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 赵华伟 邵猷芬
[编者按]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该方案的出台,对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近年来,江西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农村大力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本期“喜迎党的二十大·老区新貌”专栏聚焦老区乡村建设,从不同角度、多方位报道江西各地在乡村建设中的好的做法和经验。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九江市结合实际,以省级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重点帮扶县以及省市县三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为主要对象,着力用3-5年时间重点打造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九江样板”,奋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
坚持“三生共融”,高起点谋划乡村建设
立足示范村现状及未来发展场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依据《九江市乡(镇)村社区配套设施设置指南》,系统谋划示范村生产、生活、生态布局,以规划引领项目,以项目支撑规划,保留村庄原有纹理和特色风貌,以“绣花”功夫推进乡村微改造、精提升,不搞大拆大建、千篇一律,坚决做到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同时,加强示范村建设统筹布局,将各地示范村建设与江湖流域、著名景点、产业集聚地等相融合,区域联动、竞合发展,重点打造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联动特色样板,实现“串点成线、集群连片”,放大辐射效应。
实施“活力工程”,高质量推动乡村发展
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示范村党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提质增效,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加强对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管理,持续开展“三讲一评颂党恩”等活动,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设施出租、股权投资、农宅合作社、共建共享、“飞地抱团”、委托经营等新发展模式,充分盘活集体资产资源。
发展未来产业。加大高质量农业项目以及休闲旅游、康养民宿等符合农村特点和发展导向的乡村产业招商力度。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大力发展茶叶、水产、设施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依托“一乡一园”主平台和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示范村利用闲置厂房、农房等建设共享办公、共享“双创”空间,鼓励市场化举办农事节庆、体育赛事和音乐、美食等活动,吸引农村年轻人回乡、城里人下乡。
推进“焕颜行动”,高水平塑造乡村风貌
全域实施环境整治。加快推进示范村“厕所革命”,确保卫生厕所普及到户,在村委会或公共活动场所至少建设1座无害化公厕并管护到位。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探索符合环保要求的小型化、分散化、无害化处理方式。大力实施“七整一管护”“两清两整一美化”,突出清理死角盲區,由“清脏”向“治乱”拓展,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确保房前屋后、河岸水系、道路沿线、林下区域无散落垃圾。
有效提升村庄风貌。整修或拆除危及安全、有碍风貌的危旧房屋和残垣断壁,保护和修缮有价值的历史建筑物。有序推动农村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三线”违规搭挂治理。在农宅庭院、田园建筑、公共建筑、景观节点等设计过程中,合理运用乡土物件、乡土树种,体现乡土“味道”。引导和鼓励村民通过农村水旁、路旁、村旁、宅旁植树推进村庄绿化,充分利用荒地、废弃地、边角地等非耕地开展村庄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建设。
聚焦“共享计划”,高品质完善服务体系
加快基础设施提档。补齐示范村基础设施短板,有计划地推动必要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夯实农村供水县级统管机制,提高示范村供水保障服务水平,逐步提高自来水普及率。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原则上达到双向车道以上,鼓励示范村主干道路沥青化。同步加快通组入户道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管护机制,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布局,推动幼儿园、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善提升;鼓励高校、艺术团体与示范村“结对子”,设立教学实践基地。健全农村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加强示范村卫生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服务,落实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高质量办好“颐养之家”等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利用公共空间和场所,改造提升公共配套设施,建好互动交流的“乡村会客厅”,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擦亮乡风文明底色。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文化体育活动。进一步加大文明村镇创建力度,广泛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选树活动,积极倡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收集整理九江市辖区优秀家规、家训、家风故事,以宣传手册、文化墙、公众号等形式强化宣传推广,让更多人从身边的故事里收获感动与启迪,营造乡风文明“九江新风”。
紧盯“九江IP”,高标准打造特色样板
打造“数字智能名片”。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高空监测等新技术,率先覆盖全市第一批60个示范村,并与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推动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探索开展对各示范村防返贫监测帮扶、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多个场景的数据监测、分析应用,建立集示范村基本信息管理系统、智慧农业、智慧村务等模块功能的综合管理平台系统,提升示范村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打造“四色引擎招牌”。深入挖掘示范村“红色(红色资源)、古色(历史文化)、绿色(生态文明)、金色(经济发展)”资源优势,突出其革命遗址、传统文化、生态宜居、产业基础等特点属性,结合示范村建设,保护好、利用好,创建一批红色教育示范村、文旅融合示范村、生态宜居示范村和产业兴旺示范村,让九江乡村既能“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又可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打造“电商物流通道”。将农村电商物流与消费帮扶工作相结合,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农村电商运营体系,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电商物流“九江环境”。清理整合农村电商运营平台,鼓励和引进知名电商平台,让更多的九江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每个示范村至少设立1个“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做到快递收寄不出村。
打造“善治乡村典范”。以健全具有九江特色的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乡村治理体系为目标,以县乡为单位,推动细化村规民约的约束性措施,开展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培育农村“法律明白人”。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红黑榜等经验做法,组建一批农村行业协会、民间组织,引入监督评价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强化措施保障,高效率推进示范建设
创新建设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参与、村集体主体和村民支持的示范村共建共管机制,让农民全过程参与规划制定、项目实施、监督和管理。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用于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公益性项目建设,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与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开展“九派裕农通”合作,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进一步引导社会、企业等资本资源积极参与,实现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和企业宣传效益双赢。
强化要素支撑。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建设示范村,保障好农民建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用地计划指标。实施“3+X”组合帮扶模式,每个示范村安排一名市县领导(市四套班子领导、县党政主要领导)、一个市县部门和一个县域内实力企业定点帮扶,另结合实际安排杰出乡贤、信息专家、科技特派员等进行对口帮扶。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退役军人创业就业等项目,适时举办“乡村振兴九江高峰论坛”“九江乡村振兴特色样板研讨会”等活动,广泛发动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朱云,九江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史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