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姜娇
【摘要】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是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适应能力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尤为重要。针对幼小衔接这一特殊阶段,本文提出了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以及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的策略。
【关键词】幼小衔接;影响因素;社会适应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开展和《幼儿园教育新指导方针》的颁布,幼小衔接工作得到了教育领域专家的重视,并达成共识[1]。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成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德国一位教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30%—40%的儿童在进入小学一年级之后会产生明显不适,经常出现心理紧张、畏惧、恶心、退缩、焦虑或攻击性行为等[2]。原因是这些孩子虽然在准备学前知识方面做得很好,但在学习态度、情绪反应和社会适应方面准备欠缺,导致出现心理障碍。1990—1994年,联合国幼儿基金会与国家教委的合作项目“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研究”的结果表明,学龄前幼儿在学习适应过程中如果充分地为社会适应和抽象逻辑思维做准备,那么进入小学后遇到社会适应困难是可以克服的[3]。因此,为了让幼儿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在上学前培养幼儿的心理素质,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十分必要。
一、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的愈发重视,如何使幼儿在进入小学后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成为学前教育研究的热点。幼小衔接一般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过渡。幼儿园与小学在教学形式、工作组织、师生关系、家长期望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国内教育学家指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中出现各种社会化问题的原因在于幼儿园与小学存在各种区别。孩子能否顺利度过幼儿园到小学的这一阶段,能否适应新的环境,对其未来的生活和学习非常重要。
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研究人员认为,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氛围)对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有重要影响。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对其也有影响,比如幼儿在幼儿园时形成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对于自己升入小学后的社会适应性也会造成影响。因此,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在进入小学前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尤为
重要。
二、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2019年发布的学前教育宣传手册介绍了幼儿应如何科学地为进入小学做准备。幼儿的心理发展是连续的,虽然幼儿园和小学处于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但在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身心成熟度基本无太大差别。幼儿还没有完全成熟,对于年幼的他们来说,要适应小学各个方面的生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据研究,影响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情绪和情感认知、行为三个方面。
(一)情绪和情感
我们都知道情绪和情感是人类的一种重要交流方式。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社会适应能力的程度,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5岁左右是孩子情绪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同理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小学,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可能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有的孩子内向孤僻,可能无法融入群体。如果幼儿进入小学后仍没有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力和情感认知力,可能会面临人际关系问题,进而影响其社会适应性的发展。
(二)认知水平
幼儿的认知技能包括感官知觉、注意力、记忆力和逻辑推理。进入小学后,家长和老师都非常关心幼儿的学习成绩,而学业成绩就与认知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比如,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是幼儿家长普遍关心的問题,这会影响幼儿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而学习效果会影响社会适应能力。但是,由于这一阶段幼儿的身心还没有发育成熟,他们的注意力自然会低于成人。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掌握科学教育的方法,适当训练提高幼儿的专注度,逐步改善幼儿的注意力问题。
(三)行为
进入小学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将面临许多变化。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会存在适应性问题,比如暴饮暴食、偏食、多动等。这是因为学生的问题行为在幼儿园阶段没有得到及时更正,于是一直延续到小学。笔者发现,在幼儿园课堂实践中,幼儿的问题行为主要集中在饮食、睡眠、行为等方面。
在饮食方面,大多数幼儿都存在挑食现象。比如午餐时,大多数幼儿吃得规矩且专心。只见轩轩将碗里的胡萝卜全部挑出,老师走到轩轩身边,温柔地对轩轩说道:“胡萝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对眼睛有保护作用,应该多吃。”于是轩轩听从老师的话把胡萝卜放回碗里,但是等老师走后又重新挑出。经调查,幼儿的挑食行为大多是后天习得的,有些幼儿家长对幼儿很宠溺,尽量满足幼儿的一切需求,才会导致幼儿出现此种行为。
在睡眠方面,主要的问题是有的幼儿不愿意睡觉。例如,大多数幼儿午睡时睡得很安稳,但有些幼儿还在玩耍,这不仅影响了自己的睡眠,也扰乱了其他人的午休。有些幼儿在睡觉时经常需要抱着自己喜欢的被子或枕头。调查发现,这些行为大多是后天习得的,这是幼儿从小养成的对父母依恋的表现。
在行为方面,幼儿的社会适应问题较多。大多数幼儿好动,喜欢在安静的教室里说悄悄话、做鬼脸;有些幼儿与同龄人相处不融洽,喜欢抢夺别人的物品。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些问题行为都需要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前进行改善。
三、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方面
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氛围、父母收入、家庭生活方式等。不良的家庭氛围会影响幼儿的情绪发展。当前许多家庭仍然采用传统的权威教育,幼儿在家庭中只是一个被动接受教育的角色。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幼儿,将来可能会发展出依赖性人格特质,无法自己做决定。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对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有较大影响。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往往越强。笔者认为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其幼儿教育理念就越科学,越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性。这样的父母善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采用合理的管理方式,规范幼儿的行为,为幼儿树立榜样;会自觉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意识和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而且在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下,父母可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而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此外,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也会影响幼小衔接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应该是幼儿园与家长的双向互动,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家长向老师汇报幼儿在家的情况,双方共同推动幼小衔接。但是还是有很多父母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工作上,而忽略了幼儿的教育问题。很多时候,即使老师发现了幼儿的问题,如果孩子的父母没有积极的回应,幼儿的不良行为也很难改正。
(二)幼儿园方面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幼儿园课程的设置比较简单。幼儿园虽然非常重视大班幼儿之间文化知识的有效衔接,每周有四节拼音课,以及相应的数学和书法课。但是,在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习惯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例如,幼儿园缺乏向幼儿灌输纪律和合作意识的实践课程;缺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课程等。因此,幼儿园需要根据现状改变课程设置方式,加强对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其科学有效地度过幼小衔接阶段。
(三)幼儿方面
幼儿的问题行为也会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笔者认为,这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是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父母本身也有很多不良行为习惯,比如挑食、熬夜、沉迷手机等,这些会对幼儿的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二是许多父母忙于工作,以至于忽略了照顾幼儿,导致幼儿与老人一起生活的时间较长,老人根据以往的经验照顾幼儿,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这可能导致幼儿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四、幼小衔接阶段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
(一)通过家庭会议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国外教育学家指出,人的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功能,幼儿的发展是其所处生态环境的结果。家庭是幼儿最先接触的地方,也是幼儿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幼儿能力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试行)》也强调了家庭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关于家庭因素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卯荣[4]通过对3—6岁幼儿及其父母的研究,发现父亲的教育参与对幼儿的社会适应有显著影响。张雪飞[5]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母亲对幼儿的了解程度对促进幼儿社交能力的积极发展有重要作用。
在和谐民主的环境中长大的幼儿往往比在专制家庭中长大的幼儿更独立,更善于解决问题。在《正面管教》一书中,作者谈到了通过家庭会议来增加亲密感和家庭合作。家庭会议是家庭成员讨论重要家庭事务的一种方式,不分老少,人人有发言权,有利于为幼儿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可以每周举行一次家庭会议,让幼儿参与讨论,让幼儿在遇到问题时积极思考,让幼儿沐浴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和锻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为幼儿适应小学乃至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园减少文化课的过早学习,为幼儿提供更多实用的生活课
关于幼小衔接的过渡,现在很多幼儿园都非常重视一年级课程的“进阶教育”,而忽略了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的培养。国内众多教育学家强调,过早的小学教育会阻碍幼儿的独立人格和想象力,导致幼儿缺乏学习兴趣和出现疲劳情绪。
培养幼儿的生活技能比学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知识和技能可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但缺乏良好的生活技能,后期就难以弥补。幼儿园应增加生活实践课程的时间,生活实践课程是一门集幼儿实践技能、规则纪律意识、任务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于一体的课程。在生活实践课上,幼儿可以更好地以团队的形式参与课堂,参与一些活动。适量减少过早的文化教育课程,多多开展乒乓球、绘画等特色课,可以让幼儿具备一定的技能,提高动手能力。还可以開展简单的手工作业,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制作小物件,提高动手能力和任务意识,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三)幼儿园教师应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培养幼儿的学习素质
除了幼儿园课程和家庭因素,影响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就是幼儿因素本身。前文通过讨论情绪、认知和行为问题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改善这些问题,需要家长的支持,也需要教师的努力,教师需要为幼儿创造相互交流的氛围和机会。
除了待在家里,幼儿待在幼儿园的时间更多,幼儿教师在幼儿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适应家长的需求和受自我教育理念的影响,大部分幼儿教师仍坚持传统的教育理念,通过学习拼音和记住汉字的程度来衡量幼儿的智力。然而,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却被忽视了,导致很多幼儿进入小学后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此,笔者对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在幼儿的生活和上课过程中,指导他们尽可能地做好本职工作,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6]。其次,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上课时,让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任务。再次,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平时应积极与每个幼儿交流,积极鼓励幼儿参与集体活动。最后,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进而培养幼儿的文化修养,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幼小衔接的过渡需要家庭、幼儿园之间共同努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就幼儿的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达成共识,形成一致的教育力量,帮助幼儿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提高素质,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积极了解小学知识体系和内容,注重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李萌.基于幼小衔接视角的幼儿社会适应性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01):12-14.
[2]张楠.幼小衔接中幼儿社会适应性的研究[J].教师博览:下旬刊,2018(09):74-75.
[3]李芯,唐凯.幼小衔接视野下幼儿社会适应性准备的实践探究[J].动漫界:幼教365,2019(08):62-63.
[4]卯荣.幼小衔接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点及教育策略[J].东西南北:教育,2019(15):95.
[5]张雪飞.幼小衔接中儿童心理适应的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2020(03):134.
[6]王佳欣.幼小衔接中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培养[J].儿童与健康,2018(0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