-15 22:00段福生王于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整体优化职业

段福生 王于

陶西平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在北京市、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是陶西平一生的教育追求,也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主张。

陶西平职业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当前学界对此关注不多,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作为陶西平生前长期关心、支持并受其思想影响的中职学校,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理应承担起研究陶西平职业教育思想的责任,以期为北京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1.陶西平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职业教育的地位观。陶西平胸怀全局,能跳出教育看教育。他认为,“发达的职业教育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战略高度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为国家重视职业教育感到欢欣鼓舞,也为职业教育被误解或被轻视感到难过。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重学术教育、轻技能教育”的不当观念,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被不适当地降低了”;对个别地区“一度出现职业教育的大幅度滑坡”现象,他深感痛心,撰文并四处奔走,呼吁要“维护职业教育应有的尊严”。

职业教育的发展观。陶西平能一针见血地洞察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痼疾。1988年,他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普通教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想法》中指出,“职业教育尚未完全跳出普通教育的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职业教育的学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办法、选拔制度等问题”。同时,他也看到职业教育发展充满机遇,并对职业教育如何应对经济社会的新挑战、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提出了建议。在2001年发表的《树立新的职业教育发展观》一文中,陶西平指出,必须树立新的职业教育发展观,才能实现数量、质量与效益综合发展的目标;“新的发展观应当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以人为本,同时注重协调发展的发展观”,并从调整自身的专业结构与层次结构、调整自身的布局结构与所有制结构,处理好职业教育内部布局、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的协调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该发展观极具前瞻性,不仅能指导当时的职业教育发展,而且与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不谋而合,具有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的整体优化观。职业教育的整体优化是陶西平核心思想主张“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的有机组成。而职业教育的整体优化主要是指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主线,对职业教育育人过程中各个相关要素进行优质化,并且各要素之间组合要实现科学化。具体来说,一是要根据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要,构建出一个合理畅通的纵向职业教育结构,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主线,形成一个密不可分、不可割裂的终身学习过程。因此,从学前教育到学校教育,再到成人教育,国家要形成完整的教育系列。职业教育也要形成从中职到高职、本科,直至研究生阶段完整的、纵向贯通的、有机衔接的职业教育系列。二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职业教育的横向结构,既要优化职业教育内部,还要与职业教育外部影响因素形成良好的互动融合。要根据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并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要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形成合理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要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要做到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各司其职又相互补充,共同构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结构。具体到学校,陶西平指出,整体优化“不是指平均使用力量”,而是从一点开始突破,形成优势之后再向整体优化过渡,最终实现职业学校的整体优化。

职业教育的人才观。陶西平的人才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充分肯定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陶西平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不仅需要一批出类拔萃、才华横溢的优秀人才,也需要大量从事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必须“要像重视学术型人才培养一样重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二是职业教育要树立“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成才的可能”的人才观。三是怎样做到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陶西平在《换一种眼光看教育》一文中指出,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缺点,把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和提升学生的弱势智能结合起来。他主张把教育的立足点从选拔转移到开发上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多一把尺子衡量,挖掘、开发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智能,给予职业学校的每一名学生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2.陶西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原因

理论来源。陶西平职业教育思想是“追求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的重要部分。该思想的提出背景,据陶西平在《沉浸于求索之中》序言所叙,是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读到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过程整体优化的文章而得到的启发。他将该思想与中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持续丰富深化,最终形成“追求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的核心思想,并成为其思考教育问题和开展教育实践的哲学基础。“整体优化”强调教育是系统工程,要求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学段的教育局部目标要服务于教育整体目标,阶段性目标要服务于长远目标。作为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和重要类型,职业教育也要将“整体优化”作为最终的目标,并以此为指导开展实践。

除此之外,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英国的BTEC等国外的职业教育模式,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系统论等,都给予陶西平以启示,成为其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

现实基础。陶西平当过中小学教师、班主任、校长,还当过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领导者和研究者。他担任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期间,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学校各项改革,提出“办学要办厂,办厂为办学”的方針,走出去找市场,拓展办厂资源,将北京十二中的“全国第一所校办工厂”发展成“全国效益最好的校办工厂”,这段实践经历可算作陶西平最早的职业教育实践。

3.陶西平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现实指导性与长远导向性紧密结合。陶西平是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国际视野的教育家。他坚持与国家政策同向同行,其职业教育思想是对不同时期职业教育政策文件精神的积极回应、有机融合和丰富创新;坚持与社会产业的发展、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历程同频共振,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问题出发,剖析原因,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有力助推了职业院校能走、会走、走好发展之路。同时,他吸收、借鉴世界各地的先进理念、实践经验,并进行本土化创造,促进其职业教育思想不断丰富和创新,具有长远导向性,能够有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人为本与社会适应性紧密结合。陶西平注重“人”的发展,其“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就提出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主线。他提倡从关注“冷冰冰的分”转变为关注“活生生的人”,从关注“全体学生”转变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同时,他关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认为职业教育要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要将培养人与社会紧密结合,与市场保持零距离,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陶西平创造性地提出了职业教育内部结构、内外部结构协调发展的思想,其职业教育思想有机融合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供给侧改革理论、系统论等思想元素,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制度性安排,具有高度的理论性。陶西平高度重视理论落地实践的重要性,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主持“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推动职业学校学习借鉴该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实现“大家不同、大家都好”;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具体可行的改革思路与方案,指导职业学校开展“经营学校”“多元成才”、集团化办学等创新与实践,有力助推了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

现在,虽然陶西平先生已经离去,但其职业教育思想仍然熠熠生辉,对新征程中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仍具重要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践行。■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2021年度重点课题“陶西平职业教育思想及影响研究”(课题编号:CPZD2021-00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整体优化职业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职业写作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我爱的职业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