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培培 吴波
[提 要]一般而言,红色文化包括红色精神文化、红色物质文化、红色制度文化三个方面。从红色文化囊括的三维内涵分析,探究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基本逻辑,进一步推进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性。新时代,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应坚定红色文化自信,重塑乡村振兴的思想伟力;科学利用红色物质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振兴红色新引擎;发挥红色制度文化正向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治理借鉴。通过理念思维的转化与实践过程的创新,红色文化才能更好地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并真正发挥作用。
[关键词]红色文化;乡村振兴;赋能;多维联动
[作者简介]郭培培,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党史、革命文化;吴波,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三农”问题、乡村振兴。(安徽合肥 23002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和机制创新研究”(19BJY119);2021年安徽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百年历史考察研究”(QS202103)
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于伟大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彰显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人民和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先进文化”[1]。从存在形式而言,红色文化一般包括红色精神文化、红色物质文化和红色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红色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体现着红色文化精神深处的价值观;红色物质文化以革命实物为载体,是展现红色文化存在的物质形态;红色制度文化则是红色文化中养成的各类准则、规范和原则等。[2]三者共同构成了红色文化的有机整体。红色文化更是一种资源,具有广阔的发展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求各地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3]中国广袤的乡村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孕育地,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与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为乡村振兴赋新能。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加理性地审视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探索红色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基本逻辑和有效路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范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红色文化无疑是其中最鲜明的文化特色。红色文化尤其是其中涵盖的革命文化大多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广大乡村。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多与乡土文化相互沁润,互为影响。例如,在一些地方,红色文化故事至今仍通过乡土曲艺、泥人制作等手工技艺以及特色绘画雕塑等形式不断被传颂、被记忆。充分挖掘乡村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的战略工程抓起,不仅能够涵养文明乡风、振奋广大农民精神力量,还有助于传统优秀乡土文化的再生性发展。[4]
(一)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价值可以提升乡村发展的软实力
红色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有利于构筑乡村振兴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内在认同,彰显对其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自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铸就的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无产阶级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而生的文化形态,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具体内容之一。红色文化不仅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先进性,更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艰难探索,充分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目标、价值追求。在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承进程中,理想信念、牺牲精神、道德追求、优良作风等构筑了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凝结为红色精神文化。红色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凝聚着党和人民艰苦奋斗、英勇为国的精神品质,折射出中华民族“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为新时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精神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5]。发挥红色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對于提升人民群众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文化自觉意义深远。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形态,有助于强化新时代农村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抓好农村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下,红色象征着党和人民追求的政治理想,传递的是一种信仰、一种责任。红色文化涵养的政治追求、价值理念已经融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对新时代加强农村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非凡意义。例如,革命年代所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形成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抢险精神等,都是红色文化时代精神的凝聚与升华。这些精神既能够震撼人的心灵,又能匡正人的错误行为。在乡村振兴的宏大浪潮中,注重红色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是满足乡民精神文化需求、消解部分民众精神困惑、增强社会主义信仰的现实要求。
(二)红色文化呈现的物质形态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经济力量
人类不断创造文化的过程既是精神状态不断优化的过程,也是丰富物质资源的过程。红色文化呈现的物质形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红色物质文化。一般而言,在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展现的各种实体,“表现为‘人’‘事’‘物’等外在的、具体的显性部分”[6]都是红色物质文化的重要构成。其中,“人”是指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牺牲自我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焦裕禄等。“事”是指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如“八七会议”“遵义会议”“长征”等。“物”是指跟革命烈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党的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革命活动息息相关的遗存遗物、革命遗址、纪念场馆、标志物等物质载体。这些物质载体能够帮助社会团体或阶层形成一种团结感、归属感、认同感,也能有助于个人自我认同的形成,甚至还能帮个人实现自尊感。[7]红色物质文化资源作为红色文化的静态存在形式和时代反映,本身具有的政治教育价值、经济开发价值、历史记忆价值、生态传承价值等多种功能。据统计,目前我国登记的革命旧址、遗址33315处,占近现代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的24%。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7处;抗战文物3000多处;长征文物1600多处。[8]这些红色物质文化资源有相当部分散见于广袤农村地区,为乡村注入了浓浓红色文化因子。
一方面,红色物质文化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点,是乡村振兴进程中不可估量的物质财富。它“一旦被人们利用起来对推动人和社会发展产生效益,又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红色资源”[9]。所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要合理挖掘、释放红色文化资源的多种价值尤其是经济价值。这不但能进一步提高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和辐射力,而且能够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动态利用,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乡村的繁荣发展是促使红色文化传承发扬的外在场域。文化是人类活动的记录,反映着人们对生活的期盼。红色文化迸发的经济价值对乡村振兴的助推更具有显性说服力。事实上,农村全面发展进程中,无数承载革命历史的村庄会被唤醒红色记忆。红色文化这种动态式的存在能够激发乡村建设的内生活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农民精神面貌。与此同时,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红色文化应该与之密切融合。理解和运用红色文化,如果无法把握其物质载体,也就难以挖掘乡土中红色资源价值内涵,更无法架构农村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之桥。因此,真正做好红色文章,将红色物质文化转化为红色文化资源,培育乡村经济振兴新的增长点,红色文化才会成为真正推动乡村发展的经济力量。
(三)红色文化积累的制度文化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一定遵循
制度是社会组织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行为规范,代表着稳定集团或社会的秩序,以表征权利与义务为核心内容。制度与文化息息相关,制度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就是制度文化。红色制度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约束体系和行为机制,主要包括相关的理论纲领、政治法律制度、政策法规、规章纪律等。[10]如中国共产党在古田会议中所形成的“政治建军”原则、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解放战争时期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等。作为红色文化三维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制度文化凸显了红色文化的制度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主要源头,是红色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在制度层面的集中反映。红色制度文化是在特殊的环境中制定和成长的,而我国农村地区在这一特殊环境中扮演了极为重要角色,是红色制度文化的“见证者”。重温红色制度文化内涵对于新时代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具有很强借鉴价值。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压舱石,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既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又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本保障。红色制度文化在革命实践中涵养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规章对新时代农村基层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是塑造乡村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的红色制度优势。
红色制度文化积淀的政治伦理要素有利于改善政治主体行为效能。政治伦理强调政治主体在政治行为中的自我约束、自我定位。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生涯中养成了严格的政治伦理道德,突出表现在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上。同时,红色制度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光辉写照。强调红色制度文化的政治伦理诉求,就是要提醒各级领导机关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織牢记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征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改善自我精神状态。强调红色制度文化的政治伦理诉求,就是要求政治行为主体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始终代表人民利益。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全面振兴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健全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红色制度文化的有益经验可以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外在动力,从而能够使其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
二、契合度弱: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时空耦合的现实困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红色文化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价值领航工作,在重塑农民思想观念、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带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促进了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但是,随着乡村治理体系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价值观念领域多元化现象的冲击,红色文化在融入乡村振兴并与之产生正向增力方面也存在一定现实困境。
(一)社会生态的加速变迁影响着红色文化对乡村的发展效用
文化生态学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一定社会生态环境下发生发展的。[11]离开社会生态环境或者社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文化就会丧失基本活力,无法实现自身价值。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使人们对高质量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这种情势深刻影响着红色文化走向。另一方面,文化全球化加速演进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西方社会中存在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异质思想和文化形式流入乡村社会,冲击着农民的精神世界,造成诸如优秀乡土文化、红色文化等“传统和习俗的相对安全性正在缓慢衰退”[12]。红色文化资源遭遇文化生态环境影响,应有效用不能得到及时发挥。
此外,一些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呈现出一定商业化倾向,破坏了红色文化原真性、完整性的意蕴。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部分地区在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时未能释放其应有价值功能。一般而言,红色文化价值功能的显现首先是通过当地形象宣传,继而引发参观想象和参观动机。多数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口号和影视动画资料都是建立在对历史资料的搜集与历史场景还原基础上,力图给观众留下真实而深刻印象。[13]然而,为了吸引观众与扩大知名度,某些地方可能会对本地红色文化进行过度宣传。所以,“怎么宣传?怎么教育?原则是要体现应有功能”。[14]二是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中未能真正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红色文化在全国各地被广泛重视、开发,这为红色文化的弘扬、红色文化价值的实现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红色文化在得到大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如何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问题。有些乡村地区在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时,较为注重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没有把握红色文化深厚的精神内涵。实际上,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为农村产业兴旺提供经济效益,更主要是要实现其社会效益,即唤醒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于发展革命根据地旅游项目,要把握好两个概念。红色根据地,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个概念。发展红色旅游,是另一个概念。两方面要统筹”[14]。为此,红色文化的利用要把实现社会效益放首位,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二)文化认同模糊使得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动力不足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属群体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15]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成长,为塑造认同提供一种情感纽带。而情感认同是培育文化认同感的心理基石,可以顺利推动群体行为认同的产生。长期以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历史记忆、政治话语塑造、宣传教育等途径,让广大人民了解红色文化及其背后的演变逻辑,使人民群众用发展的眼光理解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形成的各种措施和决策,从而引导社会成员对红色文化的广泛信仰[16]。红色文化认同绝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观念问题,更多涉及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突出红色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已经成为当前基层在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主基调。
在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个人层面对于红色文化记忆话语形态可以进行自我解构与重构。一方面,红色文化话语空间受到挤压。由于红色文化产生的年代久远,其话语表达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对于今天广大的受众者而言,红色文化无法让他们身临其境去感知其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这种先天性的错位使得红色文化在现实语境下表现较弱,造成红色文化被多元化地解构,缺少价值共识。另一方面,红色文化的记忆空间和发展空间受到一定挑战。当前,伴随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加速发展,各种错误思想影响着红色文化的健康发展。在红色文化的发展中,一些别有用心者对其进行点状式的拆分,误导着普通民众。由此,红色文化的成长环境就会丧失强有力的现实着力点,无法使广大乡村民众产生心理认同。再者,一些基层政府受制于资金短缺影响,对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深挖不够、保护不到位,造成部分红色资源闲置、损坏、甚至消失的情况,影响红色文化的历史传承。
三、多维联动: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17]。红色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夯实乡村治理根基,实现乡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当前,红色文化彰显的独特魅力,已成为凝聚乡村民众的政治资源优势。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不仅是意识形态层面的嵌入与传承,也是乡村文化思维和价值的重塑,需要采取一系列路径探索,以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
(一)坚定红色文化自信,重塑乡村振兴的思想伟力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大战略,也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根本实践要求。回望近代以来中国乡村发展进程,文化建设始终是核心议题。无论是从乡村振兴的要求来看,还是从城乡协同共进的维度出发,红色文化在乡村全面振兴中赋能作用愈加显现。坚定红色文化自信,守住红色文化精神实质,能够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一是推动红色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红色文化作为由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三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不仅为中国革命,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是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更是红色精神形态、红色制度形态存在的客观载体。它是红色文化各要素中最能够直观反映红色文化演进的部分,也是最为活跃的元素。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作为红色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是红色文化物质形态和制度形态的价值所在与精神所系,体现了红色文化的根本价值。红色文化的制度形态是对红色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的深化,是红色文化得以延续传承的制度化保障。红色文化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影响。要结合不同乡村的独特环境,合理配置红色文化三要素资源,实现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与红色制度文化叠加联动,重振乡土活力。
二是整合多元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文化多样性是“全球—地方”互动的必然结果,这种互动使得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状态。我国乡村文化既包含有传统的乡土文化,也有红色文化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有外来文化的身影。这些文化的汇聚反映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乡村文化土壤上的激撞与互动。若要让红色文化在乡村文化生态中充分展现自身先进性并起主导作用,必须促进红色文化与活跃在乡村中的其他优秀文化之间的融合共进。其一,红色文化要融入乡土文化。红色文化不是固定不变的文化形态,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红色文化要适应飞速变革的农村社会,主动融入乡土文化及社会主义其他先进文化之中,自觉担负起重塑乡村文化的历史重担。例如,可以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培养道德模范等方式弘扬红色文化中甘于奉献、艰苦创业、建设国家的精神内核,推动红色文化与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无缝衔接。“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在近代革命中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内容,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和根本。”[18]其二,创新红色文化的展现方式,以增加地域认同感与乡土化。红色文化是有根有魂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中包含着许多质朴的乡俗、乡情、乡亲,吸纳了乡土文化中的家风家教、和善邻里关系、扶弱济贫的价值理念。如通过举行乡村红色文化才艺展示、优秀红色文化影视的播放、开发红色文化乡土教材等方式,营造良好红色文化氛围,共筑乡村价值认同。
(二)科學利用红色物质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振兴红色新引擎
红色物质资源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是不可复制的宝贵遗产。作为红色文化的“可见”资源,红色物质文化记载着乡村社会的变迁。当下,红色物质文化资源已成为乡村地区的优势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和价值日益凸显。为此,要在全面掌握乡村红色物质文化资源总量及开发利用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乡村产业兴旺目标要求,谋划乡村红色物质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
一是因地制宜,构筑红色物质文化资源服务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环境。一个地区的区位因素、社会发展现状、文化资源、群众文化素养及历史机遇条件,综合决定了其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环境。各地区要以乡村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资源禀赋为基础,把红色物质文化资源同周边文化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耦合发展,营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协同共赢的生动局面。第一,发挥乡村生态优势,使红色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同周围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从宏观层面而言,特色文化产业依托的是独特文化及自然生态资源,并通过一定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为其提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所以,根据红色物质文化资源所在区域功能定位和具体环境条件,梳理不同类型的资源并进行整合、精心设计,避免红色物质文化资源转化为红色文化产业过程中的同质化现象。第二,培育红色文化市场,打造红色产业品牌。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塑造乡村红色文化元素,以其内涵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增强红色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区域红色文化业态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红色物质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持久释放红色物质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第一,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用于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革命遗址、遗迹大多产生于特殊历史时期,年久失修,必须投入大量资金对其进行基础维护。第二,培养专业团队,打造乡村振兴的红色文化产业。相关部门应该汇同社会力量,分层次、多角度、系统地培养乡村红色资源“保护管理人”,改进其文化服务水平。同时,通过专业化团队的运作,推动乡村红色资源、绿色资源及其他特色资源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借助一定社会资本与市场力量培养专业人才,有助于红色文化精神的释放,有利于红色文化产业的形成。做好融合文章,既能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又能释放其经济效益,从而对广大乡村起到由内到外的塑身效果,为乡村振兴奠定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基础。
三是实施数据驱动与科技赋能,提升红色文化产业竞争力。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数字赋能红色文化产业愈加凸显。有数据表明,以互联网与新科技为基础的文化消费,已经占到文化产业增长量的80%左右,未来仍有拓展空间。要充分依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嵌入大数据、5G、AR等技术,强势打造红色文化营销品牌。第一,依托影像保护及数字化技术增强红色文化的场景再现。例如,可以将农村地区的革命文物通过三维影像动态技术并结合互联网、4K直播等手段呈现在观众面前。如观众在参观实体文物期间,通过一台触摸式一体机就能直观了解馆藏文物信息,增加了历史代入感和展示直观性。同时,革命文物展示效果能得到提升,红色革命精神和历史知识也能鲜活地传递给受众。此外,还可以通过对乡村革命遗迹的场景还原,开发以红色为主题的游戏。在这一过程中要处理好红色旅游同红色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旅游设施建设要同红色纪念设施相得益彰,要接红色纪念的地气,不能搞成一个大游乐场,要不就离红色纪念场所远一点,两者不要混在一起”。[14]第二,打造红色IP。当今,红色IP已经成为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红色IP创意不仅能够激活红色文化新活力,还能让更多群众深度体会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具备条件的乡村地区要积极引入漫客工厂,吸引专业动漫人才、文化创意设计公司等新型业态协助挖掘、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IP产业链为核心挖掘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红色人物、红色景点、红色故事等,打造红色文化产品,以带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19]
(三)发挥红色制度文化正向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治理借鉴
红色制度文化形态伴随着中国革命发展历程而不断演进,形成了一整套红色制度文化体系,包含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三个层级,涵盖了对党和国家等各个方面的制度指导。红色制度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和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因此,要从宏观上把握红色制度文化的功能价值,使其能够正向激励乡村振兴。[20]
一是强化红色制度文化的监督约束作用,激励基层党组织改进工作作风。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红色制度文化具有建立秩序和规范行为的约束功能,能够保障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当前,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中,部分基层党员干部面临着一定“本领恐慌”,造成工作主动性不强。对此,可以将革命年代我们党所养成的良好学习制度沿用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学习制度建设中。例如,延安时期,我们党成立了“哲学小组”“自然科学研究会”等各种学习小组[21],以解决革命实践中的理论不足问题。红色制度文化规范约束功能的强化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工作,需要各级党政部门、全体党员和社会广泛参与。第一,推动红色制度文化传播的乡村社会认同及群众参与格局。中国共产党是拥有相同信仰、信念和行动取向的集体,是遵守制度的模范代表。如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形成了“冲锋在前,撤退在后”的制度规范。在遇到緊急问题时,共产党人把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赢得了百姓的高度认可。今天的基层党组织应该继续发扬这种制度优势,保持优良政治品格。同时,要通过数字技术等手段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方针、路线等,以期实现红色制度文化的有效传播。第二,加大对红色制度文化物质载体的开发。红色制度文化的产生和定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动态的演变特点,借用一定的物质载体。这些物质载体见证着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实现价值理念的转化。例如,中国共产党于延安时期创造的“三三制”原则在运行中就有着丰富的物质载体。要学会运用各种手段,讲清楚这些物质载体在红色制度文化形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激发乡村基层党组织在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乡村振兴征程中思考如何保持奋进的精神状态,如何使红色文化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乡村振兴。
二是发挥红色制度文化的激励导向功能,赋能乡村振兴红色“能量场”。红色文化能否赋能乡村振兴,最关键的还是要看各类人才能否发挥自身优势,将党的方针政策尤其是“三农”政策真正落实。红色制度文化具有正向的激励作用,对于激发党的各级组织、人民群众充分发挥自我积极性、创造性,推动乡村振兴往深度拓展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第一,培养红色制度文化宣传人才。红色制度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初心,保障了党的革命目标的顺利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各种制度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除了党的制度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即有一群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过硬的红色制度文化宣传队伍。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宣传骨干人才,才能够使党在革命实践中锻造的制度文化准确呈现在人们面前,引导他们共同为党的农村事业努力工作。第二,建立红色制度文化资源平台机制。制度形态的红色文化具有革命的历史性、传承的碎片性等特点。这也就造成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会在不同区域呈现相似的红色文化体验,可能引起群众观感度的降低。建构有效制度,推进红色制度文化的制度化,提升红色制度文化的治理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广大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群众基础,能够被人民群众接纳与认同。无论是从红色文化的精神层面、物质层面、还是制度层面而言,其赋能乡村振兴都是责无旁贷的。从横向上看,合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良好乡风的养成以及乡村治理的改善都能产生巨大裨益。从纵向上看,发展乡村红色文化能够提高农村物质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红色文化的价值在赋能乡村振兴中也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1]陈晋.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标识[J].党建,2019,(5).
[2]赵丽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教学探研[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19.
[3]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人民日报,2021-06-27(001).
[4]樊凤龙.井冈山乡土文化融入红色文化路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20,(5).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2).
[6]王洪叶.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与地域发展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7][澳]乔科·穆拉托夫斯基.给设计师的研究指南[M].谢怡华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
[8]沈仲亮.我国将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8-07-31(001).
[9]喻学林,向慧芳.红色文化、红色资源和红色基因三者关系及其研究价值论析[J].红色文化学刊,2021,(4).
[10]姜竹青.将红色文化融入基层党建工作[J].人民论坛,2019,(4).
[11]郭金秀.文化生态学视野下中国红色文化的当下发展[J].理论导刊,2021,(11).
[12][美]B.库玛.文化全球化与语言教育[M].邵滨译,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7.
[13]李庆雷,王愉超.文化遗产旅游地过度商业化的表征、实质与对策[N].中国旅游报,2018-04-17(003).
[14]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29日、30日)[J]求是,2021,(4).
[15]韩星.走进孔子——孔子思想的体系、命运与价值[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16]刘波亚.红色文化认同的政治逻辑[J].甘肃社会科学,2016,(4).
[17]新华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7 37103.
[18]曾耀荣.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问题新探[J],红色文化学刊,2017,(1).
[19]汤文靖.如何借助IP让红色文化“出圈”[N].光明日报,2021-07-03(011).
[20]张峰.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1.
[21]王一.延安当年是怎么学习辩证法的[J].新湘评论,2015,(8).
[责任编辑: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