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表要素、现象、原理的学科,是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教师若在地理教学中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用以解决地理学科的重难点问题,既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又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文章从六个方面就如何在地理教學中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解答地理高考题举例详谈,以期引玉。
【关键词】地理教学;例谈;高考题
作者简介:强发泉(1984—),男,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二中学。
一、语文学科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各个学科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使用的教材和考试的试卷等都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其表达是否精准到位、通俗易懂,关系到学科知识的呈现效果,真可谓教学处处皆语文。教师借助语文学科中的知识或内容来印证相关的地理学知识,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利用语文知识讲解地理知识时,可以将语文知识巧妙穿插在课堂引入、案例讲解等环节,通过新奇的引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笔者在讲述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时,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作为课堂导入,以学生熟悉的诗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随后,笔者再提问:“这里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包含了哪些地理信息,你是否有自己的思考?”笔者通过这一问题将语文学科及地理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在讲授知识点山谷风时,笔者引用了诗句“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同时附上与古诗相关的山谷的图片,在图片的基础上将其制作成山谷风热力环流示意图,让学生在诗句情境中学习地理概念,理解地理知识。教师在案例当中辅以图片为学生讲解地理知识更加通俗易懂,还能够关联不同学科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融会贯通,在学习完地理知识之后能够做到活学活用。
在地理教学中融入语文知识的案例还有很多,如教师可在教学准静止锋的知识点时用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来佐证;我国季风气候典型,但冬夏季风主要影响的区域有所不同,可借助诗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解释地理现象,更为形象、易懂和好记。
例谈运用语文学科知识解答高考地理题。如2014年高考江苏卷地理题:《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选项略)
此题在地理学上的考点是地形的判读。通过“初”“才”“复行”“豁然”等词能判断出该地地形的变化。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回忆语文课堂上的知识,对相应的句子进行翻译,随后,让学生想象文言文当中的场景,不难得出该地地形为盆地。语文学科是各学科的基础,此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地理学科知识,更考查了学生的语文功底。鉴于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将与地理知识有关的语文知识引入课堂,以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增加课堂趣味,提高教学效率。
二、数学学科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运用数学原理解决地理问题,在地理教学中较为常见,且多出现在突破地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上。如“地球的运动”这节课中,要用到数学知识计算时差、北极星高度等;在一些常见地理试题中对图表的推理、分析等也会用到数学知识;运用数学中的斜率原理来判读以图表呈现出的某一地理事物变化率的大小(快、慢)会更为直观、简单和精准;运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太阳高度的计算题,难度会大大降低。
例谈运用数学学科知识解答高考地理题。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版全国Ⅰ卷)文综地理题: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于塔高的比值为P,则: 。(选项略)
此题在地理学上的考点是地球运动及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由于能从题干中确定回归线和赤道的纬度,因此也能确定在夏至日、冬至日、春秋二分日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可运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推导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再利用三角函数知识便能很快得出不同节气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
三、物理学科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高中地理和高中物理学科之间的交叉知识较多,它们之间有许多关联之处。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已掌握的物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从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万有引力,以及地球体积及质量对地球大气的影响等。在学生复习完基本知识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探究这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让学生学会借助物理知识自主思考和学习地理知识,如运用万有引力原理分析地球的体积与质量为何有利于地球大气的存在;用比热容和热容量知识来解释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及季风的形成原因。又如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而形成的,但台风眼处气流下沉,与气旋在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相违背,此处可用以下解释:台风眼附近气流高速旋转,离心力大于水平气压梯度力,气流在水平层面向四周扩散,中心气体散失、密度降低,故垂直层面上气流下沉,以补充流失的气体,这种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思考问题的方式使地理知识更利于理解。
例谈运用物理学科知识解答高考地理题。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版全国Ⅰ卷)文综地理题:太阳能光热电站(图略)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3题。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选项略)
此题在地理学上的考点是太阳辐射及其应用。此题最大的干扰项是“干扰飞机电子导航”,若是用物理学知识通过类比讲解则更为通俗易懂,分析如下:太阳能电站是通过反光板,将投射到的太阳能(光)反射到高塔顶端的锅炉上,原理类同于农村太阳灶。因此,它在反射的过程中不可能产生磁场,而飞机电子导航干扰属于电磁干扰。
四、生物学科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生物是环境的产物,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贯穿了生物学的始终。学生需要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培养整体意识及宏观概念,才能够区分不同生物之间的差异性。大自然中的生物物种多种多样,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生物物种,如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植被有森林、草原和荒漠,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农作物种类。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也会产生很多不同的物种。地理学科当中的环境、地势、气候、经纬度、温度带等相关知识可以巧妙地联系这一知识点,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和记忆。如我国北方的糖料作物以甜菜为主,南方以甘蔗为主,这是由于不同温度带的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植被吸收到的热量不同,导致不同的生长条件和环境下能够种植的植物也有所不同。此外,不同的热量带和干湿度条件下的植被类型也不同,即使在相同的热量带条件下,也生长着不同的植被类型,如南北纬30度附近的大陆东西两岸,所呈现出的植被分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动物也表现出地带性差异,北方运输有骆驼,南方犁地用水牛。再如加拉帕戈斯群岛、澳大利亚等许多远离大陆之地有很多特有物种,“究其原因,是其远离大陆,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未受到大陆物种的影响,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进化系统,所以多特别物种”。
例谈运用生物学科知识解答高考地理题。如2014年高考江苏卷地理题:索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图7是索特拉岛位置图(图略)。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选项略)
此题在地理学上的考点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师可运用生物学知识进行讲解,生物会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演化;生长在干旱环境下的植物叶片较小、根系发达,甚至为了保证其生物体内所需水分,减少体内水分过度蒸腾,叶片退化为刺状,如仙人掌、仙人球等。地中海气候控制下的地区,夏季炎热干燥,降水稀少,当地植物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了适应当地气候的特点,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五、化学学科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我国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地区之一,究其原因是流水侵蚀,但同为遭受流水侵蚀,呈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形态的黄土高原却与多地下暗河、溶洞的云贵高原地貌大相径庭。这是因为云贵高原广布石灰岩,其所含的碳酸钙成分高,遇到偏酸性的水时就会发生如下化学反应:CaCO3+H2O+CO2=Ca (HCO3) 2。而地下暗河、溶洞内多石笋、石柱、钟乳石等,发生的化学反应是:Ca (HCO3) 2 =CaCO3↓+H2O+CO2↑,这些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在初中化学课程中早已学过,高中生能够完全掌握。这样讲解之后,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利于学生理解性记忆。
例谈运用化学学科知识解答高考地理题。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版全国Ⅰ卷)文综地理题:图2(图略)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下题。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选项略)
此题在地理学上的考点是植物在流域中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的作用。而干扰项“湖水盐度增大”着实令一部分学生产生困扰。溶液中的溶质未达到饱和状态时会溶解溶质,导致湖水的盐度增大,但材料中明确说明“湖水浅,盐度饱和”,据化学学科知识可知溶液中的溶质一旦达到饱和再不会溶解更多的溶质了,既溶液浓度也不会再升高,很快就可排除此干扰项,选出正确选项。在这一道题目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植物在流域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化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达到学科融合的效果,用科学解释大自然宏观层面的现象,让学生理解自然界中微观的化学反应,从而让学生从不同维度理解考题
知识。
六、政治、历史学科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但在不同历史阶段,因人对环境认识不同、影响不同,所以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也不同。人地关系问题涉及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政策问题,在某一特定大环境下,人地关系出现的矛盾能够通过历史事件表现出来,结合政治原因进行解释,既能体现相应的时代特征,也能反映不同时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一些人文事件的发生都有特定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如我国人口分布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其中安史之乱的作用巨大。由于历史原因发生的人文事件导致整个国家的经济和人口中心发生迁移,朝代更迭,民族融合等,这些事件所带来的农耕工具的升级及普及对环境都有重大影响;发生在我国人口流动史上的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等,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首先接受产业转移,进而中部、西部地区接受产业转移,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政治背景。从事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影响事件发生的政治因素两个角度分析,不仅使地理知识更科学,也更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政治和历史作为人文性质的学科有利于帮助学生发展感性思维,而地理作为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能够帮助学生塑造理性思维。政治和历史对于学生宏观把握全局和多角度思考问题具有重要的影响,从不同的维度解析地理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感受到不仅地理学科中各要素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且在学科融合的学习中,不同的侧重点也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要善于从宏观层面和微观视角分析问题。
例谈运用历史、政治学科知识解答高考地理题。如2015年高考江苏卷地理题:图1为《清明上河图》(图略),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选项略)
此题在地理学上的考点是城市的形成及功能。此题题干部分已明确提示,东京(今河南开封)为北宋都城,因此学生能够很容易地确定该城市的功能主要为行政功能。都城是一个国家的行政中心,虽兼有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但最主要的还是行政功能。当然,有些国家的首都完全体现行政作用,如美国首都华盛顿、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虽然是地理试题,但讲解时渗透政治学知识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张德刚,杨晓波.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例谈多学科知识在新课标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09):19,48.
[2]詹向阳.运用其它学科知识解决地理问题[J].课外阅读(下旬),201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