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基于抚顺市西堡村的调查研究

2022-07-14 08:13王含章杨福盛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满族普通话村民

王含章,杨福盛,曲 涛*

(1.大连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2.大连外国语大学 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04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重点是文化教育和产业振兴,其实施的关键点是人的教育,即对当地社区的教育。乡村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也是乡风文明和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缩小城乡差距、保护乡村文化、展现乡村文明等具有重要意义[1]。当前关于乡村语言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乡村语言状态研究,如赵春燕研究了乡村振兴视域下理塘县中扎村的语言生活[2];李现乐等对苏中扬泰通三市的调查发现其乡村语言生态状况总体较好,普通话和方言都有其价值[1]。二是乡村语言能力及其效应研究,如康慧琳研究发现普通话能力对农民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经济发达区更明显[3];刘金林等发现居民语言能力与劳动者收入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三是乡村语言建设研究,如姚欣等对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的语言能力建设进行研究[5];赫琳等对脱贫人口语言能力的提升进行研究[6];吴畏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古苗疆走廊民族语言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7]。相关研究丰富了乡村语言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案例,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通过对抚顺市西堡村语言的构成及运用状况的调查,对该村语言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进行研究。本研究对加强研究地村民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文化自信及其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1 研究区调查分析

1.1 概况

研究区为位于沈阳以东150公里的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堡村,该村具有满族风情和典型东北美丽乡村特色,其中的赫图阿拉故城是一座拥有400余年历史的古城,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众多历史名人都出生在这里,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主要有汉宫大衙门、昭忠祠、正白旗衙门、关帝庙、满族故居、罕王井、启运书院、文庙、塔克世故居、八旗衙门、协领衙门、刘公祠和城隍庙等内城景观和中华满族风情园等外城景观。目前老城村的旅游开发和发展都较好,年客流量居于30万~40万人次,游客来源主要为全国在籍的外地满族人,多为八旗子弟祭祖。此外,研究区所在的烟囱山为沈阳的水源地,受水源保护政策限制,项目并未完全开发。

1.2 人口及文化素质状况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堡村登记为村里户籍的人口为 2 140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60% ,14-60岁的人口占20% ,14岁以下占20% 。2020年底该村所有贫困户已脱贫,基本生活有保障,吃穿住不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接。调查发现,该村村民文化素质和文化认知水平还需要提高,村民中绝大多数为小学文化,40岁以下大部分人能达到初中水平,但很多年轻人读了书之后就离开了当地。由于45岁左右的劳动力一代多为独生子女,这些外出务工的独生子女的下一代多被安置在村里被爷爷奶奶带大,因此村里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

2 语言能力及其赋能

2.1 语言能力及其赋能调查

语言能力是指个体掌握某种语言的知识和水平以及运用技巧,是属于个体的综合能力之一,包括其掌握的语言种类数量、运用语言水平以及语言资本增值的能力等[5]。不同地域、行业以及个体教育水平和语言态度等差异,使得个体的语言能力亦不尽相同。赋能是指对某个个体或组织赋予某种能力。

语言状况调查是语言研究的基础,通过实地调查可以很好地掌握研究对象的语种数量、语言水平、使用及成效等状况,这是语言研究中提出科学可行对策的基础。因此,本文主要结合驻村干部之便,采取实地调研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入户访谈的方式,对西堡村全体在家居民开展半结构性访谈。

2.2 语言能力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西堡村村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为普通话,虽然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但是满族的语言和文字(说和写)基本已经失去传承,日常交流和教育都使用非满族语言,懂得满族文字的人很少。进一步调查分析发现,西堡村单语言人群占绝大多数,掌握普通话一种语言的 2 004人,语言能力为非常熟练;掌握2种语言的有10人,占比0.50% ,其中“普通话-满族语”的使用者仅1人,能认识并说一些满族文字,语言能力为略懂;“普通话-外语”使用居民仅为9人,为2名大学在读生和7名中学在读生,语言能力分别为中等和略懂 (表1)。进一步对受访村民的职业与其语言能力进行匹配对比研究发现,不论哪种职业的村民均熟练掌握了东北普通话,包括1900名农民、5名工人、19名经商人员及69名教师或村镇干部等事业编制人员在内的村民在工作中都使用普通话,20名学生中的9名在学习中使用外语,生活中使用普通话;1名教师为一位曾经在满族小学授课的老人,略懂满族语言但生活中讲普通话。

表1 当地村民语言掌握状况分析

2.3 语言赋能状况分析

语言对个体具有很强的赋能功能。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和文化现象,是一种非典型的人力资本[8]。语言技能对于个体劳动收入和就业具有重要影响,双语或者多语者可在就业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4]。语言能提高村民的生活便利,能提升农民的主观幸福感[3]。因此,语言能力越强,则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收益越大。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当地村民基本都会说普通话,且东北地区地方方言分化不大,很容易听懂,这对当地村民的内部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受益很大。但是,村民的多语言能力极弱,单一语言能力也限制了村民的对外工作能力。在当地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语言赋能限制问题尤为凸显:一方面,绝大部分游客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满族寻亲者,他们希望到此地听到乡音,甚至部分有满族语记忆留存的老年满族游客希望以满族语交流,但目前本地村民无法提供。而且,当前的满族文化只留存着旗袍、满族过大年、沙琪玛、满族火锅等部分满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多语言能力极弱对于多元文化保护发展也是不利的。另一方面,有一部分游客来自海外,主要包括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地,因此也需要提供相应的外语服务。当前村民中除了9名在校学生,普通村民特别是旅游相关行业的服务、管理人员几乎不懂外语,这种外语能力不足的状况也极大地限制他们的工作成效。

3 语言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路径

一是利用资源禀赋吸引乡亲合力保护民族文化和语言。充分利用西堡村地处满族文化的发祥地的天然优势,号召外地懂得满族语言的乡亲返回家乡,既可以满族文化传承人的形式,也可以聘用、自愿或义务服务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返乡传授满族文化和语言,传授中既要照顾到妇女群体,更要以此带动儿童学习满族语言。有研究表明[3],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正是儿童时期,要抓住这个关键期来尽可能保证儿童学习自身民族语言和方言的传承与利用。此外,民族语言的传承还要将重点放在青年的学习上,青年整体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而且他们的创新能力最强、流动性最大,只要语言学习态度积极,民族语言的学习效率和成效一定是最高的。最后,满族语言建设过程中,需要通过家谱族谱等充分挖掘当地民俗文化,以丰富民族语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好当地年长的族人,挖掘、整理、记录好一些口述文化和语言景观。通过满族日常生活语言和景观语言建设,打造老城内的满族文化保护区,将满语及满族民俗文化等重塑为当地一种旅游吸引资源,既可培养村民和从业人员的传统民族文化和素养,也为返乡寻宗认祖的游客增添文化认同感,还可形成独具满族特色的原真性乡村旅游资源。

二是校地合作开展语言培训及帮扶。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语言教育、专业培训等方面的条件,在开展对地方帮扶和合作中有极大优势。因此,可充分利用大连外国语大学等语言院校的英语、日语、朝鲜语、俄语等多种外语语言优势和旅游管理、商务英语、翻译、软件工程、经济管理等专业特色的条件,定期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语言文化培训及轮训帮扶。通过开展文艺演出、诗词朗诵等乡村文化活动,将语言知识、文明意识、服务理念、观念看法及方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融入其中[1],潜移默化地提升村民的语言素养、思想观念、服务意识等,并通过提升当地村民的生产服务语言和景观语言能力来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三是提升适应新媒介新业态的语言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语言技术和语言产品大量涌现。特别是在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背景下,伴随信息化互联网的发展,农村居民在运用智能手机和计算机进行知识学习、信息检索、网络购物或销售、掌上金融等运作时,会因个人运用语言技术和语言组织能力差异遇到各种问题。因此,提升村民互联网技术相关的新媒介语言能力,使村民能及时进行网上网下语言的信息处理,并与产业内外的各种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获得相关信息与需求,促进村民的全面发展,增强他们创造新生活、适应乡村振兴新发展的能力[5]。此外,还可将语言能力的建设与当地“互联网+”等新业态的发展相结合,运用多种外语,以抖音、微信、小红书等APP的新媒介手段,通过互联网在线或电商等方式推介,推进旅游产业帮扶,赋能西堡村产业发展来助力乡村振兴。

4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旅游发展语境下,乡村语言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西堡村既有作为满族文化发祥地的优势,也有当前满族语言传承的缺失,如何运用校地合作的有利条件推进当地语言教育来赋能乡村振兴是该村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命题。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当地村民语言能力和语言赋能状况,提出了利用资源禀赋和校地合作等内外两个方面作为语言能力建设路径,以期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发展。

研究结果启示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语言是农民生活、生产中的一项重要资本,语言振兴也是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更加注重乡村居民语言能力的提升,既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可加强他们的交流和生计能力,从而更好地推进当地乡村振兴发展。

猜你喜欢
满族普通话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满族风俗图谱(民间信仰)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