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敏 岳红记
摘 要:魏碑是一种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书法,在我国书法长河中留下了灿烂的一笔。现藏于药王山碑林博物馆的《张僧妙碑》是典型的造像题记,属魏碑一种,却鲜少有学者研究。《张僧妙碑》楷隶兼容,风格古朴厚重,端庄大方,符合魏碑平画宽结的典貌,为后世学碑的经典范本。《张僧妙碑》书法考论从《张僧妙碑》的书法本体出发,对其结构、笔法、字形进行分析,以求更好地学习探究《张僧妙碑》的经典之处。
关键词:张僧妙碑;书法;笔法;结构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021J041);202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类项目(300102412603)研究成果。
魏碑是一种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书法,在我国书法长河中留下了灿烂的一笔。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有“十美”[1]。钟致帅《雪轩书品》中有言:“魏碑书法,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现藏于药王山碑林博物馆的《张僧妙碑》是典型的造像题记,属魏碑的一种,鲁迅先生曾购得此碑拓片以作珍藏,《鲁迅日记》与《鲁迅书帐》中均有记载。萧振鸣先生著《鲁迅的书法艺术》有言:“7月15日,买耀州出土之石刻拓片二种,为《吴[蔡]氏造老君象》四枚,《张僧妙碑》一枚。……《张僧妙碑》即《张僧妙法师碑》,1917年11月18日、1918年3月3日曾各购一枚。”[2]李新宇、周海婴主编的《鲁迅大全集》(第24卷)中记录了《张僧妙碑》的碑铭。何炳武《简明中国书法史》中说:“王褒入关以来,北周习书之人自赵文深以下皆学王褒之书,昔日北朝古拙质朴之书风渐趋遒媚秀美,南北书风出现合流之势。此后,江左流风溢于北朝,街头抄经之人亦多有习王书者,故北周经卷如《涅槃经第九》等所见之抄经楷书已渐近南朝风范。然北朝碑榜之书沿袭日久,其影响自不可低估,著名者如《北周华岳庙碑》《张僧妙碑》。”[3]依据文献记载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张僧妙碑》的重要性,对其书法价值予以了肯定。而现如今这样一块值得鉴赏的名碑,具体研究却寥寥无几,只有一些关于“北朝名碑”或“药王山”的石刻典籍中有只字片语,对其书法的考论更是少之又少,仅仅停留于表面。因此,笔者立足于《张僧妙碑》,对其书法进行详细考论,以考证其书法价值。
一、基本概况
《张僧妙碑》立于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是一个名叫张僧妙和尚的墓碑。于清宣统年间(1905)出土于陕西省耀县崇庆寺,原存于西街文正书院,现藏于药王山碑林博物馆。《张僧妙碑》与《魏文朗造像碑》《姚伯多造像碑》并称为药王山“魏碑三宝”。整体来看,《张僧妙碑》是一块方形的四面造像碑,碑高2.05米、宽0.73米、厚0.25米。碑额上雕有六条螭,螭爪蟠于碑圭之上。碑身有细微的方格,格中书写碑文。文共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共一千余字。
“北朝碑榜之书亦沿袭日久,其代表作当以赵文深之“楷隶”为尚,著名者如《张僧妙碑》。”[4]何炳武先生已对《张僧妙碑》做了典型性的评价,位于“楷隶”之间也当属此碑第一大特点。《张僧妙碑》的书法特点极其丰富,因碑身划有等均的方格,所以其大体上行成线、竖成列,整篇看来相对统一,但其字形结体并没有拘泥于方正,反而正中有斜、斜中有正,随意疏朗,字形结构变化丰富。岳红记博士在《北朝关中地区造像题记书法艺术研究》中对北周时期“长安书体”的书法风格分析中有言:“北朝造像碑题记书法……楷隶交混甚至掺入古文字的复古现象还存在,另一方面,楷书作品继续走向规范。”[5]《张僧妙碑》就较符合这一点,其字多介于隶楷之间,字的大小也多不相同,字虽小而健秀,楷体近于规范。整篇有格框,但章法上仍然上下左右不均不齐,有欹有侧。一行之间,出入自由;一字之内,斜正自由。结体奇崛无常,颇似学童习书,字里行间充满着天真烂漫的稚拙气,表现出一种率意自然的情趣。
二、结构变化之丰富
欣赏《张僧妙碑》,不得不感叹其结构变化的丰富性。与《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不同,其字形结构并非通篇都是左低右高,而是左高右低、平正、左低右高兼具,结构多样,打破了以往我们对魏碑体的常规认识。
表1中,“世”“方”“上”“而”四字都为独体字。“世”上横下垂,下横呈微微上斜之势,整个字上下呼应,平稳端正。“方”字整体也呈“左高右低”之势,主笔“横划”向下倾斜,左撇又低于钩,相对压住字不整体下倒,稳定了结构。“上”字展现出“左高右低”之势,两横都有下斜之势,且下长横左重右轻更加增加了右低的趋势。“而”字整体中宫收紧,看似方正,但横又左高右低,且没有作为整个字的主笔,笔者认为是因为横的取势已经向下,过长不利于整个字的结体,为避免造成横与下方转折的笔画错落而刻意为之。
《张僧妙碑》其中也有不少与《张猛龙碑》《郑文公碑》似的左低右高的结构。表2中笔者将《张僧妙碑》和《郑文公碑》(511)的“世”“有”“前”“夫”四字摘出来进行对比分析,两碑在结构上有很多相近之处。比如,表格中第一个“世”字,俩碑结构极其相似,横划开张,两竖都一高一低。不同的是,《郑文公碑》最后一笔下按稳定结构,而《张僧妙碑》选择了加重笔力以达到稳定结构的需要。“有”字两碑都微微上斜,而不同的是:《郑文公》的撇脚短而回锋收笔,而《张僧妙碑》长撇尖出。“前”字两碑都左低右高比较方正,主笔并不是很突出,两点都呈倒三角式。“夫”字结构相近,但《郑文公碑》中的“夫”字捺脚的显著特征就是方出笔,而《张僧妙碑》中的“夫”字捺脚为尖出。通过两碑的比较足以见得,天真烂漫、结构多变的《张僧妙碑》丝毫不逊色于北魏著名书法家郑道昭的撰刻。而《张僧妙碑》流传极为不广,仅著录于缪荃孙的《艺风堂金石续目》(钞本)中,未得到后世广以学之,未免太过可惜。
《张僧妙碑》中左右平正的字也不在少数,结构端正平整,精小而厚重,字形相对于左低右高与左高右低的字一般较扁。表3中,“洪”“流”“本”“音”四字舒朗開展、平整端正。“洪”字与“流”字都为三点水的左右偏旁字,两字左右部分都齐平。两字的“横”划都平直中正,但这样方正的结构丝毫没有让人觉得呆板,其灵活的运笔更展示了《张僧妙碑》的天然稚趣与刻工精良。“本”和“音”字都为独体字,这二字给人平正之感,主要是因为其在“横”“竖”的处理上。“本”字上方“大”部横平,且撇捺将横相对均衡地分开,不偏不倚。下方“十”部一横一竖都没有大的变化,横平竖直。而“音”字,上“点”位于两个横划中端,下方“日”部,结构方正平整。
通过观察《张僧妙碑》,发现其在结构上的丰富处理,多样变化又和谐统一。有常规魏碑的左低右高、左右齐平更有其独有的左高右低的体势。不同结构的巧妙运用更加展现了该碑造型丰富,风格更加的耐人寻味。
三、用笔之灵活多变
《张僧妙碑》用笔方圆并用、软硬兼施、有钝有挑,在端正典雅中又不失天真烂漫,极大表现了书者及刻工的超高技艺与真情实意。
《张僧妙碑》整体体形较方,“横画”与“竖画”的起收笔多以方笔收尾。表4中的“里”“昊”二字起笔收笔均为方收,转折处也是棱角方正,展现出其方正典雅、锋芒毕露的一面。但全篇不是仅有方笔,圆笔也不在少数,表4中又列出几字进行分析。首先,“乳”字其起笔点为方笔,整个字方正端庄,但我们不难发现,“乳”的左半边“子”部的竖钩呈圆转,横也不是简单的左低右高,而是呈环状,右半部分“乚”外方内圆,转折的地方用以圆润之笔。不同的笔法为我们展示了《张僧妙碑》方圆兼具,符合“中和”气象。另外,“弥”“穷”“或”“与”诸字都在转折处辅以圆转,内里呈弧状,展现出大气磅礴、雍容典雅之势。
在“点”划的处理上,笔法跳跃,常呈现倒三角式,方起尖收,有圆有方,最后落筆出勾挑势。如下图表中“未”字下方左右点相互呼应,左点向上平起,右点向下挑起,与章草收笔笔意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表4中“道”字,三点写法都不同,左点作倒三角腾空式,右点方起尖收轻垂在横上,偏旁点轻入轻出。表4中“志”字下方心字底三点姿态各异,有重有轻,有方有圆。通过对“点”划的分析,不同样态的“点”划足以展现《张僧庙碑》笔法的丰富多样与灵巧活泼。
《张僧妙碑》笔法精妙,用笔丰富,点划硬朗开阔。在点划中追求笔画的张力,表现其空间感与动感。
四、同字写法的多样化
《张僧妙碑》主要记录了僧人张僧妙的生平,包括他少年出家,宗教活动繁多,且受到皇帝及王公大臣们的赏识。文本上也多有重复字,对比其字形的丰富变化,可以更直观的看到《张僧妙碑》的艺术趣味。表5中列举了重复的“之”字与“军”字,王羲之的《兰亭序》因有二十一个不同形态各异的“之”字而“出圈”,《张僧妙碑》的五个“之”字也是各不相同。
《张僧妙碑》用笔的丰富变化也造就了其字形写法的多样化。“之”字虽笔画简单,楷书又不同于行草那般容易变化,但在这极少的笔画里,“之”字展现了不同的韵味。第一个“之”字点呈倒三角式书写,捺笔长最后收笔上扬,整体看来左紧右松,比较宽扁。第二个“之”字呈左低右高势,捺笔更为陡峭挺拔。第三个“之”字整体宽绰舒朗,捺笔粗细变化更为明显,因捺笔较重,所以整个字宽绰又不显单薄。第四个“之”字,“点”划呈立点,拉长了整个字的高度。最后一个“点”,整体敦厚庄严,均匀有力,“横”划变作短挑与“撇”划意连,更展现其动势。表5中还列举了五个“军”字,结体奇崛无常,前四个竖划都向左倾斜,但都运用了不同的方式来稳定字形。同字的不同写法更加展现了《张僧妙碑》的笔法精妙多样及书者对字形结构的把控,一笔一划之中构成了完整和谐统一的字形。
《张僧妙碑》整体恢弘大气、端正典雅,端正中又不失变化,布局不仅仅拘泥于方格,有侧有倒,在险峻中达到了“平衡”。整篇用笔丰富,方圆结合,起笔收尾多用方笔,显得字体爽利硬朗。大转折处又多用圆笔,展现温文尔雅之感。字里笔画粗细、结构变化多端,耐人寻味。《张僧妙碑》是北周碑石的经典作品,可贵的是,此碑石己脱去北魏的习气,开隋唐书法的先河,是北周碑石中不可多得者。《张僧妙碑》无疑是承前启后阶段性的经典作品,学习此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长安书体”,更加明确隋唐书法的形成脉络。
参考文献:
[1]康有为.崔尔平,注.广艺舟双楫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172.
[2]萧振鸣.鲁迅的书法艺术[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248.
[3]何炳武.简明中国书法史[M].西安:世界书图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2:130.
[4]何炳武.陕西书法史(上)[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239.
[5]岳红记.北朝关中地区造像题记书法艺术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1.
作者简介:
田敏,长安大学人文学院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岳红记,博士,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北朝书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