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岗,苏玉贤
(1.郏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郏县 467100;2.平顶山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奶牛酮病是泌乳奶牛围产期多发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能量代谢障碍疾病,由于摄入能量不足引起能量负平衡,一般见于产后高产奶牛和3~6胎次奶牛,导致奶牛泌乳量下降、乳品质差、繁殖性能疾病易发,造成奶牛养殖经济效益降低。当血清中β-羟丁酸(BHBA)含量≥1.2 mmol/L时,提示奶牛患有亚临床酮病[1]。虽然酮病死亡率不高,但是无论是临床酮病还是亚临床酮病,均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我国奶牛酮病的发病率占泌乳牛15%~30%[2]。随着我国奶牛业向规模化发展,高产奶牛数量不断增加,奶牛酮病也有增长的趋势。郏县奶业发展较快,开展酮病检测,摸清酮病对奶牛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的影响,以及酮病与真胃移位、乳房炎等疾病的相关性,进而分析原因,找到有效预防控制该病发生的方法,对于郏县奶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1年3月至11月在郏县3个规模化奶牛场,根据体质量、胎次、产奶量和体况评分相近的原则,选取产后1~30 d内荷斯坦奶牛187头。牛场散栏卧床式饲养,自动识别计量系统,并列式挤奶机,每天3 次挤奶。采用全混日粮(TMR)配制技术,每日饲喂3 次,自由饮水。日粮组成与营养成分见表1。
表1 日粮组成与营养成分
奶牛产后使用血酮检测仪检测奶牛血酮含量,血浆BHBA≥1.2 mmol/L 的奶牛为酮病组(90 头),血 浆BHBA<1.2 mmol/L的奶牛为健康组(97头)。
跟踪计量每头奶牛产后30 d内每天的产奶量,计算出平均值。
主要包括初次发情天数、首配天数、输精次数、产犊间隔和配种天数。
跟踪观察诊断并统计酮病组与健康组内每头牛产后30 d内的真胃移位、胎衣不下、蹄病、乳房炎和前胃迟缓疾病发病率。
采用SPSS 19.0软件对初次发情天数等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卡方分析酮病与疾病相关性,结果以平均值i 标准差表示;使用卡方检测分析亚临床酮病与产后营养代谢病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显著,P<0.01为差异极显著。
酮病奶牛和健康组奶牛泌乳量对比结果见表2。由表2 可见,两组奶牛干奶期差异不显著,健康组奶牛泌乳周期天数显著高于酮病组(P<0.05),健康组产奶量极显著高于酮病组(P<0.01)。
表2 酮病组奶牛与健康组奶牛产奶量结果
酮病组奶牛对繁殖性能的影响见表3。由表3 可见,酮病组奶牛配种天数和配种次数均极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酮病组产犊间隔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
表3 酮病组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酮病与有关疾病相关性结果见表4。由表4 可见,酮病与真胃移位、前胃迟缓、胎衣不下、乳房炎、蹄病和产后瘫痪无显著相关性。
表4 酮病与有关疾病的卡方分析
奶牛分娩后食欲降低,一方面干物质采食量较干奶期减少30%~40%,能量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泌乳高峰逐渐到来,导致能量负平衡,此时机体开始动员脂肪,使血浆中非酯化脂肪酸(NEFA)浓度增加[3]。体脂动员的同时,蛋白动员将氨基酸分解成生酮氨基酸和生糖氨基酸,前者分解可以增加血液中的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含量,后者转变成草酰乙酸进入三羧酸循环,分解产生的乙酰辅酶A分解供能[4]。该试验中健康组奶牛泌乳周期天数显著高于酮病组(P<0.05),健康组产奶量极显著高于酮病组(P<0.01),表明酮病对奶牛生产性能影响较大。
奶牛发生酮病时,奶牛血液中胆固醇、葡萄糖、胰岛素含量下降,血浆酮体、尿素氮、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对卵巢机能(尤其是孕酮分泌量的下降)和卵泡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必然影响奶牛繁殖性能。酮病也会导致奶牛乳房炎、胎衣不下发生率上升,显著推迟首次排卵时间。亚临床酮病奶牛导致奶牛产后首次排卵时间出现显著推迟。有研究表明,产后3~4 w 的能量负平衡与产奶量和首次排卵时间密切相关。在该试验条件下酮病组奶牛配种天数和配种次数均极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酮病组产犊间隔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
根据该次检测结果,建议郏县奶牛养殖场在围产期尤其是产后泌乳期30 d内跟踪监测酮病,调整日粮组成,提高干物质的摄入量,防止奶牛产前过胖或过瘦,做好酮病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