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骆昌芹
看到身边不少家长都在给孩子报兴趣班,我也有这个想法,但看着年幼的儿子,我又有点不忍心逼着他学这学那。儿子佳佳四岁开始,我发现他对绘画很感兴趣。他经常趴在桌子前涂鸦,尽管我不知道他画的是何物。有时候,他把画好的东西给我看,我又不好打消他的积极性,只能连声夸好。
佳佳是从画汽车入门,公共汽车、救护车、自行车、摩托车,五花八门,越画越像那么回事。我意识到一个“萌芽”出现了,该给它的是一点阳光和雨露。当我给他买来水彩笔、蜡笔、油画棒时,佳佳眼睛一亮,惊讶于画画还有这么好的工具。没几天工功夫,他就在一大叠白纸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东西。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猛地见墙上歪歪扭扭地画着山、河、树、太阳等物,这显然是儿子的“杰作”。妻子心疼洁白的墙壁遭到无情破坏。我却并未责怪儿子,在表扬其大胆举动的前提下申明,墙上是不该乱画的,要画应该画在纸上,然后再贴到墙上去。儿子带着几分惊恐点了点头。
我还未给他贴,佳佳已先行其事,用透明胶带将自己画的一张张画贴满了墙面的下半部。佳佳画画的题材也日益丰富,有飞机、坦克,有小鸡、小狗,还有脸上搽着两抹红晕的小女孩。贴满了半面墙他还不满足,又要我帮他将另一部分画贴到墙上他够不着的地方。从此,我家里便有了一面“儿童画墙”,弄得每位客人进入客厅,都要先参观一番“画展”。
我知道绘画要从素描之类的基本功开始,但在孩子鸿蒙未开时,根据其兴趣发展,尊重其率真和本能,似乎更合理些。
为了起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买回几本《儿童画》《儿童简笔画》之类的书,正中佳佳下怀,他有时依葫芦画瓢,有时还来点即兴发挥。
不知不觉,儿子渐大,天然成趣的画也记录了他成长的痕迹。他开始不喜欢临摹了,而是喜欢凭想象“创作”。画爸爸在看书,画妈妈在洗衣服,有时还有“情节”。比如,妈妈在炒菜时张着嘴在喊:“给我拿只碗来!”边上便有一个小孩拿着碗奔过去。不过,这种“情节”从画面上无法看出,佳佳必须得先解释一番,使我们更觉滑稽可笑。有一幅画是画他的梦,梦中他飞上了月亮,月亮上还栖着一只小鸟。或许他的想象是荒唐的,但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个人就不会有活力。
我们用文件夹把儿子的“大作”收藏起来,订成一本本画册,佳佳自己在封面上写上四个字——“佳佳的画”,如今这样的画册已有好几本了。
将来佳佳不一定成为画家,当然我也没有这种期望。我们所做的,只是为儿子的童年创造一点色彩。若干年以后,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当他翻开这些画册,每根线条、每块色彩,都是他童年的收获与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