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多样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22-07-13 20:51:59孙涛秦丽芳林建忠
环境与生活 2022年4期
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科普标本

孙涛 秦丽芳 林建忠

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指出:“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进入新时代,加强科学素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讲话中对普及科学知识和提高科学素质提出明确要求。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馆藏特色,充分挖掘生物多样性内涵,积极构建立体科普教育体系,不断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持续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智慧和力量,为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教育做出重要贡献。

一、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打造科普教育主阵地

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坐落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立足于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珍稀濒危动植物最集中的西南地区。作为目前收藏广西特有或广西为主要分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标本数量最多、种类最全、馆藏最丰富的博物馆,其独有的广西区域特色,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无可替代的,是名副其实的广西生物多样性标本库。同时,也是集科研、教育、科普、同行交流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性博物馆,现已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一)悠久历史奠定博物馆深厚底蕴

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的前身为广西师范大学生物系动物、植物标本室,于2017年搬迁至雁山校区新馆并更名。博物馆标本的采集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9年)广西师范大学生物系建系之初。为满足当时的教学需要,教师们历尽艰苦采集和采购了大量标本,开始了动植物标本的积累。2002年9月,学校决定组建并成立生命科学学院,作为广西第一个培养生物学师资和科研人才的基地,经过40多年的不断积累与拓展,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蕴蓄了丰富的动物、植物标本,于2005年建成生物多样性标本馆予以展出。2017年,学校在雁山校区建成新馆,并开始进行数据库和网络化建设。至此,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开始了向现代化博物馆迈进的新征程。

半个多世纪以来,历经广西师范大学生物系/生命科学学院广大师生和科研工作者的收集整理,生物多样性博物馆不断更新、丰富和完善,馆藏动植物标本数量逐年增加,到2022年初博物馆馆藏量已达50余万号。这是目前广西唯一一个体现专业教育功能和科普教育功能的综合性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对于加强我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文化传承,推进青少年的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丰富馆藏还原生物多样性盛景

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博物馆。目前拥有室内展示面积2500平方米,馆藏各类野生动植物形态展示标本及模式标本超过1万种、50余万号,涵盖西南地区近90%的动物类群,是研究西南地区动物多样性的重要科研平台,也是国内高校馆藏动、植物标本最多的博物馆之一。这些标本采集于世界各地,其中属于国际性濒危及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野生动、植物有300余种,包含东北虎、非洲狮、珙桐、水杉等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以及白头叶猴、鳄蜥、金花茶、银杉等广西特有或广西为主要分布区的濒危野生动植物。

博物馆现共设置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贝类、昆虫及植物等7个展区。其中鱼类展区收藏广西淡水鱼类标本280种,占广西淡水鱼类90%;洞穴鱼类60种,占全国洞穴鱼类60%,是广西淡水鱼类保存最多的鱼类标本馆。标本室保存各类昆虫标本40余万号,其中蚂蚁和蚱类昆虫标本近600种,占全国种类的80%;新发现蚂蚁和蚱类等昆虫的模式标本350多种,是国际蚁科和蚱科昆虫系统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植物标本展区馆藏展示蜡叶、浸泡和原色树脂包埋三类植物标本,共95科,400余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有100余种,是中国南方喀斯特植物最丰富、最齐全的标本馆。博物馆以其极具特色的藏品和独特的生态场景布展吸引着众多参观者,是广西师范大学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科普教育基地。

(三)新媒体技术助推科普手段创新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博物馆紧紧把握传播技术发展的时代潮流,借助数字科技增加博物馆的多元化,打造语音自主解说、生物互动演示系统等互动平台,将博物馆变成融教学、科研、科普、实践为一体的“生物教室”;建立了“蚂蚁网”“物种网”“云端博物馆”等宣传平台,为宣传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加强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持续注入“师大力量”“广西力量”。

2020年,博物馆积极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服务,通过三维数据采集、三维立体模型等数字化技术,将全景博物馆与自动系统结合,全面推出“云端博物馆”。“云端博物馆”在真实场景里取景,从学校上空到博物馆内部,将博物馆展示内容分为24个模块,并配有音频讲解,全方位还原博物馆的原貌,展现了动植物物种和形态的丰富多样。在线观众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游览路线,从一张张720度立体数字照片中,领略千姿百态的物种和丰富多样的生境,感受生物多样性之美、自然之神奇、生命之可敬。同时,博物馆积极引入信息技術融合形成数字标本馆,为每一个标本制作二维码,让更多的人可以远程观看学习,有力推动博物馆从线下走到线上,打造了“永不闭馆”的高校育人实践基地。(云端博物馆https://720yun.com/t/0c4jrzmOsm7?scene_ id=27343118)

二、专业引领,服务精准,唱响全民科普主旋律

面向社会进行生物多样性知识的科学普及是一直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极其重要的任务之一。建馆以来,博物馆始终坚持充分挖掘“科研育人”潜力,密切结合广西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需求,坚持“以科研促科普”理念,搭建学术、科研、科普一体化交流平台,以专业知识引领科普教育,助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师生联动,力促科普服务走深走实

博物馆高度注重党建思想引领,紧密围绕“红色党建‘生态圈’引领绿色发展‘一体化’”党建思路,积极打造“党建生态圈”展示区、爱国打卡墙、学院标志墙等思想阵地,以思想价值引领科研活动全过程,构建协同联动的“思想育人共同体”。博物馆成员多次受邀参与中央电视台等国内主流媒体节目录制,以白头叶猴、鳄蜥、海菜花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研究与保护为主线合作拍摄6部科普专题片;其中,以白头叶猴研究与保护为主题的“最美山川,我来守护”专题直播,短短两天的直播就受到8.3万网友关注与支持,进一步扩大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使科普教育工作整体得到提升。

(二)以特色课程为依托,科教融合,推动科普资源开发聚集

依托学校生命科学学院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建设,以《生物科学专业导读》《生态学专业导读》《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等特色课程为载体,博物馆努力进行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科普理论研究、实践创新等,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让生态学、生物学、环境分析、污染控制、生态修复等不同方向的学术带头人、骨干向学生讲述自己的最新研究进展,从而突出了科研成果的高水平与前瞻性。

博物馆支持和鼓励教师们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教学相结合,编写并出版教材。近年来,博物馆成员累计出版《生态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简明教程与习题指南》等学科教材5部,《黑叶猴的行为生态与保护生物学》《茂兰哺乳动物》等科普著作10部,科普译作2部,发表科普文章286篇,打造一流精品本科课程10余门。

(三)以科研成果为载体,立足公众,助推科普活动入脑入心

把科研成果社会化作为科普工作的出发点,不断增强科普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坚持以形式创新助推科普活动、以科研成果服务科普教育,在全国爱鸟周、科技活动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设“伯康讲堂”“博物圈”“益启学生物”“科普一条街”“博物馆奇妙夜”等近10项品牌科普活动,举办“建党百年献礼,科普由我践行”“益启倡生态·益启学生物·益启来科普”等100余场主题科普活动;疫情期间,开展动物与疾病的科普宣传活动,与生命科学学院公众号联合推出“动物与疾病”科普小推文,累计发文数百篇,有效传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据悉,博物馆积极与桂林各地有需求的学校、乡村建立合作关系,将于2022年先后在多所中小学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村科技创新教育迈上新台阶。

三、活动丰富,形式创新,拓展科普事业主渠道

秉持着“保护生物多样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文明理念,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在发展之初就十分重视科普教育工作。多年来,师大人通过大量主题活动,依靠生物多样性博物馆这个平台,对外广泛宣传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传达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等科普知识,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一)科普一条街活动

生物多样性博物馆通过举办“生科伴我行,生物入我心”“一脉相承,感悟自然”“滴胶中的小世界”“花语知多少”“红星青春”“动物大世界、故事我来说”“动物分类对对碰”“鸟类知多少”“晓梦迷蝴蝶、科普我践行”“关爱濒危动物,共建和谐社会”“庆建党百年,赏微生物之美”“见‘微’知著,赏微生物之美”“细菌菌落连连看”等“科普一条街”系列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以科普小游戏、科普手工制作、答题竞赛、标本讲解、发放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资料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向社会各界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普及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知识,提高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让科普在传递专业知识和生态保护理念的同时充满无线乐趣。

(二)科普百家讲坛

为提升科普公共服务力,博物馆组建了一支由知名教授领衔的专职科研科普团队和1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专业领域涵盖生态学、动物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等。针对近年来公众关注的保护生物多样性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热点问题,博物馆开办了《科普百家讲堂》,博物馆老师作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广西动物学会、广西生态学会等省部级学(协)会的科普专家,在图书展、科技馆、高校及中小学开展科普讲堂100余场,辐射人群达3万余人。与此同时,博物馆先后邀请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Paul A. Garber(保罗·A·加伯)教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张小川教授、挪威生命科学大学Peter D?rsch(彼得·德尔施)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魏辅文院士和袁道先院士等133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馆开展学术交流,并成功举办了学术科普报告105场,受众人数达万余人。

(三)“益启学生物”科普活动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十九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先发展科普教育事业”的重要思想,增强青少年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与了解,博物馆志愿科普团队通过线上开设“科普小课堂”、线下开展“科普进校园”相结合的形式,以讲好生物多样性故事、传播科学精神为目标引领,为广大青少年们奉献了一场场别开生面、趣味非凡的生物多样性知识科普盛宴。2021年,博物馆联合生命科学学院推出“益启学生物——动植物公益科普进校园”活动,走进包括桂林市卓然小学、贺州市麦岭中学和麦岭中心小学在内的多所中小学校,2000余名师生参与了生物多样性主题科普课堂,在青少年中掀起了一阵“生物热”。

漫漫科普路,任重而道远;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站在新的起点上,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将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持续挖掘科普宣教功能、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更好发挥生物学研究基地、科普殿堂的作用,努力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章和图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者简介:

孙涛(1984-),女,河北唐山人,讲师,硕士,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Email: suntao9658@126.com。

秦丽芳(1996-),女,广西桂林人,硕士,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Email: 532020817@ qq.com。

林建忠(1994-)男,廣西宁明人,硕士,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员,Email: linjianzhong122@163.com。

本文系广西文科中心项目“新媒体环境下构建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网络生态环境的研究”(SZ2019015)、广西师范大学教改项目“以系统化导师制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2017XJGZ22)阶段性成果资助。

猜你喜欢
广西师范大学科普标本
昆虫标本制作——以蝴蝶标本为例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简介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科普达人养成记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0
AnAnalysis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EnglishTeachinginChinese HighSchoolfromthePerspectiveofPost—MethodPedagogy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
杭州科技(2014年1期)2014-02-27 15:26:30
林院考察