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家文
(广东中山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中山 528400)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带动了国民经济中比较重要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小学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受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校的建筑设计是比较单一化的,尤其是在空间布局以及各种组合模式,都没有独特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中小学的教育方面造成影响。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教育理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力,因此,新教育理念应运而生,这对中小学校的建筑设计方面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由于我国中小学校主要以多年级分班制为基本教学形态,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以固定的空间展开学习与生活,并由一名班主任固定负责管理,各学科教师在相应课时进入课堂教学,基于此基本形式,我国的中小学建筑在平面与空间上表现出良好的联动性,各班级教室之间通过走廊相互串联,而专用教室通过并联方式集中一体,由此可以展现出便于管理、强化学生安全感等优势;但与此同时也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学生学习机动性较差、不同班级学生之间交流存在障碍、功能空间利用率低、教室个性化与趣味性不足等问题。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校建筑一直注重教学空间而忽视活动空间,甚至大多数学校都将学生的活动共享空间等同于交通空间,通过单侧外廊的形式展开,这就导致学生的活动与交流存在不便,一方面空间狭窄,学生的活动方式受到局限,甚至还会阻碍行人,造成危险(图1);另一方面会受到季节影响,其在冬天,学生在走廊活动容易因一进一出而引起生病等问题。但这样的设计也有优势,其一在于教室通风与采光更好,其二在于学生外出更加便捷快速。此外也有单侧内廊与中心内廊等形式,但都有类似的问题。
图1 某学校总平面
在经济因素影响下,我国传统中小学校的建筑在立面形态设计上比较缺乏创意,一般习惯采取单一平面机械排布的方式,通过混凝土、涂料、瓷砖等方式装饰,虽然保证了经济安全的优点,但在美观与艺术性上存在较大的缺陷,不仅缺少个性化的审美特征,导致学校的人文气息与文化厚重感难以体现;而且学校建筑与周边环境并未形成和谐统一的状态,破坏了空间氛围。
根据相关调查了解,可以简单的了解到,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校依然坚持编班授课这种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传统的中小学校教学空间的设计理念在一定基础上依然坚持着以教师为中心和班级授课等相关特征,并且与这些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一定匹配度的。当前国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在逐渐增加,并且有一定的发展。由此,在中小学校中的教育模式中,将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而且将班级授课的模式转变成开放式课堂,并且积极引进各种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智慧课堂和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校课堂中的应用。但是,实际上的中小学学校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尽管说在中小学校中大多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改变,但是由于中小学校建筑设计仍然是比较传统的,这就导致中小学学校建筑设计方面对相关教学改革的内容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能够有效的减少相关的负面影响,就需要在新教育理念的领导下,对中小学学校建筑设计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1]。
每个时期的教学理念都是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因此,在学校建筑中的教学空间(图2)以及相关教学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也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图2 某小学教室建筑空间布置
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理念。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特点就是要求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促进学生能够向着全面性方向进行发展。
在这种新型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校建筑空间方面的设计就需要始终围绕学生的各种活动来进行展开,并且能够更好的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相符合。在进行学校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为了适应学生各种各样的需求来提供相应规模的建筑,这样一来,学校中的建筑设计就能够更好的营造出合适学生学习的各种环境和氛围。
其次,新教育理念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一定的改变,所以目前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已经开始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态度逐渐开放,指的是师生之间的教学态度,课程方面的开放,是学科与学科之间,以及年级与年级之间的界限被打破,还有的就是要在时间开放以及空间开放。强调发展学生自主探索、想象与互助沟通能力是未来学校创新发展的目标,那学校可以引入组团式的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为构建未来的教育而行动。
上文已经反复提到,目前我国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术等方面都已经有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突显出来,并且将教师和讲台为主的权威性教学进行转变,比如说,将讲台更换成可移动家具,这样一来,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图3)。据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中小学校中的学生课程中,大多数都是固定的课程,并且还会在固定的教室进行上课,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3 复合化的教学空间
中小学建筑的布局和布局要考虑到校园占地面积、建设预算、师生规模等因素的影响,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实施。它的平面布置既要符合现代教育活动的基本功能需求,又要使其内部协调有序地进行组织和维护,使功能空间更加开放化、灵活化,并能避免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有效地节土地,对地下空间的合理使用,并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考虑了景观的使用。各功能间的合理布置,动、静、污、净分隔。整体规划也需要全面落实高压线、地下管线、周边危险建筑、人声鼎沸的广场等问题,并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疏散,营造一个安全、宁静的校园环境。
3.1.1 功能组合布局
工程要因地制宜,合理组织教学、办公、生活、体育四个区域,各个功能彼此独立,但又互相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留出发展空间。在教学观念改革的基础上,学校和学校的空间和建筑的功能布局逐步朝着集约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2]。它能够将功能空间集中在一个建筑主体内部,与体育场馆、共享功能区等空间紧密结合,形成垂直、同心化的流线式功能布局,即建筑主体由上至下分为屋顶绿化三层,基本教学与宿舍层(采光通风良好),公共教学、室内体育场馆和食堂层,专业教学、图书馆和游泳馆等专业场馆层,该功能组织可以通过异形建筑、围廊、同心建筑等实现功能的有效分割,或与室外公共空间的部分融合,实现多维连接。
3.1.2 空间的组合布局
在新的设计理念下,多元化的空间布局是要突破传统的机械式的封闭式结构,使空间的有机结合和功能分区的多维度、灵活性的开放。它要求通过运动和打破墙壁的隔断来实现更大的空间组合,从而实现全方位的实时教学和课堂教学。在实际的规划中,可以考虑到校园的地势、地形、用地的大小,将户外运动空间布置在校外,而在校园的中央,则是一个小型的户外公共空间,在体育空间的外围,体育空间的内部,可以将教学区、居住区等,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教学空间。在这样的规划下,其内部的交通线路应合理地加强绿地、有效地创建校园人文、全面简化教学流动、多功能维持校园秩序。
3.2.1 外观设计
建筑立面应重视空调主机的反面效应,并合理、巧妙地布置空调器的布置和形状。立面的设计更具创意,颜色更大胆、更夸张、更舒适、更别致的室内空间、更好地融入了环境与建筑。大学建筑的外立面要与其功能分区相结合,使其更加现代感、简练、艺术感,在建筑结构上要避免单一化,可以利用流畅对称的外型和突出的立体线来达到合理的组合。在门窗的设计上,应该尽量多地吸收自然光线,在建筑的颜色使用上,做到简洁和活泼的有机结合。
3.2.2 走廊与大厅组合设计
走廊是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最常用的公共空间,在设计上应突破空间封闭、使用时间集中、人流拥挤、对室内干扰大、功能单一、通风不通透等问题。既可以将外廊、庭院与外廊分隔开,局部扩大步行通道,增加行人的穿透性,增加了空间的使用,增加了走廊的多样性,例如课间活动场所,增加了室内的采光和通风,使内外空间充分互动;又可以将外廊与外廊的有机结合,使同一年级教室、休息室、储藏室、卫生间、教师休息室等全部连通,达到设施资源最优化配置、围廊环境的适用性。
中小学的教室设计要达到中小学课室的硬性规定,教室的空间容积要与教学面积相适应,达到个人使用面积的有效提高,同时要注意建筑材料(绿色)、色彩(暖色调,避免夸张和单一)、装饰(与学科有关,更具有人文和教育价值)、灯光等方面的合理注意,从而营造出一种温馨、舒适、放松的学习氛围。另外,在教室的空间设计上,适当地安排一些教室,使三个教室在一个空间里,利用可移动的隔断来实现教学活动的任意组合。
近年来,由于汽车的普及,许多老师、父母的私家车都能直接驶入校园,这对学生的安全、管理、教学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停车问题,可以考虑地面和地下停车场,实现人车分流和有序的交通流线,以减少学生的上下班时间,并根据当地相关部门的停车标准,适当增加充电桩。车辆的运输问题可以在学校门前设置广场,形成必要的过渡缓冲空间。公交也可以考虑与地下停车场相结合,形成一个地下室,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地下停车场的出入口应多于两个,以达到“一进一出、右进右出”的设计目标。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小学校的建筑设计也在进一步创新与进步,一方面要根据空间环境、土地布局以及学校规模,选择合适老师与学生的教学接触、学生之间的课下接触等不同场合环境的设计构思方案。另一方面学校设计要以绿色环保为设计理念,通过对生态理念、本土资源、节能设计与环保材料以及艺术性设计的合理运用,进而给学校建筑带来崭新的变化,符合时代科学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