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继峰,张 姝,曾丽雅 Xu Jifeng & Zhang Shu & Zeng Liya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1189)
住宅空间是人们生活、学习、互动交流的重要场所,承载人们生活的大部分需求和体验,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户对住宅室内空间的需求逐步提升,住户需求从基础的生理性需求转向深层次的心理情感体验需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则进一步加快了人们对住宅需求的转变速率。现阶段,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们进入了常态化防控的后疫情时期。如何有效利用室内空间,加强室内空间的防护性与舒适性,成为现今室内空间设计重点方向之一[1-4]。
住居学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日本,近年为了使住宅室内设计进一步发展,住居学被引入室内空间的研究当中。住居学是一门将生活科学与住宅设计结合在一起,深层次解读并探究居住生活应有方式的学问,其在应用建筑学、生活学、比较文化学等边缘学科的研究基础上,从不同专业的角度探讨了人类居住生活和住居形态的相互关系[5-6]。
“住居”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家庭生活的基地,拥有复杂的功能,住居学中住宅主要分为三层功能(表1)。这三层功能层层递进,对重新认识住居的功能作用和寻找新的居住生活方式有重要意义。第一层功能,满足人类最基层的生存需求,为住居的初级功能,第二三层为中高级功能,分别为家族生活的场所和个人发展的场所[7]。
表1 住居学中住宅的功能分类
在家族生活场所中的家庭生活和在个人发展场所中的个人生活组成了现代的住居生活(表2)。家庭生活指的是与家属、来客一起的生活,主导了居住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用餐、团聚、观赏影片、接客等,住户通过家庭生活形成家属的归属仪式,提升家庭教育的深度。住居是家庭生活的载体,随着家族生活的变化,住居模式亦相应产生变化,拥有同人类生长变化相似的生命周期。而个人生活指的是没有家属介入、干预的生活,是居住空间构成的主导,其主要包括:就寝、休息、更衣、洗漱等[8]。住户通过个人生活在住宅中得到个人精神的解放,从而形成人格。
表2 住居学中住居生活分类
■图1 后疫情时期的住居生活
■图2 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与后疫情时期住宅需求的分析
近年来,为了妥善解决住宅室内设计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设计师将住居学引入室内空间的研究当中,室内设计的应用更为科学,多学科融合的设计趋势逐步显现。在后疫情时期的背景下,从住居学原理入手进行研究成果的转化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9]。(1)理论方面,住居学突出人们日常生活中住居室内空间的适用性,通过研究住居的生活形式和空间构成,避免自上而下的设计脱离了实际用户的需求,为更加人性化地设计提供了学术依据,便于在设计学的角度产生最优化的设计方法与策略。(2)实践方面,从整体布局、使用功能与安全智能的角度入手,更为系统全面地解决后疫情时期产生的住宅室内设计矛盾,提升住户住居生活的层次水平。
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实行居家隔离的政策,人们将办公、学习等社会活动转移进住宅空间中。住户在住居中的身份不仅仅是“父母”“妻子丈夫”和“孩子”,同时其将社会属性带入了住居当中,于是住宅拥有了其第四层功能——社会工作的场所。家庭生活、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组成了后疫情时期新的住居生活(图1)。
解决问题是设计之本质,而室内设计的本质是解决人的心理诉求,进而物化到现实生活中,其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处理好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满足用户不同等级的需求。后疫情时期,社会生活的融入,带来了现有住居生活的一系列矛盾,居家隔离防控的政策,带来了住户对住空间的新需求。针对此需求变化,本文结合了五阶“需求层级理论”进行分析。“需求层级理论”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提出,通常被称为“需求层级金字塔”,从层次结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10]。在分析问题和设计阶段,本文将住宅内的需求层次与需求层级理论进行类比,并落实在了住宅室内的具体空间当中,将住宅中的功能空间依据需求层级进行划分(图2)。
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可以发现后疫情时期住户对住宅室内空间的需求发生明显变化,具体总结如表3。(1)生理需求——隔离房间的需求,在居家隔离期间,若家中存在出入过中高风险地区的住户,需要与家庭其他成员隔离生活,一间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隔离房间是十分必要的。(2)安全需求——及时消毒需求,住户进门需要立即进行洗手等操作,在日常生活中也需多次进行消毒。(3)社交需求——多功能空间需求,在隔离防控期间和非隔离期间的生活模式有所区别,因此住宅中的空间需要拥有一定的灵活性。(4)尊重需求——健身娱乐需求,在无法外出时,考虑到住户健康,具体规划出活动区。(5)自我需求——“互不打扰”空间需求,此为后疫情时期最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个住户需要处理工作和学习的个人空间。
表3 后疫情时期住宅内的具体需求
结合住户住居生活的改变和上述需求分析,总结当下住宅室内空间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空间布局、空间功能与安全智能,(表4)。疫情过后住户对于住宅的需求发生改变,重视住宅中生活品质的体验,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住宅中的防护性、舒适性和健康性[11]。
表4 居家隔离中住宅室内设计主要存在问题
■图3 基于住居学的后疫情时期住宅室内空间设计流程
■图4 上海东滩花园原有户型图
■图5 住户人物志与需求问卷
■图6 后疫情时期住宅室内设计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示意图
■图7 室内空间布局改造图
■图8 后疫情时期住宅室内设计
合理地构造后疫情时期的住宅室内空间,既可以响应不同时期下的居家隔离政策,又能充分满足住户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因此,针对以上的矛盾和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的转变,后疫情时期,住宅室内设计应充分考虑当下住户生活方式与居住行为,本文从以下3个不同层次的需求入手提出住宅室内空间设计策略,(表5)。
表5 后疫情时期住宅室内设计策略
模块化的概念一般运用于工业设计的领域,是一种在生产过程中,将产品部件进行拆分设计从而形成相对固定的一种模式,进而满足不同类型需求的设计。近年来,模块化的方式在建筑行业被广泛运用,随之带来多样的模块化设计[12]。后疫情时期,空间的合理利用对住户有着重要的意义,模块化可以作为一种系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在住宅室内空间布局设计阶段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将功能的整合,并在设计过程中进行搭配与组合,能够满足特殊时期的特殊需求的集合。与此同时,模块化不仅作为空间设计思维的布置方法,也作为空间内的家具组合方法,发挥着改变空间功能的作用。在固定空间当中,将模块化的家具根据住户的不同需求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实现单一空间的多功能化,帮助小型的住宅室内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最优化的系统改造[13]。
生活的“体验感”是最能反应住户生活质量的,是人们精神境界的体现,是居住生活中的重要要素[14]。从住居学的角度,在设计初期,通过对住户的需求进行系统分析,设定满足住户需求的空间规划,并结合后疫情疫情防控期间社会工作对住居生活的介入,依据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等,进行更为适合住户生活体验的场景化设计。通过对空间场景的描绘和制作,对亲子互动、伴侣生活、居家健身、家庭办公等生活化的体验场景进行全方位的考虑,通过环境外化的格调提升,进而内化提升下一代的审美与情操,进而达到提升空间表征的目的。
后疫情时期,打造安全的环境和智能的家居空间已成为必然的趋势[15]。住居学中从六个方面分类了室内环境:风环境、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色环境与人工环境。针对住户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对室内环境的体验,在设计中通过对住户人物志的描绘,确定整体设计风格,调研人物性格,甄选出符合其性格特点的色彩、材质等搭配设计,并从风、热、声、光、色这五维方面,引入系统化的智能家具,创造更安全健康舒适的住居以及多才丰富的环境,将住居的视觉、触觉等感官联觉,形成意境互生的通透空间[16]。
针对后疫情时期住宅室内空间因社会生活的融入和隔离防控的政策要求产生的整体布局、使用功能和安全智能的室内设计问题,本文从住居学角度进行空间的公与私、场景描绘和感官智能三个角度进行理论分析,进而提出住宅室内空间设计策略和分析流程(图3)。
4.2.1 场地调研
设计场地为上海东滩花园的120 m2三房两厅三卫户型,本文针对住宅室内空间进行概念性改良设计。原始平面图(图4)。上海东滩花园有着以“生态崇明”“绿色环境”为建设理念的自然环境,配合当前人们日益追求的健康绿色生活方式,结合后疫情时期背景,设计方案充分考虑了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等要素的融合,结合疫情、生活等关键词,依据需求层次,确定住宅为健康生活的主题,从而构造空间布局。
4.2.2 用户调研
设计初期阶段,针对此户型的欲购买人进行了问卷调研,根据问卷调查和现实情况,确定住宅住户为一家三口,并结合问卷,进行了住户性格模拟制了住户人物志,从住户的职业规划和性格色彩,联系空间布局和空间色彩,确定家族生活的基本模式和家庭整体设计风格(图5)。
结合“健康生活”的主题,在改造住宅空间布局过程中,设计方案十分注重空间的“隔离”感和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之间的关系,将私密空间设计在公共空间的外围,两者呈现中心朝向式流动关系(图6)。室内空间布局改造过程(图7)。
在模块化构造功能多变空间方面,为减少住户间的相互干扰,平衡好后疫情时期隔离防控期间和非隔离防控期的两种模式,进行了不同时期的住居模块设计和不同感受体验的模块设计。公共空间中,在客厅设置了模块化的组件,可进行家庭模块与会客模块的选择,便于住户更好进行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融合。
在场景化的空间描绘方面,根据上述不同层次的需求,并依据住户工作学习和爱好设施定制设计。整体空间布局中,在北面设置了功能齐全的联动式卫浴,将空间划分为淋浴区、洗漱区和卫生区,实现干湿分离。随之将厨房设置在东面,与餐厅联系更为紧密。入口处则打破传统玄关设计想法,设立洗手台,满足后疫情时期的防控防疫需求。屏障式玄关采用有机玻璃砖墙材质,在半遮半掩中体现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理念与思想。在空间装饰中,采用“拱圈”的元素,用隐喻的手法将餐饮区与厨房空间进行划分,使空间更加开放灵动。另外,满足疫情下的隔离需求,次卧则重新规划了入口位置,考虑到私密性和住户体验,在进门处设置了步入式衣帽间。此空间满足日常除去洗澡以外的基础生活,可作为隔离房间进行使用。与此同时,描绘出了两种家庭生活场景,场景一:更衣健身。主卧(父母房)前,利用墙体移动形成的区域,增设衣帽间,满足用户对于收纳的需要,同时在此衣帽间前设置健身区域,并配置镜子满足家庭日常健身需求。场景二:情景观影。将客厅的观影功能转移至多功能室,配置更为专业化的设施,同时作为一家人情感交流所,更好的进行家庭生活[17-18]。
在科技化的意动空间方面,根据设计前期的问卷调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调查,挖掘住户人物内心深处的需求,为各位住户预想了符合其性格特色的色彩搭配。通过彩色乳胶漆、有机玻璃砖以及多种材质搭配,达到更加通透的光线反馈和更加原生的环境感受。通过对每个房间不同智能设施的智能化管理,从而实现更为人性化与更为量身定做的居住服务[19-20]场景效果图(图8)。
家庭住宅空间是住户居住、生活、工作、学习、交流等的重要场所,是一个家庭生活质量的直接反馈。本文针对后疫情时期因居家隔离所带来的住居生活的改变,以及新时期下住户对于住宅空间的需求问题,运用住居学原理,从住户的家族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为切入点,探究了后疫情时期住宅空间设计的研究策略,同时进行具体的设计实践案例的解析。通过多维度的设计思维与概念,希望帮助住户即便是由于外在等因素长期宅家,也能处理好生活,与自我和他人融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