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春彦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新课标”)的发布,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形成了贯穿大中小幼全学段劳动教育的体系框架,对劳动课程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在哪教等一系列问题给出回应,促使教研员在指导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推动教研活动向课程项目化转型,加强课堂教学指导,在备课、说课、评课,复备、反思、改进、练习、达标、提升等方面下功夫。
“劳动新课标”催生新的教学模式。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空间课堂(大观念、大问题、大项目、大任务):基于学情释放学生活动的空间,开启学生思维的空间,丰富学生体验的空间,打通学生运用的空间,创生学生语言的空间,提供学生延展的空间。以单元整体建构为突破口,以单元视角下的课时落位、单元学习活动的递进式系统设计、单元“双基”和核心素养的整合運用、单元资源的优化组合为重点,从单元目标的整体化(注重关联)、教学内容的整合化(合理取舍)、教学过程的任务化和活动化(适时放手)、教学评价的素养化(情境运用)等方面,促进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意义的学习。
一方面,“劳动新课标”构建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细化劳动教育学段目标、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规范劳动教育内容、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健全劳动教育评价,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化重组,建构了丰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拓展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空间,有效发挥了学科教学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另一方面,“劳动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根据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同时,各学科新课标均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充实的内容支撑。评价注重内容多维、方法多样、主体多元,既关注劳动知识技能,更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精神;既关注劳动成果,更关注劳动过程表现。强调日常表现评价与学段综合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教师评价为主,同时鼓励学生、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既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又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也发挥社会劳动实践基地的技术指导作用,体现了学校、家庭、社会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功能区分,利于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此外,以任务群为引领,采取项目化实施,促进家校融合。“劳动新课标”把课程内容设置为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如日常生活劳动群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项目;生产劳动群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项目;服务性劳动群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项目等。
总之,“劳动新课标”中劳动教育的目的性更为凸显。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幸福生活是基于辛勤劳动的,要让学生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其次,劳动课不仅要致力于学生劳动观念的培育,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培育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们获得持续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编辑 _ 汤灏 张晓震 汪倩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