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丽
(甘肃省平凉市第二中学,甘肃 平凉)
20 世纪80 年代末起,我国日益重视素质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研学旅行兴起。之后,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和应用得到重视。本着教育性和实践性原则,各地将研学旅行与各学科和当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在中小学校逐步推进研学旅行。
中国古代文人就有“读天下书,走天下路”,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理想。如孔子的“山水比德”的思想和远游的行动,李白诗行天下,宋代沈括著《梦溪笔谈》,明代徐霞客著游记,这些都是古代修学旅行的范例。国际上修学旅行也是比较流行的。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日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从2013 年到2014年,国务院文件中正式提出要推进“研学旅行”的发展;2016 年和2017 年,教育部正式发文明确研学旅行的课程地位。可见,随着观念的改变,从“游”到“研”,研学旅行的内涵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
关于研学旅行,一种观点认为研学旅行就是组织学生到户外集体旅游,另一种就是研学旅行的课程化的观点。不但国家发布文件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课程管理体系,而且更多学者也认为,研学旅行是学科课程的课外延伸,是落实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独立新型实践课程。
从课程角度来说,地理课具备知识涵盖范围广、野外实践内容丰富的特点,开展研学旅行能进一步提升地理教学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角度来说,研学旅行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锻炼学生体魄,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和热爱家乡的情怀。
从旅游资源的开发角度来说,研学旅行也推动了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和设计,及旅游设施的完善和旅游服务部门水平的提升。
地理研学旅行作为教学课程,要具备课程开发的以下几个要素: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资源的获取、课程的组织和课程的评价。
制订研学旅行课程目标,是研学旅行实施的关键。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知识,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教育功能和教学目标。例如,目标可以描述为: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完成某个问题的解决和某项课题的探究;在活动中,培养对本地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调研和考察;提高对家乡自然、人文环境的了解,培养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区域观、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能力。
从课程标准看,地理课程研学的资源丰富多样。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从教材出发,开发与研学旅行活动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如必修1 中的植被保护、大气水文环境治理等内容,必修2 中的工农业的区位选择等内容,必修3 中的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业升级改造、乡村振兴等内容。第二步,对本地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整合,选择与地理课程资源内容相关的旅游资源,完成研学旅行的方案以及路线设计。
本文研究的区域是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其地理研学旅行资源丰富。分类见文后表1。
地方教育以及行政部门要研究国家政策,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逐步建立监管和评价机制。学校和教育部门提供更多的参与式和案例式培训机会。政府、学校和相关旅行社及旅游点建立成熟的合作机制。建立学校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组织和团队,加强事先培训和事后考核工作。健全经费筹措机制。除家长出资外,尝试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争取通过社会的捐赠、赞助,公益性活动、企业活动承办等多种方式扶持研学旅行,促使其顺利开展。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要以安全作为首要原则”。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前,要开展安全教育,制订基本出行、食宿、活动的详细安全计划;让家长了解整个过程,认可并签署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同意书。同时,学校要在出行前投保师生意外险、校方责任险,并及时上报给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另外,要制订紧急预案,避开大雾天、风雪天、严寒、高温等天气和沿途可能突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现象。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选址,设计路线,制订研学内容、方案,分小组及分配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策划和管理的能力。
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课程的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评价。二是学生完成研学课程后的作品质量和展示能力的评价。
崆峒区隶属甘肃省平凉市,自古就被称为西北的“旱码头”,位于六盘山东麓。作为道教发源地之一的崆峒山距市区仅十多公里的路程,自然和人文景观俱佳,文化底蕴丰厚,崆峒武术名扬天下,丹霞地貌奇雄俊秀,植被珍稀丰富、覆盖率高,因此被列为国家首批5A 级旅游景区和国家地质公园。
表1 平凉市崆峒区地理研学旅游资源的分类
表2 崆峒山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